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感與知:讓「心」有意識
📘學習範疇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文獻筆記
Ⅱ 關於心智與新的表徵藝術
■ 感覺不同於有意識也不需要心智
在討論感覺的無心且非意識的本質時,我們應該提出並深思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細菌和植物一樣,對多種麻醉劑的反應是暫停生命活動,轉而進入某種冬眠狀態,期間它們的感覺能力消失。
這件事特別值得注意,因為誠如我們不久前才提到的,細菌和植物都看似沒有心智或意識——時至今日幾乎每個人(普通人或科學家)都會跟麻醉劑的作用聯想在一起的「功能」。你在手術前會先麻醉,這樣才能失去「意識」,好讓外科醫師能安心做事,你也不會感到痛苦。可是,就我認為,麻醉造成的——由於細胞膜的雙層屬性中離子通道的擾動——是我們剛剛描述的感覺功能受到基本、徹底的破壞。麻醉劑並沒有特別針對心智,一旦感覺被阻斷,心智也不再有可能。麻醉劑也沒有針對意識,因為誠如我們將提出的,意識是一種特定的心智狀態,不可能在沒有心智的情況下出現。
一旦有了意識的能力,我們意識到的是我們心智的內容。
配備感受和關於周遭世界的某些觀點的心智是有意識的,而且廣泛地出現在動物界,不僅止於人類。所有的哺乳類、鳥類和魚類都有心智和意識,我懷疑社會性昆蟲也有。但我的界線劃在更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它們如何做出它們所做的一切聰明事呢?這個嘛,我們剛剛才看到,卑微的細菌有著不那麼卑微的能力來經營自己的生命。它們具有一些最終允許發展心智、甚至是意識的前驅物。然而,細菌還沒完全準備好迎接我們稱為心智的成就,遑論是有意識的心智。
■ 心智的內容
把心智翻到外面,然後倒出它的內容。你發現了什麼?意像和更多的意像,這些是如人類這般的複雜生物,設法在向前流動的流中產生與組合的那種意像。這裡所謂的「流」,就是讓威廉.詹姆士名垂千古、也讓「意識」一詞聲名大噪的那個流,因為這兩個單字常常配對成為「意識流」這個用語。但我們之後會看到,首先「流」完全是由意像組成,而意像近乎無縫的流動則構成心智。當然,一旦有額外的原料前來救援,心智就確實成為意識。
Ⅲ 感受
■ 但這感受不全然是心智的
唯一需要補充的是,感受的力量來自它們存在於有意識的心智此一事實:嚴格地說,我們感受是因為心智是有意識的,而我們有意識則是因為有感受!我不是在玩文字遊戲,我只是在陳述看似矛盾卻非常真實的事實。感受曾是且仍是這場名為意識的冒險的開端。
Ⅳ 意識與知曉
■ 為什麼是意識?為什麼是現在?
痛苦、苦難和死亡的體悟特別具有力量,我相信比安適和愉悅的力量更大。關於這點,我猜想宗教就是循著那樣的體悟發展出來,亞伯拉罕宗教和佛教尤其如此。在某種程度上,意識從歷史、演化的角度來看是一顆禁果,一旦吃下就讓人易受苦難和痛苦的傷害,最終還悲慘地直接與死亡對抗。這種觀點十分符合這個想法:意識藉由感受之手進入演化,不僅僅是任何感受,而特別是負面感受。
■ 自然的意識
悄悄隱藏在其文化包袱底下的「意識」一詞有著本質的意義,縱使當代的神經科學家、生物學家、心理學家或哲學家使用不同方法處理這個現象而解釋方式各有不同,但他們都一致認可這點。他們全都認為,「意識」多半是心智經驗的同義詞。
那麼,心智經驗是什麼呢?它是心智的狀態,具備兩個顯著且相關的特徵:它展現的是感受到的心智內容,這些心智內容採用一個單一觀點。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單一觀點是特定有機體的觀點,而心智生來即在這個有機體內。察覺到「有機體觀點」、「自我」和「主體」等概念之間存在親屬關係的讀者是對的,如果他們由此領悟到「自我」、「主體」和「有機體觀點」相當於某個十分有形的東西——真實的「所有權」——也完全正確。「有機體擁有自己特定的心智」;心智屬於自己特定的有機體。你、我,任何一個有意識的實體,全都擁有一個因意識心智而活起來的有機體。
📝學習心得
書中提到感覺、意識、心智三者並不相同:
細菌和植物一樣,對多種麻醉劑的反應是暫停生命活動,轉而進入某種冬眠狀態,期間它們的感覺能力消失。
意識是一種特定的心智狀態,不可能在沒有心智的情況下出現。
並且作者也認為單細胞生物雖然沒有意識,但具有一些最終允許發展心智、甚至是意識的前驅物:
我的界線劃在更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它們如何做出它們所做的一切聰明事呢?這個嘛,我們剛剛才看到,卑微的細菌有著不那麼卑微的能力來經營自己的生命。它們具有一些最終允許發展心智、甚至是意識的前驅物。然而,細菌還沒完全準備好迎接我們稱為心智的成就,遑論是有意識的心智。
這觀點表示意識是發展而來的,意識似乎不是0與1的有或無,而是漸進式的「有意識」。而且,單細胞生物可能具有意識的前驅物,這與佛法的有情觀不太一樣,佛法有情觀似乎認為意識不是有就是無。
痛苦、苦難和死亡的體悟特別具有力量,我相信比安適和愉悅的力量更大。關於這點,我猜想宗教就是循著那樣的體悟發展出來,亞伯拉罕宗教和佛教尤其如此。在某種程度上,意識從歷史、演化的角度來看是一顆禁果,一旦吃下就讓人易受苦難和痛苦的傷害,最終還悲慘地直接與死亡對抗。這種觀點十分符合這個想法:意識藉由感受之手進入演化,不僅僅是任何感受,而特別是負面感受。
這點似乎可以呈現苦諦的另一個面向,負面感受可能是生存演化的關要之一,生物的趨樂避苦性,也能推至佛法的貪與嗔。不過其認為苦因在於生存演化的必然性(有苦受的物種生存率高),而非集諦的業與煩惱。
他們全都認為,「意識」多半是心智經驗的同義詞。心智經驗是什麼呢?它是心智的狀態,具備兩個顯著且相關的特徵:它展現的是感受到的心智內容,這些心智內容採用一個單一觀點。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單一觀點是特定有機體的觀點,而心智生來即在這個有機體內。察覺到「有機體觀點」、「自我」和「主體」等概念之間存在親屬關係的讀者是對的,如果他們由此領悟到「自我」、「主體」和「有機體觀點」相當於某個十分有形的東西——真實的「所有權」——也完全正確。
這點也與「認識所破」、關於「我」與「我所」能互相參照。不過值得留意的是中觀應成派並不認為意識、阿賴耶識是輪迴的主體,而認為承載業的能力儲存在「唯我」之上。
最後,這本是作者最新的著作,可是讀起來稍顯吃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