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的博物館.職人篇》鐵道技師與運動員,青春與戰爭,青空下的追風少年 ft. 國發會檔案局
文|佐渡守(文字工作者)
「說故事的博物館」系列專題,探索臺灣博物館與藏品如何進行IP想像,文化內容策進院與Openbook閱讀誌合作,期待將在地深刻的文史題材,觸發成不同類型的IP作品。第一大專題〈愛情篇〉聚焦文學與繪畫背後故事的影視改編潛力。第二大專題〈遊戲篇〉,聚焦藏品豐富的視覺轉譯成多元的敘事可能。本專題為系列第三大專題〈職人篇〉,從人物故事與職業特性出發,從庶務資料、歷史檔案、電影膠卷,拼湊故事真實的生命質地,與4間博物館合作,發現臺灣故事的獨特樣貌。
➤運動+青春+鐵道+戰爭+友誼+親情+臺日友好,多種熱血元素合一
1940年代,二戰末期的臺灣,天空被軍機占據,巨大的爆炸聲此起彼落,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煙硝味。在如此動盪不安的局勢下,有兩名熱血少年因跑步而相遇——喜愛火車的宮原涼將熱忱傳遞給了尹立森,滿懷著對於火車奔馳的感動,他們充滿鬥志,夢想在日本田徑史上留名。
從追逐、了解到超越,宮原涼與尹立森兩人互為最強大的敵手,也是最了解彼此的朋友。那是一段互相競逐的懵懂時光,然而戰爭的來襲打亂了日常,少年們最終能否實現彼此的心願?
《青空下的追風少年》(以下簡稱《追風少年》)細緻地描繪時代巨輪下,追尋屬於自己光芒的青春少年情懷,以及遭遇生離死別仍奮力求生的眾生相。戰後臺北的復甦之路很漫長——努力生活的人們,緩緩訴說鐵道與回憶的修復之旅,感動人心。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以下簡稱檔案局)從國家檔案中,擇選被指定為重要古物的臺鐵檔案為創作素材,攜手金漫獎漫畫家簡嘉誠,以二戰為故事背景,結合鐵道與田徑元素,原創充滿鬥志的青春漫畫《青空下的追風少年》。
取材與創作耗時超過一年,除了對檔案內容抽絲剝繭,更踏查臺博館鐵道部、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及臺鐵文獻室等多處,請益鐵路工作人員及相關專家,悉心考究時代背景及鐵路技術,將史料轉化成故事的素材背景。Openbook閱讀誌特別採訪檔案局協同研究員黃宇暘,窺探檔案局珍貴檔案與本作的緊密結合。
➤被指定為重要古物的國家檔案
「國家檔案」是指具永久保存價值,經審選而移歸檔案局管理的檔案。檔案局成立於2001年,有系統地徵集見證國家發展的政策制度、人民生活、歷史文化及社會環境發展歷程之檔案、與私人或團體的珍貴文書。現今典藏資料堆疊起來已逾28公里,高度超過56座臺北101。其中交通及公共工程類,包含2016年被指定為重要古物的臺灣鐵路資料檔案,總計就有4741.39公尺。
這批珍貴臺鐵檔案時間橫跨百年,見證了全臺鐵路發展,蘊含重要的歷史文化與技術價值,不僅是國家檔案被指定為重要古物的首例,也是文化部首次指定檔案類型的古物。經檔案局進行修復、整理及數位化作業,陸續匯入國家檔案資訊網,供外界查詢及申請應用,可作為鐵路史、交通史的研究資料。另方面,檔案局也藉由易讀的漫畫形式,希望融入民眾的生活中。
本案先由檔案局研究員許峰源進行臺鐵檔案內容分析及研究,從地景變化與鐵路演變等角度切入,將主題背景聚焦於戰後臺北車站週遭的鐵路運輸復原工作,輔以周邊鐵路小學、鐵道醫院及臺灣省第一屆運動會等重要場景事件,進行脈絡梳理。此外也藉由現地勘查過程,結合其他史料及文物,產出研究案《火車快飛:戰後臺北車站與臺鐵人的生活圈(1945-1949)》,以國人熟知的時空場域為背景,提供漫畫家後續故事發想。
《青空下的追風少年》時空為戰後的臺北車站,以兩個少年和日籍鐵路局員工做為核心,帶出戰後臺灣鐵道重建與第一屆全省運動會的故事。黃宇暘指出:「這部作品真實呈現當時戰後臺灣運輸體系鮮為人知的一面,不僅要重建忙碌的客運、貨運業務,當政府舉行大型活動時,還必須適時提升運輸效能,臨時加開列車,提供交通輸運等。」
➤在一堆庶務檔案中,發現故事,堆疊動人情感
