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解放亞洲厭世上班族的內心:筆訪劇作家朴海英《我的出走日記》
新經典文化於9月出版《我的出走日記》劇本書,曾在出版社工作過的朴海英面對第一本在台上市的書特別慎重,為此她接受出版社的紙上提問,在撰寫新劇本的空檔一一回應。
提問/翻譯:新經典文化
Q:當初打算寫這個故事時,心裡處於什麼狀態?
朴海英:寫《我的出走日記》最初起因於我自己真心想獲得「解放」。表面上看並沒有任何不幸的理由,那麼我為什麼就是不快樂呢?為什麼我一生中從未說過「啊,這就是生活」?這是當時我心中最大的疑問。外表上看起來沒有任何不幸的理由,內心卻毫無幸福感。我想找出原因,想知道自己在哪裡感到疲憊,在哪裡變得冷漠。
我感覺很多人都和我有同樣的心境,懷著希望大家都能稍微解放的心情寫作,感覺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目的,所以心情很好。
Q:廉昌熙這個角色是如何構思的?
朴海英: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埋藏著「虛無感」,因為沒有人能避免死亡。昌熙這個角色在每件事上都感受到荒謬與無意義,但他依然試圖符合人們的期望,像其他人一樣上大學、就業、戀愛。他並不認為這條路的盡頭會有幸福,但依然選擇走下去。結果,他發現這條路的盡頭並沒有幸福。
最終,昌熙接受了我們內心深處所掩蓋的「虛無」和「死亡」,將這些看作遲早會面對的自然現象,而不是感到恐懼。
可以說,昌熙是一個「得道」的角色。我希望昌熙是一個以平靜而又稍帶些許明朗的態度,面對人類最根本的恐懼──虛無與死亡的人物,這也是我想要成為的樣子。
Q:為什麼在劇的後半段加入了媽媽去世的情節?以及為什麼在劇終時廉美貞和廉琦貞身邊有伴侶,但廉昌熙卻是獨自一人?
朴海英:對於一貫冷漠的人來說,突然開始溫柔地說話,比死亡還難。尤其是在經歷了20多年固化的關係模式後,想要靠努力改變這種表達方式,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樣習慣了的關係,需要一次劇烈的變動才能改變。
廉美貞一家並不是沒有愛彼此的心,但他們表達的方式卻粗糙而笨拙。媽媽的去世讓這個家庭成員彼此安慰,感受到溫暖。昌熙甚至說出了「父親,我愛你」這樣的話。而只懂得工作的父親也買了車,帶著家人一起去旅行。
隨著母親的離世,這三兄妹離開了「父母」這個保護傘,走出了京畿道這個地域的限制,走上了各自的人生之路。
大家最後看到昌熙身邊沒有人,那只是當下沒有,並不表示他永遠都會獨自一人。就像我們的生活中,伴侶有時在,有時不在,來來去去。
Q:月亮在《我的大叔》和《我的出走日記》這兩部劇中都是重要的意象,月亮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朴海英:當我們心思都專注於自身問題時,如果突然抬頭,看見夜空中的月亮,在這個瞬間人會感受到思維的轉換,是吧?我們會突然意識到自己明明生活在這麼廣大的世界裡,卻陷入自己打結的思緒中,這麼一想,當下繁忙的人生也會變得微不足道,讓人鬆一口氣。
月亮的存在對我來說,就像是給乾涸了的心靈施以灌溉一樣。
Q:要寫好劇本是否需要豐富的經驗?還是僅靠想像或靈感就可以?
朴海英:我認為經驗很重要。
作家們常說,後來的作品總不及處女作,這是因為處女作中傾注了迄今為止經歷過的所有有趣、悲傷、可怕的故事。「傾注」這個詞很貼切,因為真的是把所有經歷都倒進去寫。因為是真實發生的事,所以每個情節都生動鮮活。從第二部作品開始,就需要花時間重新積累,但還沒積累夠就被迫擠出來寫,所以生動感就下降了。這就是為什麼越往後越難寫出好作品的原因。
但就我而言,主題是藉由審視內心、捕捉我感受到的渴望來確定的。就像我感受到對解放的渴望,所以寫了《我的出走日記》。從某種角度來看,也可以說主題是由靈感確定的。
確定主題後,我會透過經驗(包括間接經驗)和資料調查來構建框架。即便如此,仍有無法填補的部分。之後就需要極度沉浸到人物中,彷彿成為那個人一樣。這種對人物的沉浸和附身,似乎是與想像不同的領域。
Q:電視劇的主題是「解放」。您認為每個成年人在人生中是否都需要經歷這個解放的階段?
朴海英:當然。我認為解放可能是我們一生中都要追求的目標,直到我們從一切束縛中得到自由。
Q:你現在在構思什麼作品?
朴海英:每次開始新作時,我都告訴自己,這次一定要寫出一部「讓人笑得倒地」的有趣作品!但寫著寫著,不知不覺又變得深沉起來。這可能是因為要維持16集的劇情,角色不能太過單一。因此這次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寫出我迄今為止最有趣的一部作品!●(全文於2024-10-09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我的出走日記》劇本書這樣讀
是作家也是知名編劇的劉梓潔,將從編劇與愛劇人角度,現場帶領大家解析《我的出走日記》劇本書的閱讀方式,一窺演員們從劇本到演技的展演過程。
時間:10/12(六)15:00-16:00
地點:誠品南西書店5F FORUM
免費活動,14:30起開放入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