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确认先于“事实”的确认

韓十洲的妙人哲學
·
·
IPFS

我陪伴女儿,坚持一个原则,即顺应(当然是在安全的范围内)。因为,我认为,顺应孩子,即顺应自然,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她或他自己的节奏和偏好,也就是通说所说的个别性,我们除了尽最大努力和最大可能地顺应孩子,不应该有别的选择。

可是,最近我遇到一个困惑。我发现,女儿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总是会在“是”与“不是”之间迅速转换,一会说“是”,转瞬就说“不是”,一会儿说“不是”,转瞬就说“是”,不仅自我否认,还否认我和她妈的话。明显的“事实”,她也要否定。

例如,昨晚吃饭时,她坚决不戴兜兜(此前一直挺愿意戴的,我猜测可能与她妈妈这几天不在家有关),只好顺着她,结果就把衣服弄湿了。后来我要给她换衣服,也是坚决不换,我说衣服湿了,她就会说“不湿,不湿”,要给她换,她就哭,实在是没辙。后来,我就有点烦了,就不顾她哭,强给她换了衣服。

尽管我抱起她来,她很快就不哭了,还对我说“不生气”。这件事儿,依然让我很纠结,因为它可能会动摇我所坚持的“顺应”原则,直至今日下午,百思终得解。我的一个解释是,女儿在“是”(肯定)与“不是”(否定)的瞬间转换之间想一再确认的是她的由父母的无条件的爱所确认和支持的“自由”——由此,我们进入哲学的层次来探讨:

“自由”实际上具有某种绝对的优先性,“自由”的确认必须先于“事实”的确认,反过来说,没有“自由”,便没有“事实”(我还记得曾在一本书中看到一句话,没有自由便没有道德)。

可是,我这么说,合乎情理吗?我们不妨以中国人的事实接受困难症为例来说明。我们都知道,面对和接受事实,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情。同时,我们又知道,我们中国人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即便如今有了不少改善,但基本上依然是以家长或教师为中心(规训教化)而非以孩子为中心的(自由教育),孩子的“自由”依然是得不到保证和确认的。

在这样的文化和教化的体制中规训而成的心智模式,从根本上讲,是缺乏足够的智力与心力来辨认和确认“事实”的,因为,“事实”,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解释,但它需要无障碍的感性、理性与悟性(直觉)三重智性维度来锚定。

如果我们用量子物理学的语言来说,“事实”即是“自由”之运动的波函数的坍缩状态。如果我们用化学语言来说,“事实”即是化合反应中的结晶。如果用我喜欢的哲学语言来说,“事实”(解释)诞生于“自由”的反(玄)身性(reflexivity)运动。

那么,我让女儿(相对)独立地与“事实”发生关系,并给她足够的反应时间(周期),而不是我给她规定和定义一个“事实”(例如衣服湿了),才应该是一种正确的方式,尽管这个过程,女儿可能会遭一点罪。

假如我反其道而行之,那我不仅是压制甚至剥夺了她的“自由”,同时也将消除“事实”,假如她按照这种方式长大,就会变得和我们成年中国人一样的面目可憎,而这显然是我将极力避免的后果。

经过这一番思辨和整理,我的纠结自动纾解了,那么,我会继续坚持我的顺应原则。正如在扭结理论中低维的结在高维就不再是结一样,这也说明,我在这件事上进一步“升维”了。

当然,正如唯识宗的认识论中有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四个阶段,我的这一点认识依然只是处于自证分阶段,也欢迎对此有体会和认知的朋友们,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一起讨论讨论,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趣。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韓十洲的妙人哲學非职业转型研究者,前媒体工作者,致力于中国政治、文化和心理的转型研究、创作和教育。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毒牛虻”张雪峰的诡辩术

再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

为什么我得批判《大梦》,或《大梦》里的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