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爐灶,文化人情——訪《小食部》作者鄒芷茵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今日在香港消失的,並不只是小店食肆,還有曾經琳琅滿目的街邊小食。「過往香港有很多街邊小食,因為這個城市是適合步行的,你不會突然開車去小食店買一件小食。現在香港是不是仍適合到處吃呢?以往在街邊很容易買到的缽仔糕,現在已仿佛變成了童年回憶,幾年沒吃過了。甚至是煎釀三寶、雞蛋仔、鹽焗蛋,現在也不是常常看到。香港還剩下甚麼街頭小食呢?」或許所有屬於香港的特色,現在只會保留在繽紛夜市或者美食車之中。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王瀚樑

飲食本是家常事,在網絡年代食評隨處可見。不過鄒芷茵所寫的飲食專欄,卻並非尋常可見的食評。本身從事文學研究,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著有散文集《食字餐桌》,結合研究者和作家的雙重身份的鄒芷茵,在專欄中既寫飲食,同時將各色各樣的文學典故與歷史資料順手拈來,文藝光影穿插在粥粉麵飯之中,把一道家常便菜寫得五味紛陳。緩緩讀著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小食部》,尤如喝下一碗老火湯般滋潤而營養豐富,非一般速食快餐可媲美。她笑說寫飲食文章與烹調同理,最重要的是用心。「不是隨便把食材放進鍋裡,不然每餐都是吃火鍋。」

餐桌上的文學滋味

在恒大中文系任教的鄒芷茵,在教學之餘,一直從事香港地誌、報刊及飲食文學研究。她本身亦是飲食雜誌長期讀者,更是飲食專欄作家杜杜的書迷。「杜杜是其中一個啟發我的作家,他的每一本作品我都可以讀五次以上。還有劉健威的專欄,我差不多每一期都會看,有時他會說一些文壇的故事,或者關於文學的回憶。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種生活的質感,感受到當時文藝青年的生活與氛圍,一種理想和自在的狀態。我喜歡將文學寫進飲食專欄之中,都是受這些70年代文藝青年的影響。」

鄒芷茵由飲食文學的愛好者、研究者,到擁有自己的專欄,成為飲食專欄作家,是從《聲韻詩刊》撰寫專欄開始。當初她介紹香港詩人如何寫飲食,並將專欄文章結集成《食字餐桌》,之後她改到《明報》寫飲食專欄。新近出版的《小食部》,輯錄了這幾年她在《明報》所撰寫的文章。在書中各樣食材分門別類,如「湯水部」、「海鮮部」、「蔬果部」等等,讓讀者有如走進包羅萬有菜市場之中。鄒芷茵以食物為題,穿插不同經典名作,引用中外文學典故,間中串連到她所喜愛的電影或動漫。從咖啡說到六十年代的「文青聖地」巴西咖啡店,說野餐談到西西的《我城》,寫涼茶寫到舒巷城、胡燕青與梁秉鈞的詩作。即使簡單如一道煎檸檬豬扒的菜式,她亦翻閱到本地專欄作家司明在六十年代寫下的文章,一道尋常小食也頓時變得充滿歷史感。鄒芷茵指她的寫作方式,就如食譜一般按步就班。「首先是感受自己的感官反應,之後了解其他人怎樣說這件事,研究它的歷史、典故,然後再有自己的創作。這三件事的次序可能不同,但是要完整地做好,不是自己想到甚麼就寫甚麼。」

一字記之曰,心

在港產片《食神》之中,唐牛示範即使是一碗平常的嗱喳面,也可以煮得異常美味,更在「食神」面前拋下當中訣竅 :「一字記之曰,心!」而在《小食部》之中,鄒芷茵所寫的食物往往如嗱喳面般隨處可見,不論是一碗茶餐廳的「例湯」、一盒沙甸魚罐頭,或是一碟番茄炒蛋。平凡的食物,當中的故事也可以寫得與別不同、耐人尋味。當中的要抉,同樣是用心。鄒芷茵說,「飲食文學,是將原本屬於感官的世界轉化成文字。將飲食中有趣的細節和大家分享,這過程之中必須要反覆思考。如果只是單純覺得好吃,寫出來只是浪費版面。我很希望讓人知道那些食物是有來歷的,不只是將網頁上找到的資料變成自己的文字。」

要用心寫好一篇文章,也與烹調一道菜式相似,食材或者資料既要完備,同時不可忽略每道細節,做到色、香、味俱全。鄒芷茵笑說自己為了寫一篇「沙嗲醬」的稿,到店舖買了十瓶沙嗲醬回家,了解不同沙嗲醬的味道,「老闆還以為我是食家!」除了「味」外,她指近年了解到,飲食並非只是關乎味覺,實際上首先接觸到一道菜式的,是視覺和嗅覺。不同感官的接收,同時構成了食物的觀感。為了替專欄的菜式附圖,她在家中煮好菜餚後,還會好好佈置一翻,添上蔥花、沙律菜,為其拍照後才進食。「單單是煮一個麵,平時煮十分鐘便可以食,但加上拍照的步驟,真的要用上一個小時。因為要拍很多張,還要調較顏色,令食物呈現得比較好看。」在《小食部》書中,她亦邀得本地插畫師「麥東記」麥震東(Don Mak)親自操刀,以圖畫呈現小食的滋味,色彩繽紛的畫作同樣使人看得津津有味。若然看到垂涎三尺,書中還附有小食譜,讓讀者可以隨時拿著書本動手做菜。

