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途相似、設計邏輯不同的資料整理工具:AnyType與Tana

傅瑞德 | Fred Jame
·
·
IPFS
·
前兩年開始流行的筆記工具軟體,開始往兩個方向進化:AI輔助寫作、以及透過資料庫結構來「整理」資料;或許以後這兩個方向會結合,讓AI幫你整理資訊。而目前這類整理工具的代表性作品,則是都還在測試、但設計邏輯不同的AnyType和Tana。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deepl-inline-translate style="z-index: 1999999999;"></deepl-inline-translate>
本文原載於《F大叔的日常通信》電子報,歡迎訂閱

AnyType:比較嚴謹的結構化資料庫

我使用資料整理工具AnyType已經有一段時間,相當喜歡,現在每天都用它紀錄各種事情、並且建立每日活動紀錄和通訊錄之類的連結,例如可以搜尋「上個月我跟誰見了幾次」或「上次見到某人是什麼時候」之類的資訊。

AnyType的特點,是它的資料庫走的比較是傳統的結構化風格(簡單說就是「看得到有表格的」),好處是定義清楚,但缺點也是定義太清楚。

有時候在紀錄「聯絡人」物件時(裡面的每筆資料都是一個物件,而物件有各自不同的獨特屬性定義),會因為沒指定清楚,而變成建立一個同名的「筆記頁面」物件,還得去刪除再重建。

而且每一個物件都有特定的樣版,雖然可以改,但不會追溯到先前建立的物件。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現在的電腦作業系統:每個檔案有不同的屬性、必須放在特定的檔案夾之中、檔案中的欄位如姓名電話等等都有固定的樣式。

總之,結構式的資料好處就是定義嚴謹、分類容易、運算簡單;但缺點就是必須遵循既定的規則(除非你去改它),否則就會跑出不是你要的結果。

AnyType的資料庫畫面<deepl-inline-translate style="z-index: 1999999999;"></deepl-inline-translate>

Tana:自由型態的資料庫

剛剛拿到另外一個類似工具「Tana」的試用邀請。其實它和AnyType概念類似,但走了自由型態資料庫(free-form database)的路線;也就是資料沒有特定的結構和屬性,只用標籤來定義用途(例如「#聯絡人」)。

之後各個物件(在Tana中叫做node/節點)就只在需要時,才建立常用的預設搜尋組合(例如「常用聯絡人」),其他搜尋就視需要隨時建立即可。

我很久以前的一篇研究小論文談的就是這個:結構化和自由型態的資料庫的優缺點、以及在作業系統上的應用。

「自由型態的檔案管理系統」後者就是前面提到的概念:完全沒有檔案夾的的階層概念,而是在需要「Photoshop檔」、「X計畫用到的文件」、「昨天改過的文章」等隨需(ad hoc)檔案集合時,隨時視需要產生內含這些檔案的視窗(或是未來其他的UI設計)。

(不過系統檔案是例外,例如用永久性的關係連結來處理;因為我們看不到的系統檔可能有幾十萬個,每次都臨時集結的話太浪費運算能力。)

如果你是用Mac系統的話,其中有所謂「智慧型檔案夾」的概念,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在目前還是階層式的檔案結構之下,讓你還是可以用自己定義的條件,產生視狀況隨時變動內容檔案的檔案夾。

在Mac系統上建立「智慧型檔案夾」。<deepl-inline-translate style="z-index: 1999999999;"></deepl-inline-translate>

哪個比較好?

有趣的是,AnyType和Tana的標語都類似「你的資料作業系統」、光看網站上的簡介可能也會覺得它們很像,不過在我看來,這兩者背後的設計和操作哲學是蠻不一樣的。

結構化資料庫的優點在於簡單明瞭、定義嚴謹,而且因為有預設的索引、以及限定的範圍,所以搜尋、排序之類的運算速度較快;而且使用者(特別是定義這個資料庫的人)完全可以掌握資料的狀態和關係。

但從優點衍生出來的缺點,就是自由度受到定義規範的限制(例如「聯絡人」和「X計畫相關檔案」就不太容易快速建立關聯)、而且如果資料打錯欄位就可能找不到。

而自由型態資料庫的優缺點則剛好相反:定義靈活、資料彼此隨機連結容易、而且理論上比較耗費運算資源。

雖然今天難以定義的資料類型(例如筆記工具中的「日記」、「好文摘錄」、「該公司每月15日付款」之類的)、以及意想不到的資料關聯彈性(例如「通訊錄中有哪些人也認識王小明」)越來越多,但資料庫技術的進步、以及電腦運算能力的增強,讓自由定義資料庫在速度上的缺點幾乎已經可以忽略。

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如果功能和使用體驗設計良好的話(設計得不好就是「亂」),我個人當然是偏好彈性更高的自由形式資料庫,而且我也認為這會是未來資料管理的趨勢;特別是「手機速度比從前超級電腦快」的現在(更不用說未來)、再加上具備資料辨識和處理能力的AI,未來這類工具的發展應該很值得期待。

目前為止,AnyType可以說是結構化資料庫結合筆記軟體的典範(另一個也做得不錯的是Notion,但彈性比起AnyType略遜一籌);如果你很習慣關聯式資料庫工具的操作,很快就可以用AnyType變出一堆東西來,相當好用。但因為目前還是測試版的關係,所以多少有些臭蟲,但我碰到就會回報。

Tana今天剛拿到邀請,只靠先前讀介紹和短暫摸了半小時,大概知道它的運作邏輯是怎麼回事。等之後用上手一點之後再來報告心得。

(補記一下:Tana裡面還是有格式化資料庫,但是是附屬在各個節點之下;一來主資料庫還是比較接近自由形式的、二來多少還是可以兼顧一些結構化資料庫的優點。雖然有點「不純」,但目前為至尚稱好用。)


由於種種技術原因,各位讀者的贊助(感謝)在台灣很難取得;於是在取得Matters站方的許可之後,放置我的贊助QR Code(或點按連結)。如果您願意用站內方式之外的途徑贊助我繼續寫作,歡迎利用: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傅瑞德 | Fred Jame曾任某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主業是數位行銷與媒體管理顧問。長年的寫作者、譯者、編輯、重機騎士、雪茄和艾雷島威士忌愛好者。 我也是養兩隻貓的犬派潛水員、健身教練、書法家。 關於我/https://fred.mba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民眾黨的「這個」標語

問號的用法

40年後的「有與沒有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