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疑惑:臥薪嘗膽是文學創作?

鱷魚把拔
·
·
IPFS
·

偶然在超市的特價書區亂翻時,看到一本跟歷史有關的書籍,翻了幾頁後發現挺有趣的,而且價格才幾個銅板而已,原來超市裡也會出現有趣的好書。

該書第一篇就在討論,我們所習慣講的「臥薪嘗膽」,其實是以訛傳訛的。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雖有記載:「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但在這之前的資料,例如《左傳》或是《國語》中,都沒有提出相關的記載。而且《史記》中也僅僅提到嘗膽一事,並沒有提過臥薪。

由於司馬遷曾遊歷各地,蒐集相關資料,所以《史記》的記載有可能是民間傳說。另外,司馬遷寫《史記》時,有添加些個人想像的前例,所以關於「嘗膽」一事,是否有可能也是司馬遷的想像?

至於「臥薪」,《史記》中並沒有提到,首次使用「臥薪嘗膽」一詞的是北宋文豪蘇東坡,在〈擬孫權答曹操書〉這篇文章中,蘇東坡模擬了孫權的口語,寫下了「臥薪嘗膽」一詞,用來說明孫權即位後的兢兢業業。直到了明清兩朝,「臥薪嘗膽」才慢慢與勾踐畫上等號,但有時候還會用在夫差身上。到了清朝,臥薪嘗膽才成為勾踐的代名詞,當時所寫的小說,還有史書的註解中,只要提到勾踐,就會說他曾經臥薪嘗膽。

整個事件看來,似乎勾踐的臥薪嘗膽就是文人的創作,而這個創作的起源來自於司馬遷所寫的「嘗膽」一事。至於司馬遷之所以提到勾踐嘗膽,是因為民間有流傳這樣的事情?還是他本人的虛構,用來突顯句踐復國的決心?在缺乏史料下,我們也無法得知。但如果是民間流傳,為何會流傳這樣的宮廷內幕?我想如果真有勾踐嘗膽的傳言,很有可能是越國大臣或是勾踐本人為了凝聚越國民心而刻意傳出來的吧!畢竟越王勾踐在房間嘗苦膽,這種像八卦的消息,在那個沒有狗仔隊的時代裡,應該不會出現才對。

至於「臥薪嘗膽」,則應該是文人的創作。清代盛行考據之下,甚至為了說明「臥薪」兩字,還做出了很多不一樣的解讀。例如有學者認為,「臥薪」一詞是「蓼薪」兩字的筆誤或誤傳,而「蓼薪」是指利用聚集很多的「蓼菜」來刺激眼睛用以提神,所以「蓼薪嘗膽」一是視覺刺激,一是味覺刺激。無論這種說法是否真實,都讓人覺得有多此一舉之嫌。就像如果我們現在去考證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當年砍的櫻桃樹是什麼品種?那把斧頭是出自哪家廠商?其實都是多此一舉。

臥薪嘗膽是否曾經出現,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通過這些形容,我們可以看出勾踐本人想復國的決心是相當強烈的。為了復國,他願意為夫差嘗糞;為了避免怠惰,他利用各種方式提神,藉由這些記載,勾踐的形象活了起來,這就是《史記》讓後人稱讚的地方之一。

歷史有時不該冷冰冰,而是可以更活潑一點。所以藉由司馬遷的部分想像,不少歷史人物在我們腦海中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字字計較的同時,我們是否該想想司馬遷當初這麼記載的用意是什麼?畢竟司馬遷也不是靠《史記》來賺取稿費的,他只是希望透過他的著作來呈現他的想法,而為了陳述他的想法,會犧牲部分的歷史事實,甚至添加些歷史想像也是有可能的。

沒想到深入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好多事情跟我們過去的想法不一樣。這就是讀歷史有趣的地方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