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419《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13:老臣苦口婆心的勸告?!
──────────原文──────────
七年,呉王夫差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子胥諫曰:「越王句踐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問疾,且欲有所用其衆。此人不死,必爲呉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務齊,不亦謬乎!」呉王不聽,遂北伐齊,敗齊師於艾陵。至繒,召魯哀公而徴百牢。季康子使子貢以周禮説太宰嚭,乃得止。因留略地於齊魯之南。
九年,爲騶伐魯,至與魯盟乃去。
十年,因伐齊而歸。
十一年,複北伐齊。 越王句踐率其衆以朝呉,厚獻遺之,呉王喜。唯子胥懼,曰:「是棄呉也。」諫曰:「越在腹心,今得志於齊,猶石田,無所用。且盤庚之誥有顛越勿遺,商之以興。」呉王不聽,使子胥於齊,子胥屬其子於齊鮑氏,還報呉王。呉王聞之,大怒,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將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爲器。抉吾眼置之呉東門,以觀越之滅呉也。」
齊鮑氏弑齊悼公。呉王聞之,哭於軍門外三日,乃從海上攻齊。齊人敗呉,呉王乃引兵歸。
──────────翻譯──────────
吳王夫差在位第七年,聽說「齊景公」死後大臣爭奪權力,新國軟弱無勢,於是興兵北伐齊國。
伍子胥勸諫說:
「越王句踐吃飯不設兩樣以上的菜餚,穿衣不用兩種以上的顏色,弔唁死者,慰問病者,這是想到利用他的民眾對付吳國啊。這個人不死,必然會成為吳國大患。現在越國是我國的心腹大患,而大王您卻不注重,反而動用兵力攻打齊國,這不是很荒謬嗎?」
吳王不聽,於是北伐齊國,在「艾陵(地名)」打敗齊國軍隊。軍隊抵達「繒【音同增】邑」,召見「魯哀公」,並向他索取祭品百牢。「季康子」派「子貢」用周朝的禮數來勸說太宰「伯嚭」,吳王才停止。於是吳王留下來掠取齊、魯兩國南邊的土地。
吳王夫差在位第九年,為「騶國」討伐「魯國」,到了魯國,與魯國訂立盟約後才離開。
吳王夫差在位第十年,趁勢討伐齊國而歸。
吳王夫差在位第十一年,又一次北伐齊國。
越王句踐帶領越國群臣朝拜吳王,獻上豐厚的禮物,吳王非常高興。只有伍子胥感到恐懼,說:
「這是要丟掉吳國啊。」
於是勸諫吳王說:
「越國是我們的心腹之患,現在我們雖然戰勝齊國,好比佈滿石頭的田地一樣,沒有什麼用處。而且《盤庚之誥》有『對於顛悖無道越禮不恭的人要斬草除根』的話,商朝因此而興盛起來。」
吳王不聽,派伍子胥出使齊國,子胥把自己的兒子委託給齊國「鮑氏」,回去向吳王覆命。吳王聽說子胥托子之事,大怒,賜給子胥一把「屬鏤之劍」讓他自殺。
伍子胥臨死時說:
「你們在我墳上種梓樹,當它生長到可以做棺木的時候,就表示吳國就要滅亡了。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放在吳國的東門上,讓我看到越國怎樣滅掉吳國。」
齊國大夫鮑氏殺死「齊悼公」。吳王聽聞此事,在軍門外痛哭三日,就從海上前來攻打齊國。齊國人打敗吳國軍隊,吳王才領兵回國。
─────────解說與心得─────────
延續上一段的內容,吳王夫差擊敗越國後,並沒有一舉消滅越國,而是讓越國成為附庸,並把越王句踐納為奴僕。接下來,吳王夫差趁北方齊國發生內亂之際,出兵北伐,介入齊、魯等國的政治。從吳國這兩任國君的舉措來看,地處偏遠地區的吳國,始終還是希望能打進中原文化圈。相較之下,對於更南方、更偏遠的越國,並沒有特別在意。
對此,老臣伍子胥不斷勸吳王夫差,不可以留著句踐這個「隱憂」,更不可以一直把重心放在北方。
不過,對夫差來說,這個前朝老臣似乎太過於膽小了。畢竟,越國不過是戰場上的手下敗將,更重要的是,越王句踐還表現出非常懦弱的模樣,看似不可能有謀反的心才對。
雖然就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伍子胥在識人方面確實比夫差強很多。但在那個時候,面對一個唯唯諾諾的句踐,在沒有任何罪證的情況下,又該如何殺掉句踐呢?更何況,滅掉一個國家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還得有足夠的官員前去接收,需要很多的配套措施同時進行才可以。我想,吳王夫差不打算滅掉越國,也有可能是因為吳國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滅掉越國的緣故。
站在吳王夫差的角度來看,打進中原文化圈才是吳國的首要任務。當前既沒有實力完全併吞越國,就讓越國成為附庸就好。
但站在伍子胥的角度來看,這個老謀深算的句踐怎麼可能甘於成為吳國附庸?他一定是在等待時機,等著要復仇雪恨的。
這君臣二人在年齡與視角上的差距,讓他們無法好好溝通的情況下,伍子胥甚至開始規劃吳國滅亡後的安排,這才導致吳王夫差選擇賜他死的悲劇。
在吳王夫差除掉父親留下來的老臣後,又再次出兵齊國,但這一次卻激起了齊國人的怒火,最終導致吳王兵敗返國。少了一位不斷提醒自己的老臣後,吳王夫差還會遇到什麼挑戰?越王句踐真的會趁機謀反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