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通訊錄背後的強大力量

傅瑞德 | Fred Jame
·
·
IPFS
·
許多社群網站和廣告系統都已經在收集你的個人資料和消費偏好、用於服務或行為預測;但因為各家作業系統本身的通訊錄都很陽春,所以你自己反而享受不到這種從個人資料中挖礦的功能。

我四年前寫過一篇叫做〈通訊錄是未來資訊流的基礎,各家系統都該做好〉的文章,談幾乎每一部電腦裝置(尤其是手機)以及社群或通訊服務(Gmail或Facebook等等)上都有的「個人通訊錄」。

這些其實是架構相對簡單的資料、但如果把它們背後的資料關聯做好,會是很厲害的資源。

(對不起,最近的貼文一直在說「我從前寫過」,啊但是我就真的有先看到這些事情了。XD)

雖然現在很多社群網站和廣告系統,都已經在收集個人資料和消費偏好等資訊、並且用於服務或行為預測(所以證明這些資料真的好用);但反而各家作業系統本身的通訊錄都做得很陽春,讓使用者享受不到這種簡單一點說,就是「個人CRM」的功能。

舉個例子來說,在資料充分(甚至不充分)的前提下,如果我想在現有的系統通訊錄中找「住在高雄地區、生日在九月份的男性朋友」,大概沒有一個可以做到;如果要經常做這類查詢,只能自己設計一個、並且事先定義好這些資訊和查詢方式。

但如果有個現成的系統,能夠聰明的從不同來源拉到這些資料(包過自己建立過的、以及其他來源的公開資訊),並且透過演算法、甚至AI,幫你整理出可以查詢的關聯、並且適時提醒你該做什麼,是不是很棒?

其實無論是微軟或Apple,一定有能力在系統中提供這樣的東西,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優先順序很低(或是根本沒考慮到);這些原本應該自己可以運用的人際關聯、行為、偏好資料,反而都是被廣告商收集去用,實在可惜。

其實我自己也建立了一個簡單的測試模型,可以從不同的條件顯示關係圖和關聯程度,不過現在已經沒有做app的能力了,所以是用現成的平台功能改的。

這兩天路過一個叫做「Clay」的軟體(好像只有macOS/iOS版),剛好就是在做我講的這件事,試了一下是有點那個感覺,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試看。

聲明:使用這類軟體服務,必須把各種帳號的通訊錄等存取權授權出去;所以使用前請確認你已經暸解相關的使用形式與風險。

其實我是覺得如果有人願意做、並且在不洩露重要個資的前提下,適度的串接不同人的通訊錄,將會是很厲害的工具(例如顯示「我朋友的朋友圈子中有誰在XX公司工作」,但不會提供個資,頂多是「王OO先生」,你只能透過認識的朋友私下聯繫),而且是很有商業潛力的。

不過使用或經營這類系統,最大的危險還是個資洩露的問題;或許設計得很棒,但萬一資料被竊就是一大串出去了,很可怕。

所以廠商如果有興趣做這個,或許可以先開發本機版來驗證概念,再建立安全機制和資料通路;例如資料只存在本機上、比對時只送出加密過、並且不包含個資的描述資料(metadata)等等。

總而言之,我是要說這些資料除了「電話簿」功能之外,其實是有很大的資料分析和挖礦潛力的,只是似乎大家都忽略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傅瑞德 | Fred Jame曾任某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主業是數位行銷與媒體管理顧問。長年的寫作者、譯者、編輯、重機騎士、雪茄和艾雷島威士忌愛好者。 我也是養兩隻貓的犬派潛水員、健身教練、書法家。 關於我/https://fred.mba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民眾黨的「這個」標語

問號的用法

40年後的「有與沒有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