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開門】大時代裡保持獨立思考,文學就是重現記憶——訪周蜜蜜《亂世孤魂》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香港殿堂級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最近推出回憶錄《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追憶其丈夫、民主運動家羅海星被關押在中國的創傷經歷,也寫其家翁羅孚被告以間諜罪軟禁多年、終被釋放前後的種種軼事。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黃思朗

香港殿堂級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最近推出回憶錄《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追憶其丈夫、民主運動家羅海星被關押在中國的創傷經歷,也寫其家翁羅孚被告以間諜罪軟禁多年、終被釋放前後的種種軼事。經歷大時代的苦難,周蜜蜜回望自己人生走過的路,以第一身見證歷史,從女性角度的筆觸書寫,將那些曾經真實發生的事情一一紀錄,內容寫得有血有肉,除了要讓讀者與後代知道真相,亦是對家人對自己的一點交代。

亂世時期,獨立獨行很難

2020年,是羅海星離世十周年,加上當時疫情剛來襲,致使困在家裡的時間更多,讓周蜜蜜開始整理自己人生走過的路,一點一滴撰寫這本回憶錄。「文學其實就是重現記憶,歷史上有些統治者想你遺忘某些東西,當權者會選擇要你記得與不記得甚麼,如果全跟官方,有些東西很容易會消失,讓我開始想到,自己已有若干年紀,如果有些東西不寫下來,可能真的會忘記。」另一個想將往事記錄下來的契機,周蜜蜜說是源於丈夫羅海星的「孤魂亭」——惠吉西二坊二號紅樓,近年被列為受保護的古蹟文物。這幢結合嶺南古建築風格,也曾經作為《大公報》社臨時社址的洋樓,頂上那個小小的樓閣,是周蜜蜜與羅海星故事的開端,亦滿是滲入他們靈魂的血紅回憶。如今人去亭空,但記憶永留存。「我想起很多事情都在那間屋發生,在那裡認識了我先生與他爸爸,然後一路由此出發,在香港走過很多曲折路,最後走到英國唐寧街十號,這些東西以前發夢都沒想過。」

《亂世孤魂》的書名,亦是從這個「孤魂亭」引申而來。在周蜜蜜的這本回憶錄寫到,羅海星當初想到這個名字,是因為「喜歡在這亭子裡望遠景,想事情,總是有一種孤獨的感覺」,只是「孤魂」背後的讖語魔力,待日後才應驗在其際遇之上。「所謂『孤魂』,很多人以為在講我先生是個『孤魂』,其實並非如此,但這剛好很切合他的性格與際遇。亂世時期,自己獨立獨行很難,但他卻做到了,(這類人)可能比別人承受更多痛苦,所以他的命運更加跌宕。我覺得一個家庭、一個人的際遇,都離不開時代的歷史,尤其對我們這些人影響更大,(影響的)不止一代人,而是兩代甚至三代。隨著時代變化,我們的際遇也有很多變化。」執筆過程,回首往事,周蜜蜜腦海閃過種種片段,想起曾經有所交集的人與事,例如被她稱為「金伯伯」、前香港《文匯報》總編輯金堯如,如何在危難關頭,勇於豁出一切,獨力承擔責任;著名畫家、書法家兼作家黃永玉,即使被困在沒有窗門、密不透氣的斗室內,依然保持風趣幽默的生性,自行在牆上畫了有樹木外景地的「窗戶」;以至家翁羅孚在北京軟禁期間,與其文化人朋友縱然蒙受冤屈苦難,卻仍堅信自己清白,這些人對周蜜蜜的影響都很深遠。「他們經歷最黑暗時期,對自己際遇最差的時候,但都有個韌力可以這樣,從不放棄自己的生命,對人生有種達觀,最重要是認為自己沒有錯,我覺得很厲害。我一邊寫,一邊回想起他們,覺得應該從另一方面,為他們作個紀錄或立傳,將它寫下來。」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坐在「嶺南之風」的庭園,遙想當年經歷的往事,周蜜蜜想到自己八十年代初搬到附近居住時,屋苑旁邊的範圍尚未填海,人物環境彷彿也是一步一步改變,才會成就今天的模樣。「我們來到的時候,香港仍未回歸,就像這裡,以前是海,看著它被填平,我的記憶可能也是這樣,一點一點讓它們浮現出來。」至於羅孚與羅海星兩父子的事跡,以往並非沒有其他人書寫過,周蜜蜜說她的小叔羅海雷,就曾分別寫過《我的父親羅孚:一個報人、「間諜」和作家的故事》與《星沉南海:一個中共香港地下黨後代苦戀的故事》,但內容比較從政治角度分析,這次周蜜蜜想從個人經歷與女性眼光,呈現自己所接觸與認識的羅氏父子。「我比較從人性與情感的角度去寫,覺得經歷事情的主要都是人。一個人經歷的時候,肯定有很多情感,很多感觸,所以一開始也想寫回自己,當然亦對他們父子、對我自己有個交代。」丈夫因為在「黃雀行動」營救民運人士成為政治犯,家翁亦因捲入間諜案而在北京被軟禁,周蜜蜜坦言「以前回看情緒波動很大」,但隨著年紀漸大更有歷練,現在反而能以總結性質,一一書寫下來。「有些好心朋友會覺得,我寫的內容幾敏感,會否影響自己的事業與家庭,我說也不理會,一個人到了若干年紀,而且這些東西真實發生過,我就想將它紀錄下來。」

