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自己的書自己出?一想到庫存我險險焚書坑掉自己:潘柏霖、吳曉樂自費出版講座側記
由作家吳曉樂、獨立書店現流冊店、出版人A編工事中於今年4月共同成立的「台灣出版民間真相與正解促進會」,每月邀請出版人、作家、譯者、通路等出版產業從業人員擔任對談嘉賓,並於現流冊店舉辦實體講座,致力於推動出版真相普及,傳遞出版產業內外的正解資訊。
斜槓也能出頭天的當代,不少創作者傾向不找出版社,考慮自費出版一途。不過具體而言,出書的精神成本跟經濟負擔究竟有多龐大?為了讓新書付梓,最終會不會演變成負債?6月中旬,促進會邀請自費出版第一把交椅潘柏霖進行主講,不藏私分享自費出版8本詩集的珍貴經驗,並由作家吳曉樂主持、與談,期能為有志自費出版者帶來啟發。兩人在現場如何把庫存悲劇笑談成人間喜劇?請看以下活動菁華紀錄。
文字整理:何孟璇(文字工作者)
➤自費出版前傳:國中的潘柏霖在 CWT賣同人誌
講座一開頭,潘柏霖先以自己為例,回顧起初不甚順利後續另闢蹊徑的詩集出版歷程。潘柏霖創作至今,13本著作中就有高達8本詩集都是透過自費出版面市。寫作之外,編輯、設計、印刷都不假手他人。這並非潘柏霖特立獨行,一切要回到他想推出首部詩集《1993》的2015年。
註:潘柏霖自費出版的8本詩集,包括《1993》、《1993》增訂版、《1993》三版、《我討厭我自己》、《人工擁抱》、《恐懼先生》、《恐懼先生》增訂版、《我喜歡我自己》。
當時,詩集在台灣出版市場並不風行,在潘柏霖投石問路、洽談出書的過程裡,出版社不是杳無回音,就是語帶迂迴地暗示「出版詩集不會賣」。種種考量後,潘柏霖選擇自力救濟:「一開始我其實沒有覺得自費跟出版社有那麼大的區別。我就想說,那我自己做。」
不過,其實潘柏霖早在國中就體驗過自費印製文本並販賣的流程了——那是他與同好一起創作「同人誌」,拿到CWT(Comic World Taiwan, 台灣同人誌販售會)自產自銷的實戰經驗。「從國中開始在做CWT,我們會自己去印刷同人誌,所以在我的腦袋裡,我沒有覺得自己印書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潘柏霖表示:「CWT的經驗是個很完整的流程。」他認為,同人誌作者很習慣將自身創造的內容,變成可以具體販售的產品,這對於成為創作者以及自費出版都是很有效的訓練。
接著,他提到自售同人誌對心理的正向影響:「如果寫的CP沒那麼紅 ,大家拿書翻一下就走,可能很少人買,就會經驗到沒有人理你的狀態。從小經驗『沒有被選到』的感覺,後來心理素質會比較好,出書就比較不會擔心,因為你已經體會過了。」
潘柏霖也透露,詩人夏宇和宋尚緯自行出版詩集的成功前例,也在他選擇走向自費出版的康莊大道(?)上幫忙推了一把。
➤自費出版過程,需要編輯協力嗎?
要不要找編輯來加入,往往是許多人面對自費出版的首要考量。2014年透過出版社發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此後創作主題百變、至今筆耕不輟的作家吳曉樂強調,出書過程最不可省略的關鍵職務就是「編輯」。
目前以長篇小說為主要創作體裁的吳曉樂,自我剖析:「創作容易陷入一種自我完整的過程,需要有人從旁提醒,以免自己看的時候覺得很順,外人來看才發現:『同一個角色為什麼這邊姓陳、這邊姓黃、這邊又姓陳?』」她既誠實又不免有點誇張地幽默形容:「如果沒有編輯,可能我寫的一本小說裡面會有50個bug。」現場氛圍頓時輕鬆起來。
那麼,第一次出書就以詩集出擊的潘柏霖呢?
