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從容心態
📘閱讀書名
從容心態:不焦慮,不窮忙,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
📝閱讀心得
藏傳佛法常提到「沒修沒修二十載,要修要修二十載,未修未修二十載,空白自傳已記載。」,所以需要「念死無常」,如同此書寫道:
到了五十歲、六十歲,甚至七十歲,我們還是繼續工作,把實現夢想和完成死前一定要做的事不斷延到「明年」,明年再等明年——直到再也沒有時間,落得像我一位朋友的爸爸那樣,帶著還沒使用的機票走進棺材。
作者也是經歷過戀人逝世後才驚覺,人性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死亡是個跳離體制反思人生的利器,藏傳佛法甚至更近一步,如同《無畏面對死亡》一書寫道「尚處輪迴之中而無法抗拒死亡之時,我們至少可以試著去享受死亡,以喜樂的心來經歷這一切。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努力禪修那些能夠幫助我們從執著中解脫出來的方法,讓這些執著能被放下。放下執著是最主要的事情。」
■ 時間陷阱 2:金錢至上
當財富增加,時間匱乏感也會跟著增加,問題是,在很喜歡賺錢的文化裡,大家誤以為想要有更多時間,就必須先變有錢。這就像以為只要積累財富,未來就能買到幸福一樣,我們心中這樣想著:我要努力工作,多賺點錢,以後才能有更多閒暇時間。這完全是用錯方法,你很快就會看到,這和正確方法剛好背道而馳。把重心放在追逐財富是一種陷阱,只會讓人愈來愈專注追逐財富而已,除此無他。
我們常常認為只要我賺夠之後,再來怎樣怎樣,殊不知永遠沒有那一天,而且當每時間單位能賺的錢越多,則越不願意花時間在沒有產值的事物上。
■ 時間陷阱 4:忙碌成為身分地位的象徵
現代人的身分愈來愈和工作綁在一起,根據最近的研究資料,美國住民愈來愈傾向從工作中找到人生意義,而不是朋友、家人或愛好。以往,我們一般不會把工作視為目的,而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是為了生活才工作,現在很多人卻是為工作而活。崇拜工作是一種時間陷阱,會使你活在時間匱乏之中,還會連累你的同事也活在時間匱乏之中。
《重啟人生》一書中也提到「成癮者的共通點,在於他們和不值得那麼愛的東西,陷入不健康的關係,包括酒精、賭博、掌聲,以及沒錯,工作。在工作狂的人生中,工作勝過一切關係。工作狂因此會在結婚紀念日出差,錯過孩子的少棒比賽。」
■ 策略 7:抗拒純粹緊急的事情
主動時間是專門為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或休閒活動保留的時間。
這是有名的「艾森豪矩陣」,重要的是安排「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件。
■ 策略 8:悠閒享受休閒時光
老想著休閒時間的經濟價值,會讓我們無法好好享受休閒時間,因為我們不斷把體驗和預期該有的價值或理想狀況作比較。我們會變得全神貫注在時間效率上,本來應該好好品味的休閒時間,結果都在擔心是否能不虛此行。
有時享受休閒時間時,確實會比較是否物超所值,如同旅行團為了逛完所有景點一般,講求有效率的休閒是弔詭的,如同《人生4千個禮拜》提到「工作如今被要求當成生活的真正核心,休閒不過是恢復精神與力氣的機會,為的是能繼續做更多工作。他們主張勞工可以利用額外的自由時間來提升自我,接受教育,參與文化活動。換句話說,不只是拿來放鬆而已。」
年紀愈大,剩下的時間愈少。也有研究顯示年紀愈大,時間感覺過得愈快,對於時間的消逝感受也就更強烈。隨著年歲增長,時間變得愈來愈珍貴、愈來愈有價值,要做重視時間勝過金錢的決定,也就容易得多。
最後,來到人生下半場,因為死亡的逼近,時間的重要性會逐漸勝過金錢,而作者最後一章提出社會改革,我想對於台灣「功德論、自立自強論」無異於天方夜譚,可行方式唯有簡樸生活,甚至進一步在享受死亡的前提下,規劃死亡能減少對金錢的焦慮,進而享受人生的意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