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273《史記》卷十〈孝文本紀〉05:要為後世留下一個好人?還是一套制度?

鱷魚把拔
·
·
IPFS
·
為何古代皇位必須世襲?

──────────原文──────────

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廟。請立太子。」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其安之。」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閱天下之義理多矣,明於國家之大體。吳王於朕,兄也,惠仁以好德。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豈為不豫哉!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賢及有德義者,若舉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是社稷之靈,天下之福也。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非所以憂天下也。朕甚不取也。」有司皆固請曰:「古者殷周有國,治安皆千餘歲,古之有天下者莫長焉,用此道也。立嗣必子,所從來遠矣。高帝親率士大夫,始平天下,建諸侯,為帝者太祖。諸侯王及列侯始受國者皆亦為其國祖。子孫繼嗣,世世弗絕,天下之大義也,故高帝設之以撫海內。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及宗室,非高帝之志也。更議不宜。子某最長,純厚慈仁,請建以為太子。」上乃許之。因賜天下民當代父後者爵各一級,封將軍薄昭為軹侯。

──────────翻譯──────────

漢文帝即位的正月,主管大臣進言說:

「及早確立太子,是對尊奉宗廟的一種保障(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廟)。請皇帝確立太子。」

皇帝說:

「我的德薄,上帝神明還沒有欣然享受我的祭品(上帝神明未歆【音同新】享),天下人民的心裡還沒有對我感到滿意(天下人民未有嗛【音同千】志)。如今我既不能廣泛求訪賢聖有德的人把天下禪讓給他(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卻說要預先確立太子,這是加重我的無德(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我將拿什麼向天下人交待呢?還是緩一緩吧。」

主管大臣又說:

「預先確立太子,正是為了尊奉宗廟社稷,不忘天下。」

皇帝說:

「楚王是我的叔父,年歲大,經歷見識過的道理多了,懂得國家的大體。吳王是我的兄長,賢慧仁慈,還愛好美德。淮南王是我的弟弟,能守其才德以輔佐我。有他們在,難道還不是預先做了安排嗎?諸侯王、宗室、兄弟和有功的大臣,很多都是有才能、有德義的人,如果推舉有德之人來繼承我可能無法做完的事業(若舉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這也將是國家的幸運,天下人的福分(是社稷之靈,天下之福也)。現在不推舉他們,卻說一定要立太子(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們就會認為我忘掉了賢能有德者,只想著自己的兒子,不為天下人著想。我覺得這樣做很不可取。」

大臣們都堅決請求說:

「古代的殷、周兩個朝代,太平安定都長達一千多年,古來享有天下的王朝沒有比它們更長久的了(古之有天下者莫長焉),這兩個王朝就是因為採取了立太子這個辦法。確立繼承人必須是自己的兒子,這是由來已久的(立嗣必子,所從來遠矣)。高祖皇帝親自率領眾將士最早平定天下,封建諸侯,成為本朝皇帝的太祖。諸侯王和列侯第一個接受封國的,也都是成為他們各自侯國的始祖。子孫繼承,世世代代不斷絕,這是普天之下的大原則,所以高帝設立這種制度來安定天下人心。現在如果拋開應當立為太子的人,卻從諸侯或宗室中另選他人,這可不是高祖皇帝的本意啊(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及宗室,非高帝之志也)。另議他人是不合適的。陛下您哪個兒子最年長,又純厚仁愛(子某最長,純厚慈仁),就請您立他為太子。」

文帝聽了大臣的請求後接受了建議。於是賜給全國民眾中應當繼承父業的人每人一級爵位(因賜天下民當代父後者爵各一級)。另外,這一年也封將軍「薄昭」為「軹【音同只】侯」。

─────────解說與心得─────────

研讀《史記》至今,漢文帝應該是最特殊的皇帝之一。在上一段內容裡,他與大臣爭論法律是否該「連坐」,最終在他的堅持下,漢王朝因此廢除了這項毫無意義的法律。

而在這段史料中,司馬遷記載了另外一件漢文帝與大臣的爭論,主題是「王位繼承人」。我們仍可藉此看出漢文帝的思維與之前的大多數帝王都不太一樣。

根據這段史料的記載,面對大臣希望皇帝早點立太子一事,漢文帝想到的卻是要從天下中挑選賢能者接班,可以看出他似乎想效法遠古的堯舜禪讓。然而,務實點來看,此時的皇帝哪有閒工夫去天下各地找尋賢能者呢?因此,漢文帝面對大臣的追問,他第二次回應則改口成身旁也有很多有才有德的宗室,甚至有功的大臣可以選擇,為何一定得從自己的孩子中挑選?

就漢文帝的思維來看,其實並沒有任何錯誤。讓有才有德的人來管理天下,確實才是最正確的選擇。然而,最正確並不代表最合適。因為在古代那個各項技術還不成熟的時代裡,在無法進行迅速的聯繫下,政局的「穩定」才是最重要的大事。因此,與其為了找出一個賢能的人而引發各種紛爭,不如確立一套制度,讓政權的交替不出狀況,才是更合適的方式。所以,古代以血緣世襲來決定王位,不光是因為那是個「家天下」的時代,更重要的是沒有相對應的技術可以讓政權轉替時不出狀況。

在這場該挑一個好的接班人?還是該遵循傳統,讓長子繼承的辯論裡,最終漢文帝並沒有堅持己見,而是接受了大臣的說法。看來,漢文帝也是個從善如流,能聽從勸諫的君王呢!

選擇繼續研究長子繼承制後,漢文帝還得面對哪些挑戰?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