《我们在此相遇》里斯本-约翰伯格生与死的人生哲学
”我们并非向死而生,而是踏死而来,最终回归到原点。生,只是我们拥有的一次机会。也是因为有生死的存在,记忆才拥有了价值。”
约翰伯格
一直很喜欢约翰伯格,除了他独特的观点让我看见不同的视角,另一部分我更羡慕他那朴实无华的隐居生活,在人生到达高点时,他选择到一个只有百人居住的小镇,在那里继续他的理想,追逐着梦想,他将生活过满了诗意,却又在其中充满了思想。《我们在此相遇》是约翰伯格80岁所完成的半自传小说,撰写这本书时,约翰伯格已经在生命走向尾声的阶段,他反思自己的人生旅程,和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城市相遇,回忆和他们曾经相遇的时光,他们或许生或许死,约翰伯格以第一人视角回顾自己与他们相遇的故事,每个人所教会他的每一件事,母亲、女儿、情人、老师,横跨了整个欧洲。
这些富有诗意的文字,蕴藏着生命的哲学。这位智者所涌现人生的智慧,他的观点始终散发着简单的美好,他的作品中洋溢的感性与诗意,语言朴实细腻。约翰伯格梁文道评论这本书中说:“他铺写里斯本等七个地点宛如七座记忆的舞台,招回他一生中的死者与生者,在上面出入幽明,进退不定,展开一出出关于死亡、亲情、爱欲、友谊和启蒙的哲思戏码。”
里斯本
里斯本这城市和有形世界的关系,与其他城市都不同。它玩着某种游戏。这座城市的广场和街道铺着白色和彩色小石块组成的各式图案,彷彿不是道路,而是天花板。城市的墙,不论室内室外,放眼所及,都覆满了著名的azulejos磁砖。这些磁砖诉说着世上各种精彩绝伦的可见事物,吸引着我们去注意周遭的有形世界,去留心那些可见的事物。然而与此同时,那些出现在墙面、地板、窗子四周和阶梯下面的装饰,却又诉说着一个不同的,完全相反的故事。它们那易碎的白色釉面、那朝气蓬勃的色彩还有黏覆四周的灰泥、不断重复的图案,件件都强调了这个事实:它们掩盖着某种东西,不管藏在它们的下方或背后的是什么,都可以永远地隐藏下去,在它们的掩护之下,永远隐匿不见!
约翰伯格的母亲在死后来到生前没有到过的里斯本,约翰跟母亲聊起许多生活的日常家庭的过往,甚至母亲生前他们不曾讨论过的事,死者已逝,我想在这里约翰通过这些文字,重新跟母亲和解也等于跟自己和解。约翰的母亲告诉着约翰关于死后的世界,敦敦嘱咐着约翰生与死之间的哲学,像传承一般,文字似乎很简单,其中的道理却要细细品味,我看完后我不知道自己会活多久?可是文字里又在提醒我,到我人生的尾声后什么才是重要的,在自我跟他人间该如何自处跟尊重,我们都不完美,在人生旅途中相互的体谅跟包容,为了修补一些东西,发现生命的本质,特地节远了一些书里的文字,些许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
母亲“约翰啊,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画线问题,你得自己决定你要把线画在哪里。你不能帮别人画线。当然啦,你可以试试,但不会有用的。遵守别人定下的规矩可不等于尊重生命。如果你想尊重生命,你就得自己画那条线。 ”
”所以时间不作数,地方才作数?伯格又问一次
“不是任何地方,约翰,是相遇的地方。"
伯格”我的确让很多事情处于我的掌控之下,我必须如此。"
“我真是太惊讶了,孩子,你是那么自由自在。"
伯格”以前我一直很害怕,怕这怕那,现在还是。"
“这很自然阿!不然?你要不就无畏无惧,要不就自由自在,你没法两个都要。”约翰反驳说:“弄清如何可以两者兼具无疑是所有哲学的目标。”而母亲以严肃而慈爱的话语说:“把你带来这世界的,可不是什么哲学。”母亲继而又加了句,“有那么一时半刻,爱可以让你两者兼具。”
看见了吗?母亲突然出声。”每样东西都是破的,都有些小缺损,像是给工厂淘汰的瑕疵品,以半价便宜出售。并非真的坏了,就只是不合格。每样东西——那些山脉,那片麦秆之海,那个在下面荡啊荡的小孩,那辆车,那座城堡,每样东西都是瑕疵品,而且打从一开始就有缺陷。”
“打从一开始就出了错,她继续说道。每样东西始于死亡,创造起始于死亡。”
“我不懂。起始当然是一种诞生,大家不是都这样认为吗?”约翰问道。
“那是一种常见的错误,你果然如我所料,掉进陷阱里了!之所以会有诞生,是为了要给那些一开始就坏了的东西,在死亡之后,有个重新修补的机会。这就是我们为何出生在这世上的原因,约翰!来修补。"
“我们这些死去的人和你们那些活人一样,都在这世上为了修补一些已经破损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为何会出现的原因。”
约翰”你说得好像没人能选择任何事一样!”
