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104《史記》卷四〈周本紀〉44:那群「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男人是誰?
東周與西周戰,韓救西周。或為東周說韓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王案兵毋出,可以德東周,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
王赧謂成君。楚圍雍氏,韓徵甲與粟於東周,東周君恐,召蘇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於是。臣能使韓毋徵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周君曰:「子茍能,請以國聽子。」代見韓相國曰:「楚圍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今相國乃徵甲與粟於周,是告楚病也。」韓相國曰:「善。使者已行矣。」代曰:「何不與周高都?」韓相國大怒曰:「吾毋徵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故與周高都也?」代曰:「與周高都,是周折而入於韓也,秦聞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獘高都得完周也。曷為不與?」相國曰:「善。」果與周高都。
──────────────────────
回溯一下前幾段中出現的某句話:「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這表示周王朝已名存實亡,周赧王甚至已經失去地盤,只能投奔到「西周國」底下。
回到本段的內容:「東周國」和「西周國」打仗,韓國派兵去救援擁有周天子的「西周國」。
這時,有人替「東周國」遊說韓國國君說:
「西周國原先就是天子的國都,有許多鐘鼎寶器和貴重的寶物(西周故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您如果可以按兵不動,既可以讓東周國感激您,在兩敗俱傷下,又可以使您盡得西周國的寶物(王案兵毋出,可以德東周,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
周赧王此時已經被稱做「成君」(王赧謂成君)。當楚國軍隊包圍了韓國的「雍氏」地區,韓國只得向一旁的東周國徵收兵器和糧草(楚圍雍氏,韓徵甲與粟於東周),導致「東周國國君」害怕下,召來縱橫家蘇代,並把這事告訴了他(東周君恐,召蘇代而告之)。
蘇代說:「您何必為這件事擔憂?我能使韓國不向東周國要兵糧,又能讓您得到高都地區(君何患於是。臣能使韓毋徵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
東周國國周君說:「你如果能辦到,我可以把國政交給你(子茍能,請以國聽子)。」
因此,蘇代前去會見韓相國說:
「楚國包圍雍氏,原來計畫三個月攻下,如今已經過了五個月,還攻不下來,這說明楚兵已經疲憊(楚圍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現在您向周國要兵糧,不就是向楚國表明您自己的軍隊也已經疲備了(今相國乃徵甲與粟於周,是告楚病也)。」
韓相國說:「您說的對。可是使者已經派出去了(善。使者已行矣)。」
蘇代於是對著韓相國說:「您為什麼不把高都地區送給周國呢(何不與周高都)?」
韓相國聽了酥代的建議後非常生氣地說:
「我不向周國要兵糧就算是對他們很好了,為何還要把高都地區送給他們呢(吾毋徵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故與周高都也)?」
蘇代回答說:
「把高都送給周國,周國會轉過來投向韓國(與周高都,是周折而入於韓也),這讓秦國知道後一定會很惱火,並且怨恨周國,甚至與周國斷絕使者的往來(秦聞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這樣就等於是拿一個破爛的高都換來一個完整的周國(是以獘【ㄅㄧˋ:通『弊』】高都得完周也)。為什麼不給呢(曷為不與)?」
聽了蘇代的分析後,韓相國也認同了他的說法下,最終把高都送給周國。
在這幾段的內容中,司馬遷紀錄了兩件關於縱橫家的故事。包括:東周國與西周國交戰,縱橫家讓原本打算介入的韓國最終按兵不動,以及夾在韓、楚之間的周國,面對韓楚兩國交戰,最後不只不用幫忙任何一方,甚至還可以獲得土地。
這兩則故事都讓人更加佩服縱橫家的口才與思緒清晰。也再次印證了本系列第九十二篇的所探討的一個問題:該用什麼方法讓國勢不斷衰弱的周天子保持地位呢?答案就是外交斡旋。
只要能讓各諸侯國繼續交戰,並讓各諸侯國的實力保持不分上下的話,就不會有哪位諸侯敢出來取代周天子。因為,「出面取代周天子的人」將會引起所有諸侯的反彈與討伐,如此就可以讓周天子繼續維持帝為,就如同日本天皇至今仍號稱「萬世一系」一樣。
然而,戰國後期的周天子終究沒有辦法透過這個方式來保住自己的地位。因為,秦國的國力已經超過了其他國家太多了。至於,秦國真的國力強大到其餘六國團結起來都打不贏嗎?當然不是。讓秦國看起來好像非常強的,依舊是縱橫家。在「合縱」、「連橫」的不斷交手下,讓東方六國也產生了秦國好像非常強大的錯覺,進而導致不少國家選擇割地給秦國,來換取和平。
難怪,戰國時代曾跟孟子辯論過的「景春」會把縱橫家形容成「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一群人。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原文連結鱷魚把拔談天說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