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288《史記》卷十〈孝文本紀〉20:司馬遷如何在誇獎別人的同時,順便罵他孫子呢?
──────────原文──────────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
──────────翻譯──────────
太史公說:孔子曾說:
「治理國家必須經過一個世代(約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必世然後仁)。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殘暴、免除刑殺了(亦可以勝殘去殺)。」
這話還真是千真萬確。漢朝建立,到孝文皇帝時已經經過四十多年,德政達到了極盛的地步。孝文帝已逐漸走向可以去變更曆法、服色和進行封禪了(廩廩【逐漸的意思】鄉改正服封禪矣),可是由於他的謙讓,至今尚未進行。啊,這難道不就是仁嗎?
─────────解說與心得─────────
以前我總以為司馬遷被譽為「中國史學之父」,主要是因為他費盡千辛萬苦,甚至是冒著慘遭腐刑的懲罰下,完成了這部不朽的作品──《史記》的緣故。今天讀完這段「太史公曰」的內容後,讓我對司馬遷更加地佩服,也更加了解他為何被譽為「中國史學之父」。
我想,寫歷史除了要有文筆與耐心之外,他還得具備常人所沒有的歷史意識,透過這雙「超越時空」的雙眼,看到常人所沒注意到的地方,這點才是司馬遷之所以偉大的地方吧!
在這段「太史公曰」裡,司馬遷雖然延續整篇〈孝文本紀〉的論點,並引用孔子的話語、搭配「時間」這個因素來誇獎漢文帝所推行的仁政,並且證明孔子所言不虛,但是第二段的文字裡,司馬遷似乎有暗諷漢武帝的嫌疑。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因為司馬遷雖然認為漢文帝在前人的努力經營下推行仁政,明明已經好到足以進行更進一步的改革,甚至也有前往泰山封禪,向上天報告自己的豐功偉業的機會,但是有資格的漢文帝卻沒有這麼做。
言外之意,司馬遷是在暗指他的孫子──漢武帝,明明只是承襲了爺爺以來的基業,甚至也沒有做得特別好,憑什麼進行這些改革與舉行封禪大典呢!?
換言之,這段貌似誇獎漢文帝的評論裡,司馬遷實際上是在批評當今聖上──漢武帝的勞師動眾,並藉此突顯或是緬懷當年漢文帝時的美好。這種「以古諷今」的寫法,如果沒有多一層思考根本難以看出,這就是讀完這一小段文字讓我對司馬遷更加佩服的地方。
另外,司馬遷在這段文字裡所引用的孔子言論,經過搜尋,是出自《論語‧子路》裡的兩段內容: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換言之,司馬遷所引用的那句話與今日流行的《論語》正文並沒有完全一樣。那麼,司馬遷到底是自己拼湊了《論語》的內文?抑或是司馬遷那個時代的《論語》與我們今日看到的編排不一樣呢?司馬遷那個時候,因為經過秦朝的焚書下,流行的是學者所背誦下來的「今文經」,那麼司馬遷所引用的內容有可能是當時流行的今文經版《論語》,而非今日我們所看到的這個版本,也或許只是司馬遷為了行文方便而改寫了這段內容。至於真相為何?就等以後有機會的話再好好研究吧!
總之,漢文帝的篇章終於結束了。接下來就準備迎接漢景帝的時代了!
以上,就是讀完這一小段史料給我的收穫。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