母亲“你可以选择任何你喜欢的,你只是无法希望每件事情都如意,希望是一只超级放大镜,就是因为这样它才无法看远。让我们只把希望放在那些有机会实现的东西上吧!就让那些东西修好吧!一两样好了一大堆也就好了。只要把一样东西修好,就可以改变其他一千种东西。”
“下面那只狗的链子太短了。改变它,把链子加长。这样,它就可以走到阴影处,它就会躺下来,不再狂吠。然后这寂静无声的环境,会让母亲想买只金丝雀养在厨房的笼子里。在金丝雀的歌声中,母亲把衣服烫得更平整。父亲穿着刚烫好的衬衫去上班,他的肩膀就不会那么酸痛。于是下班回家后,他就会和从前一样,有时间和青春期的女儿开玩笑。而女儿将因此回心转意,决定找个晚上把她的情人带回家。然后另一个晚上,父亲将提议和那个小伙子一起去钓鱼……这世上谁知道呢?不过就是把链子加长而已。”
母亲”我相信修复,还有另一样我现在要告诉你的事。”约翰:那是什么?
“无可逃避的欲望。欲望永远无法阻止。想想无底洞,想想空无一物。完完全全的空无一物。即便在绝对的空无中,仍然有一种吁求存在——你要加入我吗?“空无一物”吁求着“某事某物”。总是这样。然而那里终究仍只有吁求:毫无掩饰嘶哑哭喊的吁求。一种锥心的渴望。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永恒难解的谜:如何从空无一物中创造出某事某物。”
“这创造出来的某某事物,无法支撑其他任何东西,它只是一种欲望。它不拥有任何东西,也没任何东西能给它什么,这世界没有它的位置!但它确实存在!它存在。"
随着我们的年岁增长,我们存有了越来越多的记忆,那些的记忆又与真实的产生了连结,在过去、当下、未来记忆并没有任何的边界,在真正的精神生活中,在爱中,我们可以无视于物理时间的损失。总有一些命题是永久在讨论的,我们在忙碌的生活、繁华世界里我们是否仍旧记得为什么来到这里?我想只有通过深刻的思想,才能真正的到达生命的真实,这种真实的表现不一定有序和规律,但它必须拨开遮盖一切的迷雾,重新抓住流失在一切的隐密。
我们常常说这世界变化的太快,也不如以前那样单纯,什么都很快地当下,一切都好像只要再换一个就好了,总归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就算难过伤心这些也都会过去,只要换一个就好了,我们汲汲营营的追求着某些东西,心理却又那样的空虚,到头来连在追什么我们都不知道。
有次我在路边看见围栏中植物奋力向外延伸,这种蓬勃的生命力深深的吸引着我,不管任何生命都在追求,也许死亡最后就像”死人并不在埋葬的地方”。
曾经我认为自己对于死亡非常的淡然,直到我历经了痛苦自我疗愈的过程,我才意识到每一段失去就像死亡一样,我害怕失去、害怕痛苦,害怕死亡,我并不是如此的淡然。生命没有永恒、时间仍在流动、生活依旧痛苦,很多事情更是无法控制的,在时间的洪流中好好的活着,发现生命的美好,将每一天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珍惜在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只有一次的生命中,将希望聚焦在可以改变的事情,或许生命是很简单,在真实里存在的爱跟希望,才是永远值得追寻的答案,发现生命中的美好。
没人知道死后的世界,却如此害怕死亡
我们害怕死亡
因为死亡代表痛苦
其实真正的死亡
痛的是深爱你的人
我们害怕死亡
因为死亡代表结算
其实真正的死亡
算的是留下的记忆
目睹过死亡会知道
当你死去的那一刻,并不会有任何的感觉
我能体验出生的喜悦
我能体验死亡的淡然
里斯本是座忍耐之城,是一堆无法回答的问题和暱称。
《我们在此相遇》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