「知道得越少越好,越安全」,是羅海星在1989年9月某個夜晚,北上參與「黃雀行動」營救前,向周蜜蜜留低的一句說話。作為妻子,明知道丈夫將會身陷險境,卻無從過問其口中所述的「磨刀人」所謂何事,到丈夫後來全無蹤影下落不明,那份焦急的心情遠非旁人所能體會。「事件的深層我不了解,但講到『磨刀人』,它是源出於《紅燈記》的秘密聯絡人,會使我有很多聯想。我知道他在處理某些事情,而他一定衡量過,認為值得做才去做,我又不會刨根究底追問,直到他被放出來,才知道他如何被牽連。」從一開始認識丈夫羅海星,周蜜蜜已深深感受得到,對方為追求正義真相的熱血,也被他的這份堅持所影響,及至自己進行兒童文學寫作的時候,都很看重是非正義的伸張。「作為媒體人,他會追尋真相分清是非,也會經過自己分析,找出甚麼是對甚麼是錯,這些當然都會影響我,就算文學寫作,也應該有個比較正確的三觀,尤其如果寫書給兒童閱讀,都要明確在自己的作品裡,包括這些主題思想。」與羅海星相識將近六年後結婚,一點一滴互相了解與經歷,周蜜蜜感覺有些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好似整定咁,本來我不會與他一起的機會應該更多,但時代如此,我覺得首先是他選擇了我,而我這個人有時都幾被動,常常並非自己喜歡選擇甚麼就去做甚麼,有時我也覺得有點無奈,只有盡自己能力做得最好。」

從廣州的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前往倫敦唐寧街十號,接見時任英國首相馬卓安,周蜜蜜與羅海星走過漫長曲折,且無可估量的人生路。縱然際遇崎嶇,周蜜蜜說丈夫善良的本性,卻從沒曾被消磨,像書裡記述他們在海德公園,遇上手拿破舊照相機並伸手要錢的大叔,羅海星依然大方順應對方要求,同時寫下自己的香港住址,讓他沖曬照片後再寄來,由此亦可印證羅海星的善良。「我想一般香港人都不會相信,但他卻說『由得佢啦』,我覺得他本性很善良,以為所有人都是本性善良,所以很容易會相信別人,像『黃雀行動』也是,那時我也有點怨我先生,點解你咁容易相信那個人,叫你上去就上去,叫你搵邊個就搵邊個,我覺得他少了警惕,多了善良,但原來都有人真的像他這般(善良)。」值得一提的是,周蜜蜜與羅海星當年從英、法回港後,還真的收到那位大叔寄來的照片,只是質素差劣,卻已無從計較。

「邊度有正義,邊度就有你的家國」

數十年來的磨難與經歷,難以盡收於二百多頁的書冊,現時記錄在書中的內容,周蜜蜜說都是她最想寫下的回憶,其中一個重要部分,是要澄清各種無中生有的傳聞,尤其對於家翁羅孚的謠言「愈傳愈歪」,周蜜蜜希望將自己所知的真相寫下,以正視聽,不要隨便污衊一個人。「有些東西我一早想寫清楚,例如報館盛傳他因為做間諜,所以有別墅住,但其實那是我姨丈借給他住。最大的無中生有,是說羅孚做間諜,然而他根本沒有做間諜的條件,第一他連照相機也不懂得用,第二他是個完全不貪錢的人,像賣畫所得的三十萬支票,都會不記得放到哪裡,你說這些人怎會貪錢?」見證羅孚在報館日以繼夜工作,後來得知對方如何「仆心仆命為國家為黨」,卻落得被告以間諜罪軟禁在北京的下場,還在同一個住宅建築裡,重遇當年「統戰」過的對象,如此種種都讓周蜜蜜感到政治背後的諷刺。「有時搞政治就是這樣,奇奇怪怪,所以後來我很討厭搞政治,但你討厭也沒辦法,你唔搞佢,佢就搞你。我愈寫都愈覺得,政治很污糟邋遢,很黑暗,所謂『國家』的概念,當我眼界開闊以後,很認同一些名人所說:『邊度有正義,邊度就有你的家國』,不應該只侷限於原生地那麼簡單。」在周蜜蜜留學英倫前夕,臨別之時,羅孚亦曾親筆賦詩壯行,這次輯錄成回憶錄出版,周蜜蜜也特意將詩句放在新書的扉頁。「我想不到他寫得很有寓意,例如『吾家宜有女相如』,是希望我能像藺相如,但我邊度會有咁犀利;他又講到寫兒童文學,『莎氏將吟王子劍/安徒更塑美人魚』,對我當然期望很高,但運用這些經典給我的鼓勵與啟發也很大。」

書中記錄的往事,始於周蜜蜜與羅海星在「孤魂亭」的相遇,以其顛簸的個人史對照時局動盪,然而放眼當下的現實環境,歷史亦似在不斷重演,所謂的「亂世孤魂」,周蜜蜜認為有種遺世獨立的感覺,最重要是能夠在大時代裡,保持獨立思考的質性。「隨大流的人會舒服得多,無須自己思考,別人說甚麼你就做甚麼,但這類人太多的時候,就不會進步。當然現在很多人隨大流不思考,但還有少數人保持頭腦清醒,獨立思考,亦有些人會犧牲自己,甚至犧牲家庭,不過有時要追求真理正義,我覺得這些很難避免,視乎自己衡量是否值得。」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Author
  • More

《艾曼紐》小輯

話題》話語的魔力:在21世紀重新認識佛洛伊德

評論》一點點自由和文藝之必要——緬懷聶華苓和瘂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