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由的藝術

WT淺談
·
·
IPFS
·

前段日子一個炎熱的晚上經歷了一次可以說是令我心潮澎湃的線上演講,周保松、錢永祥、週濂和劉擎教授們之間的思考碰撞不同程度上讓參與在兩個Zoom線上會議室中的近兩千人都一時間迸發出了對當下所身處的環境的感慨。這次線上的學術思潮講演中,主要是以錢永祥教授以關於自由主義和愛國主義之間的內在關係為主作為首發核心觀點,最先形成本次演講的主體內容,隨後由周濂和劉擎兩位教授基於此發出自身的評論和思考,期間穿插著周保松教授的主持式點評,形式上頗為精彩,在最後關於大家問題的回复論述中將整場演講推向一種高潮狀態。

演講海報

恰巧是在近期閱讀了錢教授為主所譯的2019年版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其中對劉擎老師的導讀印象深刻,並滿懷對於譯者的崇敬慕名而來;另一方面乃是剛剛閱畢約翰·穆勒的近代自由主義論述的奠基傑作之一——《論自由》,從譯者和關於自由主義內涵兩點出發,讓筆者對本次的演講可謂是充滿期待的。在此,基於上述背景,個人想談談其中錢永祥老師的核心論點,藉此機會拓展開我在初讀《論自由》後關於自由在政治哲學這一面向中的初步理解。


在演講的主體中,錢教授顛覆性地提出了自由主義在某種具像化的愛國情懷中得以與後者相調和,甚至在錢教授的理論視角中,自由主義和愛國情懷兩者是同一種理念或價值觀的不同表現。總的來說,我的理解是在錢教授眼中,正面的愛國首先是一種與與愛親人、戀人、友人一般的同時接受其優點和缺陷的內在情感,同時愛國者將自身視為一個共同體內部的主體管理者、行動者的地位,希望用一種主人翁的姿態及理性思考後的行動,改變這個自己於其中的生活體的許多不足之處,為其美好的未來而進發。這其中,我認為錢教授在某種程度上的論據與近200多年前的穆勒是有共通之處的,後者曾在《論自由》中說過:“許多情況下,儘管人民個體在某類特定事情上,一般來說可能做不到政府官吏那麼好,但是讓他們自己而非政府去完成仍然是可取的,因為這可以作為他們智能訓練的手段,可以藉此強化其主動能力,鍛煉其判斷力,以及此後就要交給他們自行處理的相關問題上,獲得熟悉的知識”。也就是說,自由的公民,其擁有的不僅僅是自由的個性與行動權利,更有擔負起為其在生活的社會中為其共同發展而致力的自由,而這種自由乃是一種置身於理性與冷靜當中的自由,即是說,愛國並非一種如脫韁野馬般無所顧忌的真空激情,也非逆來順受的穩定要求,而是正如隨後周保松教授總結道的:“愛國有一個理想性在後面、有一個價值指向在背後”,其整套自由思考、激情行動的基礎,便是一整套理性的價值體系和理論框架為其背書,從這點來看,不得不說,錢教授的自由與愛國之間的張力不僅消失了,更是建立起一個全新視角讓當下的我們看到,自由與愛國是共通需要我們重新以理性的價值體系中重新審視的對象,而這一點,兩百年前的穆勒更是用一句話進行了很精闢的總結——“國家的價值,歸根結底還是組成這個國家的個人的價值。

《學術與政治》-馬克斯·韋伯 著; 錢永祥等 譯

至此,關於自由,抑或是自由主義和國家、政體內部張力的關係、內涵具體應如何理解,而對於今天的民主政治乃至我們所生活的共同體內部問題之反思,我想或許能有至少是方向性的答案。在面對美國民主政治自新冠呈指數性增長,日益增加對中國的敵視態度以來,對於特朗普的種種批評已經不絕於耳,而更令人擔憂的是西方政治民粹化、日群嚴峻的保守主義傾向不得不另今日的許多學者和民眾開始擔心,民主政治來到當下是否已然是一種失敗的實踐,進而推及西方自由主義民主價值體系的崩塌,我們是否乘著自由之帆航向深淵?而關於這個問題的思考,其中一條思路恰恰可以回溯至近代英國關於自由主義思想誕生之初,重新審視在政治哲學範疇內,自由的深遠含義。

