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當代藝術 3 Emotionally engage

葉曉燕 Rachel IP
·
·
IPFS
·
上期談及解讀藝術作品三個階段中:「知識上的聯繫」 (Intellectually engage),今期再談「情感上的聯繫」(Emotionally engage)。之前講過,知識上的聯繫應該是最容易的,最少我們可從大量的閱讀增進這方面的知識,大家只要用心下點苦功。然而,很多東西需一點「慧根」

上期談及解讀藝術作品三個階段中:「知識上的聯繫」 (Intellectually engage),今期再談「情感上的聯繫」(Emotionally engage)

之前講過,知識上的聯繫應該是最容易的,最少我們可從大量的閱讀增進這方面的知識,大家只要用心下點苦功,經過長時間的累積,無論怎樣也能有多點體會。然而,很多東西需一點「慧根」,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情,某程度上亦有與生俱來的特定天賦。就好像有人數學頭腦會好一點,有些人手工技藝較佳。讀藝術也需要一點慧根,也許它汲及的內容或思想很多都不能準確用言語形容,或純粹用理性分析,它彷彿常觸及一些文字未達的部份,很多時候需要多一點「感應」,也需要多一點時間「領悟」。而這應「感應」或「領悟」有些是情感上的。有人天生敏感,心靈比較柔軟,容易用心體悟,有人較為遲鈍,需要多點時間或真際經驗補充。「情感上的聯繫」(Emotionally engage)因觀眾的年齡、性別、國藉、宗教、文化背景、家庭、經歷、修為而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不同,有些事情可能要到某個階段才可深切地有所體會,特別當作品汲及一些人生閱歷。

有次在羅馬的Galleria Borghese看到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那是在博物館逛了兩三小時後在其中一幅牆上看到的,那一刻不知怎的像被這張畫觸到內心深處,突然好像跟它連結了,而我那刻只有無以名狀的感動,感動得竟然流下淚來。這張畫是卡拉瓦喬(1571-1610)在1610年完成的,這亦是他臨終那一年。卡拉瓦喬一生充滿傳奇,他在世時聲名顯赫,差不多一開始作畫已受到賞識,畫約不斷。可惜他生性愛爭鬥,在1606年竟殺死了一位年輕人,進而開展其逃亡生涯。但過次經歷並未令他改變,在1608年,他在馬爾他又捲入另一場爭鬥中,最後是1609年在拿坡理(Napales)被追殺,終年三十八歲。有說卡拉瓦喬畫的就是自己,David是年輕時的他,而Goliath就是臨終的他。畫家用這幅畫去回顧自己的一生,David的眼神,畫中所表現的張力,背後的故事……第一次看到一張畫會使我久久不能平伏。

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

常有人說Mark Rothko的作品也令觸及人們內心深處。有些作品需要多一點時間讓自己「進入」,Mark Rothko的作品是其中一個例子。單自那些色塊,假如不能靜下來和它靠近,實難以跟它碰上。

Mark Rothko的作品

日本直島的Art House Project有擺放了一件James Turrell的作品,名成Backside of the Moon。James Turrell(b.1943)是一位美國當代藝術家,他的作品以空間和光線為創作媒介。作品放在建築師安藤忠雄 (Tadao Ando)所改建的舊式日本平房裡,參觀者需隨著工作人員進入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在那裡你不知道任何空間距望,除了身旁那個人的氣息外,什麼也沒有。工作人員會吩咐你靜靜地站在那裡,靜心等待,直至大幾五分鐘後當眼睛適應了那黑暗後,便會「看到」James Turrell的作品。我想,要不是有工作人員的溫馨提示,恐怕大部份觀眾都會以為那裡什麼也沒有轉頭便走了。這是一個很好的經歷!

日本直島的Art House Project

很多時候,我們願意為作品付出的時間實在太少。觀看的時間太少,感受的時間太少,思考的時間也太少。特別在展覽的開幕酒會上,那絕對不是一個看作品的時機。

有時候,一個人當天的心情,精神狀態,也會影響其觀看經驗。而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地點、場地、展示環境,甚至天氣,也會令整件事有產生不同的效果。也許,有時候,那感應或多或少有點天時地利人和。

(完)

文:葉曉燕 Rachel IP
IG:racbel.iphiuyin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