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突破付費牆的出版實驗

討厭鬼 aka 劉維人
·
·
IPFS
·

這兩天學術界跟讀者界,應該有蠻多人在討論一件事:z library被抄。

​這個非營利團體,提供使用者自己上傳電子書跟電子論文,然後免費開放所有人下載。

這種行為當然違反目前的智財權法,美國政府最近把它抄了家。​​


但我想趁這個機會問一個問題:在當代,付費牆是必要的嗎?尤其,對於創作者與出版者來說,是必要的嗎?​

@豆泥 為此作了一張簡明易懂的圖,講述自古以來,人類都習慣用付費牆來區隔使用者。紙本時代是印刷品,網路時代是各種電子購買途徑,總之就是要讓你購買之後才能看到文本。​

但我們也都知道,即使有付費牆,目前的分眾化也讓各種電影、音樂、書籍、報紙等等銷量一蹶不振。​

製圖: @豆泥

因為文本與注意力的數量逆轉了,以前是注意力競爭文本,現在是文本競爭注意力。​

使用者依然會想追求有趣、有料、有意義感的文本,但替代商品太多,需求的價格彈性變得很大。如果某個文本有付費牆,讀者很可能就轉頭去找其他類似文本,或者直接改看書評影評。

​反過來也是,現在遊戲跟書都是買來放的。我自己的steam上面就有1000+個遊戲,我買的電子書有70%以上根本沒讀過。


所以我一直很好奇,對出版商與創作者來說,付費牆真的是獲得收益的好方法嗎?​

很久很久以前,在humblebundle一枝獨秀,GOG還只賣老遊戲的時代,這兩個平台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它們假設購買的動機跟玩game的動機是分開的,所以取消了正版驗證機制,供消費者自由下載完整遊戲。這勢必讓盜版橫行,但它們覺得既然無論如何都無法阻止,不如嘗試換一種方法收錢。​

它們認為「反正會買的就是會買,不會買的你怎麼做都沒用」。​

我沒有研究過這兩家後續的財報歷史,不知道這種商業模式在財務上是否可行,但至少它們都還活得好好的。​


在多年之後,有一位推廣加密貨幣與分散網絡的作者,要開始相同的實驗。你可以免費下載全書,你也可以花USD9.9買一個「正版」。「正版」會給你一枚NFT證明你買了這本書,但除此之外完全相同。​

那枚NFT會不會有意義?我認為會有,不然你在網遊買外觀是買假的?(等等,所以這本書還比大多數的外觀便宜耶)​

但這種商業模式可行嗎?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要賣多少本才能打平成本,宣傳模式又要怎麼操作。​

但我非常期待這種商業模式的擴散。​


說回文本,作者實驗的這本《 所謂我不投資,就是all in法定貨幣》我也非常推薦。​

加密貨幣早就被吵得太兇,不差這本。但這本的重點其實根本不是加密貨幣,而是「分散性」的概念。作者認為無論是財產還是政治,都不應該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沒有任何一類資產值得絕對信任,更沒有任何一個政府值得絕對信任。你可以在比較之後判定絕大多數加密貨幣都是騙局或者目前太貴或者風險太高,但如果你單純因為加密貨幣不是以法幣為基礎就全都不相信,那你很可能只是過度放大了各國央行值得信任的程度。

​聽起來很刺耳?如果你知道作者是香港人,你大概就懂了。

沒有什麼政府是單純因為身為政府就值得信任的,即使有個政府值得信任,那也是因為該國的經濟、社會機制足夠穩定。也就是說,政府的信任來自人民的行為,而不是反過來。

​這告訴我們,信任的集中化注定帶來弔詭。人民越是不加批判,政府獲得的信任越是虛假。人們越是盡量負責,甚至主動參與治理,整個社會和政府反而越值得信任。

​​

整本《所謂我不投資,就是all in法定貨幣》的寫法也充滿「投資即為社運」的味道。你可以不斷看到作者把投資項目的風險連結在消費者行為所帶來的穩定度上;也會看到作者不斷強調,跨越既有邊界,反而會讓邊界內外都更穩定。

就連作者採取的譬喻,都充滿社運的意象。

而且作者用了很多香港詞彙,但整本書是以普通話寫成,熟悉文學與新聞的讀者應該一看就知道這代表怎樣的策略思維與倡議願景。


總之,這本從內容到出版方式都充滿分散精神,試圖打破各種牆壁的《所謂我不投資》正在預熱期,11/11正式販售。大家可以先下載試讀本,喜歡的話可以參與預購。實際販售之後也可以免費下載全文。

我真的非常,非~常~希望這樣的出版實驗能夠成功。

如果成功,也許未來就有一種新的方式,可以同時滿足創作者、出版者、以及讀者的需求。

也許我們就有一種新的方式,讓書本這種最有效承載系統性知識的媒材,不會因為無人購買而衰微。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道德經》27章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討厭鬼 aka 劉維人自由研究者,社科譯者。 譯作著重當代民主、政經制度等議題,如《反民主》、《暴政》、《修辭的陷阱》、《民族重建》等。開設課程如《北歐幸福方法論》、《AI要搶走我的工作了嗎?》等等。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人生是用來玩遊戲的,不是用來被政治操弄的

為何民主政治必須追求「跨群體的彼此理解」?

權威,社群,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