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死亡看人性百態|《臺灣死亡咖啡館:故事版》|眾讀PopRead

眾讀PopRead
·
(修改过)
·
IPFS
·
死亡或許沒有離我們很近,但也沒有離我們很遠。做兒女的想跟父母談死亡,會被父母黑臉;老一輩想跟後輩談死後安排,卻被卻認為不吉利,只要說出來就是不好。可避得了話語,避不了死神,死神不會因人的意志而不行動的。人或許無法抵擋死神的到來,但能在死神來之前做好準備。

我們常常思考、討論生存的意義,少講死亡的意義。生與死是生命的一體兩面,不同的地方在於只有活著的人才能討論生存與死亡,死人連想都沒法想。學會面對死亡是生命中的重要一課。社會中,有人認為死亡不能談,有聽過家長教子女,死亡這東西連想都不能想。我當下滿頭問號?「連想都不能想,死後也不能想嗎?還是到時再算?」很多人就是因為不能談,不能想,結果死神上門時讓活著的人不知如何是好,有的甚至會為喪事安排起衝突。

死亡或許沒有離我們很近,但也沒有離我們很遠。做兒女的想跟父母談死亡,會被父母黑臉;老一輩想跟後輩談死後安排,卻被卻認為不吉利,只要說出來就是不好。可避得了話語,避不了死神,死神不會因人的意志而不行動的。人或許無法抵擋死神的到來,但能在死神來之前做好準備。

在書中有太多因為沒有預先討論而鬧得不快的例子。外婆死了,與外婆很親近的孫女不能對喪事有意見;丈夫死了,長輩們強硬規定所有身後安排,妻子沒有商討的空間;喪偶後,公婆要求妻子不能改嫁或再找對象;爸爸想交待身後事(海葬),兒子不想談,覺得不吉利,爸爸死後家人想要火葬或土葬,讓做兒子的很內疚……如果能早一點討論,說不定就能避免身後之事的紛爭。而且在預先安排的同時還能透過死亡好好思考生存的意義。

是否還有放不下的家人?會不會捐贈器官或大體捐獻造福別人?會不會先預立「不救治」醫療安排免得讓家人陷入「救還是不救」的道德困境?人生中還有什麽未了之事等著去做?好好安排身後之事,是對家人溫柔的表現。

另外想說一說(反駁)所謂的「死亡禁忌」。
「4」不吉利,講「8」沒有發大財,講「4」就會死,讓人覺得莫名奇妙。
親人死了不許出國、不許有性行為、那是不孝的表現。如果是家族成員說這話,要求他們守孝三年,不准上班,不准出家門,否則就是不孝。都什麽年代,還在玩兩千年前那一套。
外嫁的女兒不能拜娘墳,會損家族「福氣」。女兒會損福氣,兒子不會,赤裸裸的性別岐視。
七月不能辦喪事,最好能延到八月(才死)。WHAT???有沒有搞錯???人能控制自己什麽時候會死的話,世間的紛爭肯定少很多!
看到有人真的執行所謂「禁忌」之時,真心有夠氣。




話說回來,我常常會思考如果摯愛的家人和最好朋友死去,個人會有怎麽樣的反應。當想像自己站在親友的靈堂前,當下的反應是沉默不語,覺得很紮心,甚至有點不能接受。第二次想像時感覺沒第一次時強烈,第三次沒第二次時強烈……到現在就覺得與其等到死後才來悼念親朋好友,不如好好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時光。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