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夫妻檔Gelato雪糕店,與香港農產共生

Will Leung 梁景鴻
·
(修改过)
·
IPFS
·
對雪糕製作而言,冷藏食材反而能保留農產品的最佳狀態。香港不少農夫喜歡在「樹上熟」(農產品最豐盛飽滿)的時候收割,讓食材有最佳的味道。
原刊2023年11月19號明報星期日生活1086期〈有血有肉的「黃金時代」〉;原標題:綠色生活:夫妻檔雪糕店 接收本地農產 蠔菇洛神花Gelato 與農夫共生

野草是一種神奇的生物。在肥沃的農田,禾本科野草在農夫不留神間就會冒出頭來。踩不死的牛筋草、幾十粒種子在土下結成球的四葉草,更讓農夫哭笑不得,跟農作物爭奪養分。這些生命力強大的植物,卻往往是開拓荒漠的先鋒;在被破壞的環境中,野草會先長出,讓泥土恢復活力,為大小生物創造生存條件。以草為名,北角「野草」雪糕店的夫妻檔店主余顯璧(阿魚)和郭浩文(AK),做出只有在香港才能吃到的Gelato(意式雪糕),在農業被指式微的當下,為本地生產另覓新路。


參考意國流行概念

在北角商場和富薈的地庫,「野草」飾上粉紅色的舖面,看似網紅打卡聖地,門口擺滿的卻是本地菜,以及蜂蜜酒、火龍果醬等本地農產加工品。阿魚把用香港農產品製成的Gelato(意式雪糕)口味,畫在紙牌上,放在收銀機前。芋頭、洛神花和蠔菇是當季的主打。野草在2020年夏天開業;轉眼間,這間在市區用雪糕推廣本地農業的店舖,已經來到第四年。

阿魚自大學開始便關注環境和保育,和AK在義工活動認識。阿魚畢業後任職環保團體,AK則做過幾年消防隊目。他們在2014年決定到澳洲闖闖,用工作假期的方式沉澱思緒。AK做了咖啡師數年,再到意大利深造廚藝。直到2020年,香港經歷動盪和疫情,社會氣氛蕭條,夫婦二人卻看中店舖現址招租,更指明要賣甜品。熱愛意大利雪糕文化的AK,與想用新方法推廣農業的阿魚,自此成為店主。

店主AK向意大利牛肝菌雪糕致敬,把屯門菇場「香城遺菇」的鳳尾菇、榆黃菇等蠔菇,製成味帶甘鮮的Gelato。(曾憲宗攝)

聽聞牛肝菌做雪糕

「因為用的都是本地農作物,我想這裏的雪糕都真的是香港才能吃到。」AK說。他續指,意大利的雪糕文化,流行融合雪糕和當地出產的食材,「他們會用北部的朱古力和堅果、南部的柑橘類植物來做雪糕,我也想用同樣的concept(概念),做香港的雪糕給大家」。

AK把設計雪糕視為創作。每次調配新口味,會找一種食材為「主角」,再加其他配料,試出滿意、有層次的味道。意式雪糕的空氣比例佔三成,比常見的雪糕(ice cream)少20%;能夠突出食材的味道,但更考驗製作者的搭配經驗。他說過程中「要試好多次,先會有啱的味道。雪糕裏面的水分含量,或者有幾多脂肪、糖,一路要心裏有數。」

市面上的雪糕,常常只有單調甜味。AK說他追求的不是「空洞」的味道,阿魚把蠔菇雪糕遞上後,AK進一步解釋:「我們通常講,蠔菇帶有牛肝菌的味道。意大利學廚時,我聽過人用牛肝菌做雪糕,就諗蠔菇會不會都work(奏效)呢?」野草選購的蠔菇來自屯門藍地菇場「香城遺菇」,用經過消毒的菇包培植。雪糕入口,菇的鮮味,在碎餅和堅果襯托下,給記者一口已嘗到不同滋味。AK很欣賞「香城遺菇」的環保生產模式,想用雪糕把吃本地菇變成一個潮流。

經營之路 如野草變化多端

農夫在清理野草的年月間,因泥土內的微生物組成改變,會每隔一陣子就看到不同種類的野草冒起來。野草雪糕店的經營模式,在過去3年也有變動。阿魚憶述,「一開始,我們訂農產的量比較少,是到港鐵站和碼頭交收的」。

店舖與香港多數農場所在的元朗、大埔和上水區距離遠,第一年經營的時候,他們與社區組織「好老土」合作,訂購梅窩農場的出品。阿魚說,當時他們想到要做哪些口味,就訂對應的農產品。做了一段時間後,他們才掌握生產節奏,亦發現天氣變化會影響農作物狀態,比如洛神花在豐收期一段時間後會引來螞蟻,於是「早嗌少少,在農作物豐收、最靚的時候儲起佢」。

