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小結】如何「做」民主?從「街坊」到「社區」之路
以香港最近發起的「社區新聞眾籌計劃」(再次附上籌款鏈結,歡迎大家以實際行動支持!)為起始點,前晚(01/25)大家共同在線進行了關於社區媒體與行動的精采討論。
在主帖中,與談人@梁啟智點明了香港區議會選舉長期以來「蛇齋餅糭」當道、政策監督不彰的政治生態困境,以及近年來香港一些地區透過辦「社區報」和「線上群組」所浮現的公民互動。他進而指出,這次眾籌計劃的目標並不只是要做軟性的社區新聞,而是要以專業新聞工作的誡條為依歸,培養社區公民記者,鼓勵社區人自主進行政策監督。
這些主帖帶動了相當豐富的提問與回應。
首先,「報紙」做為社區媒體的傳播形式,製作門檻不見得比較低,但有兩項特點:(一)派報的過程,可以直接接觸街坊(@oiwan);(二)年輕人拿到後帶回家,更有機會形成與其他(年長)家人討論社區問題的機會(@梁啟智、@Chan)。換句話說,紙張本身可以發揮的傳播效果,有可能更大於(嚴肅的、政治的)內容能不能吸引中老年人或低教育程度的人的疑慮。
其次,在行動科技與互聯網發達的時代,社區資訊流通不會、也不太可能只依賴一份紙本報刊;義工和關注社群形成之後,網路、社交媒體仍會是重要的經營與交流平台(@Isaac、@oiwan),但若要形成跨社區的新聞匯集平台或聯合入口(@潔平、@benla),可能比較不容易,主要是組織工作有難度,即便要應用新技術(例如snappyHK進行的圖片匯集、香港文學館推動的社區文學書寫計劃),雖然建置不難,但也需要進入社區做推廣與培訓(@oiwan)。
此外,「財務」也是做社區報的一大挑戰。
以香港來說,過去社區報幾乎沒有成功賣出廣告的前例(@葉蔭聰);2003至2007年間,灣仔區議會曾經支持了不少社區出版,但如今已沒有當時的進步性(@梁啟智);一般來說,在社區出現爭議或危機的情形下,居民的確有可能基於組織行動的需要,自發集資做報刊(@葉蔭聰、@Beryl)。
針對最後這種情形,@oiwan以一則下游帖文介紹了幾年前北角「本小利大」的正面案例。因為爭議的豪華地產開發,引發居民出版街報進行反對運動,最後不但成功迫使開發商更改設計,也帶動了下一屆區議會選舉,參與這場抗爭的民主派候選人勝選,以及後續得以在區議員的位置上繼續監督選區內的發展工程。
望向社區新聞眾籌計劃背後的脈絡,的確反映了雨傘運動後許多人開始想在「地區工作」上多多著力,因而催生出許多「社區團體」的趨勢(@梁啟智、@金光普拉斯、@benla)。特別在街頭與立法會路線都受挫之下,區議會選舉似乎變成民主運動的希望所冀,但社區組織卻也普遍逐漸面臨了財政、組織方法與政治方向等多方面的困局。能夠存活下來、地區實力很強的社區組織,也可能對街坊「政治化」、「賦權」的態度趨於保守(@金光普拉斯)。
總而言之,雖然追求社區民主賦權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但比社區媒體範圍更寬廣的社區組織工作,應該如何設定議程、發展方法,香港目前的整體狀況是仍在摸索、發掘的階段(@金光普拉斯)。
對比香港當下的經驗,以及對未來方向的探問,另一位與談人@benla,則以一篇同樣精采的下游帖文,扼要地介紹了台灣戰後社區媒體發展的概況。文中提到,台灣的社區媒體其實早在1987年解嚴以前的「威權時代」就已有所發展,但主要的型態還是以由傳播、新聞專業人士創辦地方報刊為主,官方甚至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1987年解嚴後,台灣經歷了媒體逐步開放而變化激烈的時期。1990年代初有一波特殊的「社區媒體」浪潮出現在有線電視地方系統開始發展之後,以民進黨支持者為主的「民主台」。它們自製的地方新聞與民俗藝文、政治論壇節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台灣主流媒體的文化質變。
199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開始由上而下推動「社區營造」,社區組織大量出現,自辦社區報的情況相當普遍,但普遍不具有顯著的政治性。這股辦報風氣,因為1998年九二一大地震的災後重建需要,曾經持續得到公部門一段時間的資源掖注。後來官方資源中斷,使得社區報多數無以為繼,或者轉型成電子報。
近十多年來,社區媒體一方面沿著社區營造、社區大學的體系,持續有機地在各地發展;另一方面也由於互聯網不斷演化,以及社會運動/公共議題的實際需求,開始與獨立/另類媒體的發展匯流,因而出現了「公民記者」的角色。從社區新聞到公民新聞,人民自主發聲的內容在台灣已經呈現相對多元的樣態,不過其中地方型、社區型的內容,同樣仍然有側重活動紀錄,甚至政令宣導,對公共議題討論偏少、偏軟的傾向。
此外,@Chan則提出了晚近有別於上述以媒體經營為核心、更直接涉及地方政治的社區發展。
他在一篇帖文介紹了「我是中壢人」這個FB社群,以及它的經營者王浩宇如何憑藉這個「類地方媒體」的線上經營,成功當選了地方議員;也在另一篇帖文中,提到了選舉失利後持續留在選區成立地方組織、推動社區工作的曾柏瑜。兩者的經驗,都與香港目前積極劍指2019年區議會選舉的各項社區實驗,或有互相參照的價值。
--
以上,就是這次「對談」討論過程的匯整,希望能有效幫助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夥伴,在回顧時可以更快掌握要點。
除此之外,大家在討論中提到了許多社區媒體與社區行動的案例,都有進一步分析、對照以深化繼續討論的價值。因此,我們也將這些案例整理成一份索引。兩岸三地(甚至東南亞)的「社區發展」,將會是Matters自我期許能帶動長期討論的課題,未來我們會隨著更多的內容持續更新這份索引,以利大家查找資訊。
[ 港台社區媒體暨行動索引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