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魚與圖瓦盧
連續幾星期的新聞主頁,鋪天蓋地是防疫抗疫的資訊以及各大社團代表爭相「爲民請命」的宣傳。前天偶爾發現一則與小城疫情無關、但與地球病情息息相關的新聞,感覺就像在幽暗中看到一點亮目的螢火。
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日前發佈更新的紅色名錄,指中國長江特有物種白鱘滅絕,而長江鱘(達氏鱘)野外滅絕。
「全球範圍內,裸腹鱘多瑙河種群滅絕。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其中約2/3的鱘魚種群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樣性對於人類和自然至關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卻在持續喪失,河流生態不斷退化。」
老實說,在看到此則新聞之前,我對鱘魚類物種可說是毫無認識亦從未關注。很遺憾應了那一句俗氣的話,「只有失去了才發現它很重要」。找了一下百科,原來鱘魚生活在海洋和大的河流、湖泊中,體長可達數米。化石記錄可追溯到2.45至2.08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鱘科魚類都很長壽,一般能活50到60年,15到20歲時才開始產卵。它們並非每年都產卵,產卵需要滿足特定的環境要求,比如適當的春季光周期、乾淨的水質和碎石河床。它與其他動保人士經常掛在嘴邊的海洋物種不同,並非「魚鰾被盜,魚鰭被割」或作為佳餚供在桌上,與人類飲食文化或道德觀沒有直接關係,因此也沒有吸引到鍵戰們將它放在社交平台上激烈「討論」。但說到底,氣候、環境、水質等惡化,必然是人為操作所導致,鱘魚無法在地球上繼續生存繁衍下去,也不能說「與人無尤」。每一個物種的滅絕,代表著它在生物鏈中擔當的角色將懸空;鱘類滅亡,讓本來環環相扣的海洋食物鏈突然斷裂,將會導致甚麼嚴重後果,無法估計。
這又令我想起去年11月的另一則新聞。
圖瓦盧外長「站在海水中」發表演說,表示圖瓦盧已採取行動對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也呼籲國際立即行動。
圖瓦盧在甚麼地方?圖瓦盧(Tuvalu),是一個位於南太平洋、由珊瑚島群組成的島國,國土面積只有26平方公里,比澳門還略小一點。由於地勢非常低,離海平面只有4米,因此將極有可能成為因氣候變化、海水上升而最先陸沉消失的國家。
外長站在首都富納富提的島嶼遠端,幾乎半身泡在水中,他指出,那裡曾經是陸地。一個國家的陸沉,代表著甚麼?不是電影情節,不是特效,也沒有理想國「阿特蘭提斯」的氣勢磅礴。這小國的陸沉,意味著將有一批氣候難民被迫逃離自己的家園,它意味著一個國家的建設將被摧毀,一個民族的文化將會消失,那是很件非常可悲的事。
我們呢?澳門,一個半島加兩個離島組成,面向南海,土地面積33. 6平方公里,而海域面積卻有85平方公里,雖離開南太平洋的圖瓦盧好遠好遠,但對於地球暖化、冰川溶解水位上升,難道又可以置身事外?澳門海拔最低位置是水平面以下5米,最高位置是水平面以上350米,平均海拔17米,比圖瓦盧的4米,雖然高出有十多米,但你且看,每到雨季、風季、天文大潮,我們內港一帶或近海地域都必定會出現水浸情況、道路變成「澤國」。過去幾年的「風來水淹」,一年比一年嚴重,甚至還曾經奪去10名市民生命。
深刻反思一下,我們的世界、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究竟出現了甚麼問題。瘟疫橫行,物種相繼滅絕,島國行將消失……接下來還有甚麼等待著我們以及下一代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