茶餐廳的油膩與混雜

鄒芷茵笑言自己不是「美食家」,只能稱為飲食作家,因為她在書中所寫的菜餚大多都是家常便菜或日常小食,她的文章也不如「美食家」般,為食物的好壞定下權威的標準。「米芝蓮那些才是美食,我會特意寫一些難吃的、或者大家覺得平常的食物。我也不會因為寫飲食,而在生活上對飲食有很高要求。我很喜歡在街上到處吃,或者每晚食茶餐廳都無問題。」有朋友知道她喜歡到茶餐廳吃飯,向她推介一些特別好吃的茶餐廳,她卻回應說,「茶餐廳當然是在家樓下的才好吃,不然它的存在意義就沒有了。我能叫得出老闆娘的名字,她也會認得我,這便是當中的意義。茶餐廳不只是一種風味,整個身體經驗也是飲食的一部分。」

茶餐廳的市井、雜亂,不是人人都欣賞,台灣作家龍應台便曾經形容香港的茶餐廳是一個「油膩膩、甜滋滋的地方,匆忙擁擠而喧囂,有人硬是站在你旁邊瞅著你的位子」。但對於鄒芷茵而言,茶餐廳卻是一個令她放鬆的空間。她笑說,「就是要有這種油膩的感覺,那個西多士才會覺得特別好吃。回家弄個一模一樣的西多士,也總是覺得差一點點,就是沒有那種霉霉的感覺。」

香港的茶餐廳向來受本地作家所喜愛,以致頻繁地出現在香港的文學作品之中,例如陳慧的〈旺發茶餐廳〉、也斯收在《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的〈愛美麗在屯門〉、陳冠中收在《香港三部曲》的〈金都茶餐廳〉等等。潘國靈曾在專欄文章〈茶餐廳危機〉中寫道,茶餐廳象徵著一種「香港精神」。「大概就是靈活處世風格,充滿市井智慧;另外作為茶樓和西餐廳的中西雜交,有着獨有的混雜性或曰『半唐番』特色。」在作家筆下,茶餐廳仿似就是香港文化的代名詞,象徵著香港這個前殖民地的混雜性與生命力。而同樣喜愛食茶餐廳的鄒芷茵,則覺得隨著時代更迭,茶餐廳對於香港也有著不同的意義。「來到現在的香港,茶餐廳的混雜性其實已經內化了,我們可能要脫離後殖民的框架,以新的角度去理解茶餐廳的文化。我覺得這種飲食文化,是能夠反映香港認同轉移的一個重要面向。」

在香港逐漸看不見香港

就如一碗茶餐廳即食麵,忽然之間蔚為風潮,成為全港熱話。原因無他,皆因四個字——「香港製造」。而這種味道如今買少見少,正因為快將消失,才會被人珍視。當年陳果在電影《香港製造》中寫下一句對白,「當你未嚟得切去改變嘅時候,呢個世界已經唔同晒。」1997年的電影仿如預言今日的香港,鄒芷茵形容在香港從事飲食研究或寫作,其中一樣最困難的地方是,香港的一切改變的太快。「正如我在研究的那間餐廳,轉眼間又結業了。當我希望深入其中的時候,那些東西就已經消失了。」

今日在香港消失的,並不只是小店食肆,還有曾經琳琅滿目的街邊小食。「過往香港有很多街邊小食,因為這個城市是適合步行的,你不會突然開車去小食店買一件小食。現在香港是不是仍適合到處吃呢?以往在街邊很容易買到的缽仔糕,現在已仿佛變成了童年回憶,幾年沒吃過了。甚至是煎釀三寶、雞蛋仔、鹽焗蛋,現在也不是常常看到。香港還剩下甚麼街頭小食呢?」或許所有屬於香港的特色,現在只會保留在繽紛夜市或者美食車之中。仿如將街上的霓虹燈統統拆下,然後被放進博物館之中。

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就當我在外地漂流。在《小食部》中的〈老火湯〉一章,鄒芷茵寫道,「也許有天,我們逼不得已要離開這個城市,搬到沒有老火湯的地方去。」問到她如果真有一天要離開香港,最掛念那種香港食物?「我會說是西多士,還有蛋撻,這兩樣東西很難令人忘記。」既然提起蛋撻,那麼她是「牛油皮派」,還是「酥皮派」?她笑說,「我會說是好吃的牛油皮,但現在很難找到了,像缽仔糕一樣。我小時候住在九龍城附近,最喜歡食豪華餅店的牛油皮蛋撻。現在大家普遍喜歡吃酥皮,因為街上買的很多牛油皮實在難吃。正如你吃過很難吃的海膽,就以為海膽不好吃了。」在1970年代開業的豪華餅店,是九龍城的老字號,連「發哥」周潤發也是餅店常客。在2022年曾宣告結業,由連鎖咖啡品牌接手後重開。原本價廉物美的街坊小店,現在轉化成高檔懷舊餅店,就像近年許多變得光鮮的茶餐廳和冰室一般。名字與味道或許依舊,只是欠缺那份「油膩」的質感,有如這個城市的隱喻。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