國家檔案蘊涵獨特價值,提供創作者最佳原創素材,檔案局期盼藉由原創漫畫的挖掘、轉譯,將檔案記錄臺灣這塊土地的軌跡帶入各界眼簾,走進大眾視野。書末收錄了國家檔案小故事,像是當時的臺北車站員工宿舍圖和省運會會歌等,讓讀者進一步回顧鐵道的歷史風華。
漫畫家簡嘉誠分享創作理念時表示,首次與檔案局合作,讓他發現「原來臺灣也曾發生過這樣的事」,包括爆發過疫情,人人都要打疫苗;鐵路千瘡百孔,客車不夠用,必須以貨車代替。
簡嘉誠說,當時日本人要被引揚遣送,臺灣人正迎接新政權到來,活在當下的他們是以怎樣的心情面對?他一邊讀著史料,一邊想像著戰後初期臺灣曾經歷過的這些獨特過往,《追風少年》故事由此誕生。
「我處理故事的時候,會希望讀者感同身受角色的情感。比如《追風少年》裡的鐵道工,先不管他的國籍,他在自己成長的地方活了40幾年後,被迫離開這塊土地。這種情感,只要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很久的人,都能感受到共通的情感。我希望讀者可以理解並達到共鳴。」簡嘉誠說。
《追風少年》時間設定在1945年前後,當時經歷的臺北大空襲等事件,近年才受到大眾關注。一般人很難知道來襲的美軍機型,可是繪者必須據實考證。《追風少年》也是如此,當時的火車頭機型,恐怕只有極少數的鐵道迷知道。
➤第一屆臺灣省運動大會
黃宇暘表示,故事發生的重要事件背景,1946年10月25日至31日在臺灣大學運動場舉行的第一屆臺灣省運動大會,是政府為促進國內體育運動普及,以提升運動技能,同時也是為了慶祝臺灣光復一周年所舉辦的盛事。參賽隊伍有來自17個縣市選任的代表,還有臺灣大學、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臺灣電力公司等單位,也都組隊報名參加賽事。第一屆臺灣省運動大會賽事總計有16個比賽項目,為振奮人心,還譜寫「全省運動會會歌」,展現其特殊的時代意義。
➤日籍鐵道技師的去留
簡嘉誠提到,為了呈現鐵路維修的狀況,檔案局非常熱心地幫他介紹了一位真正負責修路的鐵路技師。他想理解怎樣修鐵路看起來比較真實,也找了一些阿里山換鐵軌的影片來參考。為了讓讀者感受到年代的真實感,有時最後可能一兩頁就過去的場景,前期找資料的考證,通常就花了很長的時間。
臺灣受日本統轄半世紀,鐵路設備均仰賴日本供給,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無以為繼。而隨著日籍人士的遣返,也面臨技術人力青黃不接的問題,因此國民政府留用部分日籍鐵路專業人員,支援鐵路事務。
當時維修人員被迫拆解毀損列車的堪用零件,東拼西湊,勉強修繕火車頭與車廂。此外技師待遇過低、生活困苦,也影響工作進度。日籍員工曾表示,「6個月後臺灣鐵路將陷入癱瘓的狀態」,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
在臺日人對留用或遣返無自主權,戰爭結束初期,有過半的日本人都希望留在臺灣,但至1945年底,因治安紊亂、米價暴漲,群眾對新的統治者失去信心,希望返日的人也逐漸增加。
當時接受遣返的日僑,依規定每人准許攜帶不超過1000日圓的現鈔,因此臨行前許多人會在車站附近兜售帶不走的物品。由於遣返的人數過多,把車站擠得水洩不通,有些人只好不顧危險爬上列車車頂,希望在指定時間內順利抵達碼頭,搭上回國的船隻。
➤鐵道風景與臺灣民生
鐵道王國。臺灣鐵路肇始於1887年清領時期,北連基隆、南達新竹。1908年日本時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連結基隆、高雄。至1926年,加上糖業鐵路、森林鐵路等,臺灣全島鐵路線猶如蜘蛛網,獲得「鐵道王國」稱號。
戰爭的生離死別。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隨著南洋戰爭越演越烈,臺灣青年學子被徵用充軍,集結於各地火車站,載往港口轉搭船艦奔往南洋。一幕幕生離死別依依不捨的場景,將月臺與鐵道兩側擠得水洩不通,車站裡充滿送行的幡旗。
臺北大空襲。1944年,臺灣被捲入二戰漩渦,火車被迫在夜間悄悄行駛,每天約剩5個往返班次。為了防空,臺北車站在外表做了偽裝,僥倖躲過攻擊。但與臺北車站一路之隔的鐵道旅館就無能倖免,被炸毀走入歷史。估計1945年的臺北大空襲,盟軍共投擲310噸彈藥,燒毀4萬餘棟建築,民眾死傷慘重。
