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466《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19:孔子也懂破窗效應?

鱷魚把拔
·
·
IPFS
·
孔子也懂破窗效應?

──────────原文──────────

十一年,齊伐魯。季氏用冉有有功,思孔子,孔子自衛歸魯。十四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於俆州。孔子請伐之,哀公不聽。十五年,使子服景伯、子貢爲介,適齊,齊歸我侵地。田常初相,欲親諸矦。

十六年,孔子卒。

二十二年,越王句踐滅吳王夫差。

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夏,哀公患三桓,將欲因諸矦以劫之,三桓亦患公作難,故君臣多閒。公游于陵阪,遇孟武伯於街,曰:『請問余及死乎?』對曰:『不知也。』公欲以越伐三桓。八月,哀公如陘氏。三桓攻公,公奔于衛,去如鄒,遂如越。國人迎哀公復歸,卒于有山氏。子寧立,是爲悼公。

悼公之時,三桓勝,魯如小矦,卑於三桓之家。

十三年,三晉滅智伯,分其地有之。

三十七年,悼公卒,子嘉立,是爲元公。

──────────翻譯──────────

魯哀公在位第十一年,齊國討伐魯國。季氏任用「冉有」取得勝利,因此思念「孔子」,孔子就從「衛國」歸回魯國。
魯哀公在位第十四年,齊國大夫「田常」在「俆【音舒】州」殺死他的國君齊簡公。孔子請求出兵討伐田常,魯哀公不聽從。

魯哀公在位第十五年,派大夫「子服景伯」為使節,「子貢」為副使,出使齊國。讓齊國歸還奪取的魯國土地。田常剛剛開始擔任齊國相,想要親近諸侯,所以才這樣做。
魯哀公在位第十六年,孔子逝世。
魯哀公在位第二十二年,越王「句踐」滅掉吳王「夫差」。
魯哀公在位第二十七年春天,「季康子」去世。這年夏天,哀公憂慮三桓的勢力,想要依靠諸侯的力量脅制他們,三桓也擔心哀公發難,因此君臣之間的矛盾很深。

哀公遊歷「陵阪」時,路上遇到「孟武伯」,哀公說:「請問你,我能善終嗎?」

孟武伯回答說:「不知道。」

哀公想藉由越國討伐三桓。八月,哀公前往「陘氏」。三桓攻打哀公,哀公逃亡到衛國,後來又離開衛國前往鄒國,最終抵達越國。魯國人迎接哀公回國,死於「有山氏」之家。他的兒子「寧」繼位,就是「魯悼公」。
悼公時代,三桓強盛,魯國君如同小侯,勢力比三桓家族還要卑弱。
魯悼公在位第十三年,韓、趙、魏三晉滅掉「智伯」,瓜分他的土地歸三晉所有。
魯悼公在位第三十七年去世,由他的兒子「嘉」繼位,就是「魯元公」。

─────────解說與心得─────────

魯國國君與三桓家族的火水不容,其實並非魯國特有的情形。齊國也有「田氏」家族的崛起,晉國也有「六卿」等家族的興起。不過,相較於齊國與晉國這兩個曾經稱霸過的「大國」,相較之下比較弱小的魯國還發生這樣的爭權狀況,實在讓人難以想像。位於齊、晉、吳等強國中間的魯國,如果對內能團結一致,善用國內的人才,對外巧妙地在這些強國之間斡旋,應該仍是大有可為的才對。或許正是如此,季氏家族才會想到孔子培育的這群人才,並勸孔子回國吧!?

不過,即使勸孔子回魯國,仍不聽從孔子的建議,這或許才是魯國國君無力回天的最大關鍵吧!?

為何我會這麼認為呢?孔子之所以勸國君出兵討伐齊國,是因為齊國發生大夫田常殺害國君的慘案。這種「以下犯上」的事情如果不制止,不就等於默認了「實力」才是關鍵,只要有實力就可以以下犯上嗎?

或許,那個時代的所有人都早已默許了這件事了!但孔子卻希望魯國「撥亂反正」。是因為孔老夫子迂腐嗎?今天重讀這段史料時,心中卻有不一樣的想法。

身為學校老師的我,每天上課最憂心的是有人精神不繼。任何一個精神不繼的學生如果因此閉上眼睛,甚至趴下睡著,身為老師的我都得第一時間提醒他不可以睡著,即使這個學生可能成績非常優異,自己讀也學得會。因為如果沒有第一時間制止,再過幾分鐘就會發現,無論自己講課講得如何,都慢慢地有更多學生跟著睡著,好像都感染了「瞌睡病毒」一樣。這種不制止就會漸漸蔓延的狀況,被稱為「破窗效應」。

言歸正傳,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會不會也是因為如此,才讓周天子失去權力,甚至連諸侯都被底下的大夫所取代呢?倘若當年三桓日漸崛起之時,有人出面制止,三桓的實力怎麼會因此強過國君呢?同樣的道理,各國的情況也是如此。

不過,孔子的想法難以得到認可的關鍵在於「為時已晚」了。即便魯國國君想出兵討伐齊國大夫的弒君行為,魯國的三桓可能也不會支持,甚至晉國的六卿也不會同意。

也因此,各國的大夫階層才會漸漸崛起,甚至超過國君的情況下,本想藉由越國來對抗三桓的魯哀公,一樣步上流亡國外的命運,甚至也一樣在國外去世。

如此一來,魯國國君已無力抗衡三桓。時序也漸漸進入「戰國時代」。想到戰國時代,就會想到「戰國七雄」,那麼不是戰國七雄的魯國接下來會有什麼發展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