皮尤研究中心民調顯示疫情期間美國民眾對中國的負面看法,圖片來源:Bloomberg

要從政治、社會學意義的框定內,穆勒所講述的自由為何物乃是一個宏大的歷史和政治哲學命題,但是,穆勒承接了洛克的《政府論》,從歷史的脈絡——英國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建國甚至是中國的官僚體制沿革中吸取了大量的實例為其絲絲入扣的邏輯論證做輔助。整體上在政治哲學的框架內奠定了一個新時代,甚至成為現代社會自由主義精神價值的主要源泉之一;其論證方向區分清晰,邏輯鋪陳緊密,並時時能在己方觀點提出後緊接將反例提出跟上,在不同層次中的自由論證中將反駁之觀點逐一回應,力求維護其理論自身理性冷靜的論證體系。

《論自由》-約翰·穆勒 著; 孟凡禮 譯

而更為令人折服的是,其關乎自由的內涵論證所總結出的觀點可謂跨越歷史的塵埃,對今時今日的西方、中國,拓至全世界不同政體、不同的社會形態均仍有強烈的啟發性意義。正所謂舊有專制類型政體消亡後,普世存在的民主政體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對個體自由、社會福祉之侵蝕是當今主流民主社會中亟待思考並解決的非傳統意義上的政治難題,但通過《論自由》的精彩論述,我們能夠得以全面而深刻地對政府施政的程度、社會對個體自由和自主性的干預界限形成完整的認知,而不得不感慨的是,嚴復先生所用的“群己權界論”一詞,將整本書的核心內涵高度精練地總結為了一個詞語,讓人讀畢這本小冊子後不由得心生敬佩。


最後,我仍想強調的是,之所以個人認為這部薄薄的小冊子對今時今日的社會有極大的反思與指導意義,其在於,穆勒從言論自由開始,層層向上疊加了關於個體個性之自由發展,社會總體與個人的界限等層次,不斷地使關於自由之論述的內涵趨於飽滿,並結合了許多實際中的問題予以討論,最後在由小及大,從個體推及至更加宏大的整體(政治體系之運作上)在完善關於個體之自由的論述後進一步推進至關於社會整體、關於一個良性政府的討論中;其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穆勒沒有將其論述永恆地停留在充滿激情的個體追求絕對自由那宣言式的總結,而是在終章反向從政府和社會的視角探查了為了維護個體、自由本身的價值,前兩者作為被批判的對象來說,其應該如何至臻完善自我。現代社會政治統治的藝術便是一門關於如何將能量匯聚後的政府、社會與分散化的個體之間相平衡的藝術,政府、社會、個體三者之間的理想關係就猶如健康生長在生物體內的不同器官,其各自彼此分離而自主生存,但又共同維持了各自存狀態的穩定性,不同小組織自我的實現同時也能實現共生環境良性的共存關係,最終其理想狀態便不是不同組織之間相互制約,而是以一種既獨立,又互助的關係中相互支持,共同發展。因此,說到平衡問題,我更想回到今日的西方政治與社會困局,對於民粹主義、社會之多數對少數的壓制、集體對個體的干涉等現象,其從某種角度上說,我們並不應因此而懷抱對自由主義價值徹底失望的態度,而是重新思考關於平衡的問題,關於這點的理想模式,穆勒也早已為我們提出了構想,其正式在言論溝通與表達之順暢自由的環境下,行政機構更像是“一個總督機構,就像一個焦點一樣,收集所有地方公共事務部門工作取得的各種信息和經驗,也收集外國處理相似事物取得的信息和經驗”,而進一步地,“這個中樞機構應該有權了解所有已經實行的事情,而且它的特定義務是讓得自某個地方的知識能夠為其他地方所用。因為它站得更高,看得更廣”。所以,最終,理想的政府之於個體的關係便是——“某種政府功能,如果不妨礙而是能夠幫助和激勵個人的努力和發展,那無論如何是不嫌其多的”。而之所以將政治之實踐謂之一門藝術,正式這種否仍能把握好一種程度上的平衡,畢竟,現實中的政治,並不是一種非此即彼的活動,而我也相信,深入地透視自由的內涵,既是一種保有熱情與理性,張弛有度的當代愛國情懷,其關於個體價值實現的同時,也是對社會整體的一種理性價值的回歸。

——The End——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