火車快飛。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國民政府登陸基隆,準備接收臺灣。戰後臺灣百廢待舉,滿目瘡痍,在陳儀「工商不停頓、行政不中斷、學校不停課」的指示下,全臺鐵路需盡速展開修復工作,「火車快飛」成為各界引領企盼的目標。
透過《追風少年》這部漫畫,檔案局希望傳遞給讀者的,不僅是戰爭的真實,還有默默耕耘、重建生活、努力奮鬥的人們的故事。黃宇暘提到:「不僅可以從國家檔案中看到臺灣百年來的鐵道文化,也可以看見因戰爭而來的悲戚,見證百姓從中崛起的堅韌精神。希望透過這樣的創作,讓歷史存在當下。」
➤以鐵道為題材的作品
2021年檔案局推出的「想食.饗時─臺灣飲食檔案特展」中,透過臺鐵檔案展示過往平快車、莒光號、觀光號與各式列車販售的便當菜色,以及戰後以來臺鐵餐車營運的轉變。難能可貴的是,展場根據1969年莒光號餐車設計圖,重現這輛餐車車廂,讓群眾體驗當年在莒光號餐車內享用美食的樂趣。
以鐵道為題材的作品,日本有《銀河鐵道999》,其世界觀設定在未來,人類開拓宇宙的同時,也藉由機械身體而實現了「永生」。漫畫版在1978年獲得小學館漫畫賞,1981年動畫則獲得了Animage動漫大獎。
1985年改編成同名動畫的《銀河鐵道之夜》,是日本作家宮澤賢治在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作者讚美無私奉獻的人格,貫穿整個故事主軸,體現了宮澤本身「自我犧牲」的哲學。原來所謂的「銀河鐵道」,是帶領死者靈魂回歸天國的哀傷列車。
1999年由淺田次郎短篇小說改編的日本經典電影《鐵道員》,講述二戰敗後的日本,發展鐵道成為國家建設的主力,鐵道員肩負國家復甦再起的神聖使命。曾經風華但即將廢止的偏遠小站,與一生堅守崗位屆齡退休的站長,他們的命運不僅象徵舊時代的結束,也呼應新時代的來臨。
臺灣今(2023)年也出品兩部鐵路相關影視作品。Disney+首季推出臺美合作的影集《臺灣犯罪故事》,第一單元〈出軌〉即改編自「南迴搞軌案」。2006年莒光號列車行經內獅與枋山車站間,因鐵軌遭破壞而出軌,意外亡故的越籍配偶死因不單純,搞軌殺妻詐保的疑雲在當年鬧得沸沸揚揚。
蕭菊貞歷時6年執導的紀錄電影《南方,寂寞鐵道》,將全長不到100公里卻有35座隧道的南迴鐵路,其電氣化前的鐵道壯闊地景,以及被遺忘的人文歷史故事搬上大銀幕。拍攝團隊不只追歷史、追人的故事,還要追火車,從不同面向挖掘、喚醒屬於臺灣人特有的鐵道成長記憶。導演直說這是她拍攝紀錄片快30年來,難度最大的挑戰。
書籍方面,2012年簡嘉誠漫畫的《時空鐵道之旅》,故事從一對在自強號上巧遇的高中同學開始,途中突然發生火車碰撞事故,在生命垂危之際,一個兔耳族小女孩將他們拉出時空之外,他們必須穿越到過去,收集臺灣4個不同時代的火車票,才能重返未來。漫畫帶讀者看到臺灣百年的鐵道風華,以及鐵道如何影響與改變人們的生活。
臺中市政府2019年也出版繪本《穿越山海線的思念,臺中鐵道故事》,以6到12歲兒童為對象,透過感性口吻,追憶臺中鐵路的山海線、舊東勢線及舊神岡線。書中有常民生活溫暖的人情流動,還有三代臺中火車站發展,從舊到新,再到對未來的展望,為臺中留下可貴的紀錄。
➤除了火車,檔案局也有很多船艦檔案
檔案局首次文史轉譯的漫畫創作案例為《湧與浪:自由中國號》。在主題選擇上,檔案局發現坊間以船艦為主題的書籍,多半從科普或軍事角度撰寫小百科,或是動漫、電玩故事,與臺灣相關的船艦者則相對較少。
《湧與浪》以檔案為基礎,透過淺顯有趣的漫畫,描繪與臺灣這塊土地相關的船艦故事,可說是前所未見,深具開發潛力的題材與內容。
研究人員從國家檔案查找與船艦相關的檔案,進行基礎研究,並列出已探索研究過的船艦故事,例如:自由中國號、太平輪、蘇聯油輪陶普斯號、柏瑪奮進號、長治艦、愛仁輪、丹陽艦、日洲丸、廣源輪、信仰號等。
在諸多船隻中,「自由中國號」是唯一的中式古帆船,她在1955年從基隆港啟航,計劃前往美國參加國際帆船賽事。航行途中充滿阻礙,幾經修復,再揚帆出發,最後終於如願抵達美國。故事不僅振奮人心,且極為獨特,猶如傳奇。●(原文於2023-11-17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