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食記 | 來一趟偽出國,品嘗緬甸飲食吧! (上篇)

艾家香草
·
·
IPFS
·

走進華新街,這裡的街景和其他地方有些不同,街邊許多大大小小的招牌上,有著陌生、如同遊戲小精靈般的文字,跟著導覽萬利,走訪街上的商店、餐廳、市場,以食物做為共通的語言,看著他們的故事與文化。

華新街(緬甸街)街景

華新街,別名緬甸街,據說取名「華新」是有「華僑新遷居於此」的意涵;緬甸因為地理位置,從歷史上和華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而來台灣的緬甸華僑可簡單歸類為兩個時期:第一個主要時期是1949年國共內戰後,自雲南撤退到緬甸的國軍與親眷,被當時的政府安置在中壢、南投-清境農場地區,也是為什麼現在清境農場、合歡山一帶,有許多出名的雲南擺夷特色料理;第二個時期1960年代,緬甸政府開始一連串的「外僑登記條例」、資產國有化等排華、打擊緬華的政策,讓居住於緬甸的華僑,只好被迫遷移,一部分就到台灣北部中和、新店等地區生活,發展出了與眾不同的生活圈。

緬甸街上的小超市,就像許多東南亞超市一樣,販售著各式外來商品,走進超市真的有一秒出國的感覺,而對於緬華來說,超市不只是購買日常生活所需的地方,在街上的緬甸商店,還會提供他們特殊的服務,像是語言翻譯打字(據說Google翻譯還不能很好的翻譯緬甸文)、台灣店到緬甸店的宅配(跨國店到店超帥)、特殊商品的進出口等等,比小7還萬能。

Thanka, 黃香楝木:緬甸人會拿來塗臉和身體
市場裡的攤販,可見香茅、刺芫荽、咖哩葉、現刨椰子絲等

進入主題,緬甸的飲食,從林立的店鋪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在緬甸街上,許多奶茶店,從店內到騎樓都高朋滿座,萬利和晶晶說,奶茶是緬甸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天兩三杯,是一種習慣,在他們出刊的書裡有這麼一說: “沒有什麼事是一杯奶茶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喝兩杯”,十分有趣,令人莞爾的同時,也展現了刻苦流浪後培養出的樂觀精神;而奶茶店裡喝茶聊天是一種很日常的社交活動,也讓我想起西藏,有著類似的文化現象;緬甸奶茶茶味很濃 ,微微的帶有一點苦味,卻又很甜,加了煉乳的奶茶,我不道地的請店家幫我少放一些,但還是覺得是全糖的等級。

台南有虱目魚當早餐,緬甸有魚湯麵。魚湯麵裡的沒有麵也看不到魚,是認真的! 因為魚湯麵用的其實是米線,再把已經熬燉到化開的魚湯澆上去,用了大量辛香料的魚湯色澤很像我們熟知的咖哩,使用了薑黃、魚露等,也會撒上香菜,裡面還有一個神祕的食材 – 芭蕉樹的樹心,本身沒什麼特別的味道,但據說,因為芭蕉樹的樹心內含水分,把水分釋放出來讓湯裡有自然的甜味,同時也能吸附湯汁。到了緬甸街點碗魚湯麵,當地人的秘密菜單,會請老闆給整顆下去熬煮的小洋蔥和水煮蛋。

魚湯麵

緬甸南部菜色和印度有相似之處,使用將黃、辣椒和大量的辛香料調製的Masala;在分辨南北菜色時,這種辛香料豐富、表面有油脂的Masala招牌,絕對是一大指標

蝦醬(Ngapi)在緬甸料理也扮演了重要的地位,會在咖哩或各式菜餚中加入調味,和泰式蝦醬不同,味道更加濃郁,非常挑戰嗅覺和味覺,當天的蝦醬洛神葉,也順理成為體驗當天唯一一道無法完食的菜色;如果想在家炒蝦醬,可能需要配備防毒面具,也要有鄰居報警的心理準備 (笑)

更多有關緬甸料理與文化故事,下集待續!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艾家香草從喜歡異國料理、香氣,到一頭栽進香草的世界;艾家分享各種香草料的故事、料理還有種植經驗,一起感受香草的生命力、品嘗各式美食、閱讀與了解舌尖後的文化故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香草種植筆記 | 惱人的害蟲-粉蝨

進階版下酒菜 | 迷迭香蒜毛豆

經典餐桌系列 - 香煎綠胡椒肉桂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