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翻譯品質問題,順道談一下出版業的變革機會
本文原載於《F大叔的日常通信》電子報,歡迎訂閱。
最近又有本譯者是「歷史博士」的新書,被專家抓包翻譯品質很差。於是有位出版業朋友(非當事出版社)說很頭痛這種問題怎麼辦。
這次的話題來自丁連財先生對《諸神的起源》一書的評論(Facebook出處):
關於譯稿問題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通常「博士譯稿」出問題的狀況有幾個可能:
- 譯者對於專業領域的細節也知道得不夠深、又因為對自己學術能力有自信(都歷史博士了),所以沒有查資料確認。
- 翻譯層層轉包(這個在買來的對岸譯稿中出現機率很高,但哪裡的譯稿都有可能發生),事後的審閱查證也不夠確實。不過說真的,要審閱查證做到好真的很難。
- 講白一點,翻譯費通常也不高,認真去查的話時間成本不夠工錢,所以直接速速翻譯過去就好。
丁先生的相關部落格文章對於上述幾個原因有更深入的剖析,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
這些問題在翻譯圈其實是老生常談,只是在市場規模、出版業走勢、以及薪酬「行情」難以突破的情況下,變成了無解的惡性循環。
許多學術題材的翻譯書往往經不起深究,事實上有能力深究的人也不多,所以大家也就只好安於現實。閱讀能力好的人讀原文、或是讀譯文想像原文,瑕疵的部分直接跳過;閱讀能力沒那麼好的人就囫圇吞棗,反正翻錯的地方之後也不會記得拿出來用。
改變現實的出版方案
不過這篇並不是要討論翻譯問題(從前討論過很多次了),而是要不負責的提一些比較顛覆性的作法,來試圖協助出版業多少解決這個(以及其他)問題。
- 「連載」出版
我從前提過一個方式,就是譯稿在網路上以類似連載的方式陸續刊出,但是可以上鎖,只開放特定專家同步審稿、或是開放給付費訂戶先看(付費訂戶也可以用類似群眾募資的方式取代)。
前者可能要付費給專家、後者可以收訂費(或者兩者並行剛好打平)。
擔心「在過程中被盜版」的人可以不用往下看了。相信我,會盜你版的人總是會有辦法的,而且速度比你想像的都快。
翻完之後,理想狀況下大概也被審閱過了,可以至少抓到一部分問題,同時也收取這些讀者的回饋,將稿件進一步修整。出書之後,上述這些人都可以得到一本書(也許加上其他優惠或周邊)。
這樣還有一個附帶的好處,就是因為有「連載壓力」,所以逼得譯者必須照進度做,不會為了暑假快放完了才寫功課而又忙中有錯。
- 向軟體業取經
此外,因為用群募方式是預收書款、而且比較容易估到最低的一刷印量,所以出版社的資金準備和印量評估也會稍微輕鬆一點。
這方面的詳細討論,可以參考我七年前寫的〈紙本出版可能走向群募嗎?〉一文。
前面提到的出版社朋友看完我的想法之後說:「這一招也太奇特了吧?」
其實一點也不奇特,我只是把軟體業出beta版、或者說線上遊戲開公測的方式,拿來變通一下而已。如果你常用搶鮮版軟體、或是玩公測遊戲,這個道理你一定也懂。
「你確定?」
不過我比較悲觀的覺得,光是在現有架構下對有效數據運用還在抗拒(比「想用但不會用」還無奈)的台灣出版業(我的討論1、討論2),會考慮用這種方法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如果不熟悉數位環境生態就貿然嘗試,也還是有風險的。
當然,即使有出版社有興趣用這種方式,效果我也不敢打包票、何況每一本書的性質和讀者群也不同(所以我才說「不負責任的提」)。但如果問我為什麼敢這樣建議,那是因為我在自己2012年寫的《一個人的出版史》這本書上就這樣幹過了。
不過可惜的是,當年還沒有群募、也沒有個人可用的小額收費機制,所以雖然連同電子版的流通量在兩萬以上,還是沒賺到什麼錢,但至少還是打平了。
或許現在是隔岸觀火吧,但我很期待出版業在數位環境下做些不一樣的變革。
參考閱讀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