他表示,依據後來與出版社合作的經驗,由於詩的文體與小說大相徑庭,他遇過的出版編輯不太介入或更動詩集內容,最重要的功用是提供不同於創作者的切入觀點:「編輯可以給出不是你自己的視角。如果大家希望文本更客觀一點,即使是詩集,另外找編輯幫忙也會比較好一點。」他認為,創作者如果會「困在自己的視角」,無法脫離內容本身思考,就適合與編輯溝通討論。
不過,潘柏霖自費出版時,並沒有另外找編輯。為什麼呢?他說:「因為我比較不習慣與人合作、不想要給大家管。」直白程度一百分。
➤沒想過的自費出版技能:找通路、看紙價期貨、和2000本庫存一起睡ΣΣ(*゚д゚ノ)ノ
創作者在自費與出版社之間抉擇時,多半會考量通路經銷的問題。若交由出版社發書,好處是有經年合作的既定經銷商,如果選擇自費出版,這項重任就要自行承擔。
潘柏霖分享,前期他自費出版的書籍並沒有全面經銷,僅有自行販售及獨立書店寄售兩種通路。經過幾年作品與討論聲量的累積,2018年才與博客來、誠品等通路聯繫合作。他認為,通路要不要採購自己的書、採購多少量,並非一人之力能影響,出版社也不一定能確保通路採購的判斷。
創作者能夠主導與掌握的,主要還是網路社群的個人經營。
不比從前社群紅利較高的時候,潘柏霖表示,現在新人要透過網路社群快速凝聚大量的鐵粉,難度更高了。不過通路在考量選品時,也會將社群聲量納入參考指標。總之,資源與時間有限的創作者,若想解決通路問題,除了自己來,也可考慮找經銷商合作。
吳曉樂笑著透露,潘柏霖自費出版詩集也就罷了,居然連紙都自掏腰包買下。潘柏霖平時會看紙的期貨價格,為了買紙,甚至會花到6位數的金額,號稱「買紙大掌櫃」(出場音樂請下)。潘柏霖解釋,買紙其實並不算在一般自費出版的流程中,但由於自己對書籍選紙有堅持,之前遭逢疫情時,為了確保印書時紙量足夠,於是提前跟紙廠訂購。不過,他建議一般自費出版者可將紙的選項放寬。
接著,吳曉樂提出自費出版者最困擾的問題——「庫存」。庫存涉及空間租金、倉儲坪效與管理人力等綜合費用。當倉儲費用高過書籍販售的獲利,出版社在兩難下只得將書籍銷毀,以避免付出高額費用。自費出版創作者,該如何存放還沒賣出的書籍庫存?該預留多少倉儲費用?也都是必須先思考的。
潘柏霖就有和2000本作品睡在一起的經歷:「每天就是看這樣50箱,想著要快點把它處理完。所以自費出版時,我會自己先開預購,在預購開始、結束,到出貨之前,都先將庫存放在經銷商那邊。」他提到,當時書籍還沒轉換成現金,即使庫存空間有著落,仍然是相當大的精神壓力。
「每次結算會有表單顯示『剩餘庫存』,我看到剩餘庫存就會覺得煩。因為是自己出錢,等於是自己花錢買了這麼多東西,然後還賣不出去時的那種心情。」就像那句老話:有錢並非萬能,但沒錢就萬萬不能。
➤關於版稅計算,及自費出版究竟該準備多少錢?
選擇自費出版,代表沒有出版社提供的資源可運用。大家想必很好奇:從零開始自費出版一本書,究竟該準備多少資金?版稅又如何計算?吳曉樂先現場示範,和出版社合作的話版稅會如何計算。
她從首刷印量開始說起:「目前台灣首刷約1500到2000本,所以如果你看到一本書是再刷的話,就表示它應該已經賣到2000本以上了。但再刷的印量比較難判斷,有的是500本,也有1000本的。如果是500本的話,刷次就會跳得很快,假設已經賣到5000本的話,可能就已經跳到7刷了。」
接著進入定價與基礎版稅10%的乘法計算:「假設一本書定價是360元,以基礎版稅10%計算,作者每賣一本書拿到36塊。如果這位作者說他再刷了,以首刷2000本去算的話,就表示他的收入可能已經超過7萬塊了。」雖然版稅報酬較少,但吳曉樂認為和出版社合作是比較放鬆的。
潘柏霖表示,自費出版作者通常可以拿到30%的版稅,然而必須先投入資金,加上個體戶印書,印越少平均單價越高,因此無法像出版社,即使單次只印500、1000或2000本,賣完再追加也可以被接受。自費出版者印前就需要評估一次性的總印書量。
如果以印刷量500本、單本印刷費130元來粗估一本書的印刷費用,總共就需要6萬5000元的印刷費。若將整個自費出版流程納入,並以印刷總量1萬本來估算的話,一開始創作者就要準備7位數的成本費用了。
➤所有出版形式都是一體兩面
來到QA環節,有讀者詢問台上的兩位創作者,是否曾考慮透過募資的方式出書?潘柏霖認為,相較之下募資有其明確、特定的作用,影響範圍甚廣:「(募資)它會影響我們怎麼賣書、(讀者)怎麼買書,還有(販售)書的意義是什麼、在哪個地方賣。」如何進行募資這樣的商業模式,才能在自費出版中達到最適切的效果?潘柏霖自認還在摸索。吳曉樂也在一旁補充:比起其他方式,募資更帶有前期宣傳行銷、打響名號的功能。
許多創作者對於自費出版懷有浪漫想像,但過程並不容易。預備費用、可能面臨的庫存壓力都是創作者必須先自行估量的。吳曉樂提醒:「自費出版你可以握有主導權,可是要負擔的心理壓力其實也是很大的。自費出版與找出版社出書,兩者的優缺點就像一體兩面,重要的是創作者在意的、能夠承擔的是什麼。」●(原文於2023-07-28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台灣出版民間真相與正解促進會」由作家吳曉樂、獨立書店現流冊店 hiān-lâu tsheh-tiàm、出版人A編工事中於2023年4月共同成立,每月邀請出版人、作家、譯者、通路等出版產業從業人員擔任對談嘉賓,舉辦實體講座,致力於推動出版真相普及,傳遞出版產業內外的正解資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