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數學15級分爭議!究竟大學要什麼?
109學年度學測2月24日公布成績,各科頂標分數和去年全部一樣,數學科則有1萬4489人拿到滿級分,遠超過去年的7782人,有多達11.22%的考生獲得數學滿級,創下19年來新高。根據大考中心主任張茂桂的說法,今年數學科高分群暴增的現象,確實突現了鑑別度的問題,而他隨後也請辭主任職務,為這件事負責。
此事一出,立馬在台灣新聞媒體與民間輿論之間激起了一陣軒然大波。大家的焦點,大多都聚焦在這次學測出題過程的決策失誤及問題,以及學測本身各級分人數分配的理想比重,甚至有部分學生與家長開始擔心明年的數學試題難度,是否大幅提高,以彌補這屆的過錯。這些問題,確實對往後的考生十分重要,但是,似乎將問題停留在整個制度運作的表面層次,而難以深入到數十年來影響無數考生的問題核心。
VCR覺得,也許這次的風波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我們的升學體系的機會。
身在多次教改的台灣,我們之中的大多數人的求學階段,都是被大大小小的考試佔滿的,而其中,高中升大學的學測與指考,更被我們普遍視為影響我們未來人生的關鍵戰役。基本上,這兩場升學考試的精神,就是去相信,我們可以透過五科(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與自然,或加上國文作文作文六科),的考試,去界定一個青少年適合與值得進入甚麼樣的大學,接受甚麼樣的專業訓練,以及相對應的,在未來成為甚麼樣的人才。當然,以學測來講,還有所謂的「第二階段」,根據各校系的需求來進行測驗或者是面試,不過以筆者周遭朋友的經驗,這一階段的重要性遠低於比較考試成績的第一階段,而更遑論某些校系並不是十分認真的執行這一階段的篩選工作了。至於指考,那可真的是字面上的「一試定生死了」。
那麼,這五個科目的學科能力,真的能直接反映出學生在進入該校系後的表現與氣和程度嗎?有許多不管事對學術能力或者是業界工作能力都相當重要的特質,例如領導力、耐心、表達能力,乃至更為抽象的情緒控管能力等等,都完全沒辦法藉由考試的過程展現出來,更不用說,學生們在入學前,長期面對必須兼顧多科課業的情況,他們對自己選擇的科系,理解大多都非常淺薄。當然,每個科系的篩選標準皆是由該系所的教授憑藉自己的專業所得出的,但,如果我們讓這些教授有除了學科成績之外的選擇,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更何況,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對青少年的性格養成有著些許的不良影響。老師們透過一些措施,例如發放公開全班排名的成績單和依照名次安排座位等,在學校裡形塑出一個階級化的社會,而學生在其中成長,便容易養成「競爭人格」,學習的目的也從知識的積累,逐漸轉化為對分數的純粹追求。筆者的中學時光裡,就經常充斥著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為他們可以輕易考取高分,而對老師講課不屑一顧;同時,成績差的學生則千方百計著想著如何結夥作弊,而同時沒有在課堂上認真。於是,本應該充滿著學生與老師知識交流的課堂,卻充斥著滿滿的「事不關己」的他者。這對整個教育體系「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等的原則來看,簡直是諷刺異常。
那麼,大學的升學考試,具體上,要如何進行呢?其配套的教育體系,又應該如何修改?VCR並非專業教育人士,但想提供一些想法。
從12年國教到108課綱的調整,台灣的教育不斷的嘗試借鑑歐美的教育方針,跳脫傳統上相對單純的以記憶破碎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讓課程不再是由老師單方面的灌輸,而是讓學生去找到知識的釣竿,未來擁有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歷程檔案的累積,則希望學生、家長可以不僅把眼光放在單純的結果—分數,而是更加重視學習歷程和方法,並藉由師長的引導和時事議題連結,讓孩子從小培養社會參與感,未來成為積極的公民。
然而,剛上路的體制,真的能改變數十年來根植於社會中的想法嗎?如果完成學習歷程也僅僅是為了得到更高的分數,那是否之後的南陽街裡也不過是換上另一種招牌而已?以目前不少高中生重視的社團生活為例,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強調注重課外生活、要求不應該只重視成績的聲音,多半來自校風自由的前段學校。原本希望著重的多元發展,卻成為必須先取得課業成就,才能夠享有的特權。對中後段學生而言,應付升學考試龐大的課業壓力已屬困難,何來有時間去思考並規劃自己的人生,提升所謂的「素養」?如果學校裡與學校間的階級體制始終沒有辦法被良好的消泯,那導入再多的新課程安排,都沒有辦法去真正做到我們想做到的教育願景----讓孩子們能夠帶著他們需要且想要的能力,步入社會。
我們並不是在倡議,讓課業成績優秀的孩子,一定要和相對起來學習能力較為落後的孩子共享一樣的教育模式,事實上,一個良好的教育體系正要能肩負起將不同的孩子分流的重要使命。但是,在做到教育上的分流之前,真正重要的,是從升學體制上徹底的改革。我們也許不該該繼續將單一考試的成績視為最重要的篩選標準,而應該使其成為某種參考的標的,並大幅提升其它方面,例如小論文、面試等等的比重,並多加參考學生於高中時期的學習成果。同時,可以參考芬蘭的成功案例,他們完全禁止私立學校的設立,並將共同課程與回家作業的時間降到最低,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從小開始,往自己有興趣、有天分的地方琢磨,而不是待在千篇一律的教室裡接受死板的教育。這個方式也使他們得以盡可能消除家庭背景的差距,並培養出一個個對來自不同環境的人富有同理與關懷的孩子。
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也許台灣的下一代,能有一個遠比現在更加光明的前程。台灣苦苦等待的產業轉型與國民素質的再一次提升,才終有到來的一天。
參考資料
親子天下,<數學滿級分爭議 |高中老師:學測考不出的能力,才是大學選才關鍵>,2020/2/25,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688
聯合報,<「鑑別度確實有問題」學測數學1.4萬人滿級分再創新高>,2020/2/24,https://udn.com/news/story/6925/4366184
親子天下,<大考中心主任請辭風波:學測鑑別度之外,該思考的事>,2020/2/25,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689
陳政亮,<競爭人格的養成>,2020/2/25,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12/22/chenjengliang/
王啟仲,<是叛逆還是秀異?談談明星高中「能K能玩」的校園文化>,2020/2/25,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9/08/13/wangchichung/
羅惠珍,<為何台灣人文素養落後歐洲?一題讓人哭笑不得的選擇題,揭開輸在起跑點的真相>,2020/2/25,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79309
聯合新聞網,<108新課綱/12年國教課綱「核心素養學習」有5個不一樣>,2020/2/25,https://udn.com/news/story/6885/3798266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