第二年開始,店舖的銷量上升,二人再與不同農作物銷售平台合作,食材直接送貨到店舖。現在,與野草恆常合作的是「香港菜站」和「豬君農園」。去年「香港菜站」問店主二人,能不能不時接收比較大批的火龍果,幫助農夫解決滯銷風險。那時開始,野草進入了「捱義氣」時期。

AK和阿魚說,野草的雪糕口味,很少是由他們自己提出要研發的。他們解釋,到現在研發了20多款口味,是因為農夫不時產出很多蔬果,「火龍果、洛神花、茄子、大樹菠蘿、番石榴、木瓜,和白龍王粟米口味都是這樣而來,捱義氣」。AK不記得最多一次試過接收多少斤同款農產,但洛神花的研發經驗帶給他深刻記憶:「豐收時接收,用到第二年豐收的時候才用完。」

芋頭雪糕(曾憲宗攝)

不忍浪費 造就新口味

看過《廚房噩夢》(Kitchen Nightmares)的觀衆,應該都記得大廚Gordon Ramsay大罵冷藏食品為劣質食物。但對雪糕製作而言,冷藏食材反而能保留農產品的最佳狀態。香港不少農夫喜歡在「樹上熟」(農產品最豐盛飽滿)的時候收割,讓食材有最佳的味道。可是,這樣的做法,不利食材保存,容易撞爛和較快變壞。野草和其他農產品加工商戶的出現,能延長農產品的食用期限。

阿魚說,野草曾接收多批大量的農產品,也採用外皮破損的火龍果、「不齊米」的粟米和數斤重的巨大南瓜及芋頭,這是意外的發展,不是他們開舖時訂下的目標。因為不忍農夫的心血產出被浪費,AK說,他們「被迫」要有更多想像,做出多種新穎口味。

目前供應的洛神花雪糕,是AK的挑戰。洛神花果味重,AK為了配搭它,已經嘗試過4個版本。最新的配方由洛神花、蘋果汁和洛神花果醬搭成。他說明道,單單用洛神花會比較單調,但若加入其他水果,洛神花容易被「搶風頭」。於是,他選擇用果醬來突出洛神花的存在感,在果糖和牛奶的味道外,還帶輕盈的花香味。

他也在這個過程中,驚喜發現火龍果很適合做成雪葩,「火龍果的質感,好像就是為了做雪葩而存在,打起來上來已經好綿,不需要加其他配料都可以」。至於另一款口味,芋頭雪糕,則在20多分鐘後仍然保持球狀。AK對自己的出品自然理解通透,這是因為芋頭含有大量澱粉,為雪糕帶來物理上的穩定性,不容易融化。烤過的椰子片負責為雪糕提供香味,AK再用紫薯粉點綴;吃起來有綿滑感覺,也嘗到芋頭本身的味道。

收銀桌旁,放着衆多本地製造的農產加工品,包括菜園農業先鋒田的火龍果汽水(曾憲宗攝)

化身共購本地菜中介人

野草的雪糕,一球大約50至60元;便宜不是它的買點,但亦說不上昂貴得不能負擔。AK曾參加farm-to-table(農場到餐桌)晚宴,「有三四道菜,定價上貴些。可能食客本身都要commit(付出)多少少先會食這餐飯。某程度上,雪糕就是好casual(隨心)的,我們想做到的效果就是,支持本地農業是可以好casual,不一定要食一整個tasting menu(品嘗菜單)、4至5道菜才可以支持本地嘢,來吃飯後甜品也可以」。

阿魚說店舖的人流不穩定,無法預測哪時會有較多客人。她觀察到,80%的客人是慕名而來支持的,有20%是附近已經認得樣子的街坊。AK就認為店舖位處北角民生區,客人多數是花錢謹慎,不像商業區人流旺盛。但店舖空間大,有近30個座位,能夠舉辦講座和寄賣本地產品,這個是舖位的優勢。

最近,野草的業務再度拓展,成為共購本地菜的中介。周二的下午,農產品銷售平台的朋友把10箱、放滿兩架手推車的蔬果菜送來,「梧桐河」的芥蘭、菜心;「鄉騲習作」的檳榔芋頭;坪輋「有心機」的奶蕉、迷你冬瓜、有機茄子、旺菜;蕉徑的油麥菜……放滿12個大環保袋,讓菜客稍後取貨。野草不時也幫友好cafe和餐廳訂菜,成為北角的本地菜訂購統籌。

臉上常掛燦爛笑容的AK說,店舖的盈利僅讓他和阿魚收回最低工資,但因業務便利而能常常吃到本地菜,使他們樂在其中。香港農業的發展亦不止一種模式,夫妻檔店主用雪糕店來示範,有艱苦,有挑戰,但也從中實踐理念,創造讓自己開懷的一種出路。

文˙ 梁景鴻
{ 圖 } 曾憲宗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e5%89%af%e5%88%8a/article/20231119/s00005/1700323577567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