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的探索:如詩般的植物課

夏隆
·
(修改过)
·
IPFS
·

重讀這本書。書籍簡介提到的關鍵字像是:「充滿詩意、哲理、人文關懷的植物學」
「喚起人與大自然連結」等等的描述也是很吸引我。重讀是因為最近蠻想了解「繪本」或「幼兒、兒童教育」,以及,觀察這類書籍的寫作方式。植物學的知識如此浩瀚且充滿細節,如何分門別類,跨學科的整合、並且用適當的口吻介紹給小朋友,這種寫作方式是我想了解的。

這是一本英國華德福教師 Charles Kovacs 所出版的植物教學書。在他們的課程設計體系裡,四年級(9-10歲)~八年級(13-14歲)的課程安排是循序漸進的。這也同時包含了一種由近而遠的概念:與小朋友最鄰近的、最實在的是動物,從這邊開始介紹。再來是植物、接著才是礦物和物理化學,機械學則是直到 13-14 歲才介紹。

「植物課」是在五年級(10-11歲)時引入的一部分。

華德福體系將植物學依照演化順序稱作一種覺醒過程,比擬作人類的成長過程。從菌類、地衣、苔蘚、蕨類、針葉樹....切入的方式會是讓小朋友了解自己是怎麼生長的,從學習走路、說話、數數以及閱讀開始。接著,把菌類比擬成為植物界的嬰兒,沒有葉子也沒有花,背對著光生長,但是在下雨之後卻生長得非常迅速,以此類推。可以想像如果挪移到課堂上,經過適當地演示,很能夠吸引小朋友到驚嘆的目光。

重視「情感」、「想像力」以及「詩意」——這種敘事方式不是知識的堆積,而是一個啟發思考和想像的過程。例如「想像力」:透過故事,老師引導孩子想像自己是一顆種子,這個種子像是亮光一樣透視大地,看起來像是繁星。同樣是「亮光」,接著作者做了一個很漂亮的譬喻轉換,他說:就像是努力去了解一些事情,忽然間領悟到了一件事,那感覺也就是一種亮光,一種靈光乍現。

再來,演化到開花植物。除了介紹花朵的構造之外,也介紹花粉能夠讓植物和昆蟲互相幫助,並且提到毛毛蟲和蝴蝶之間的關係。很有意思的是,這邊引入了華德福的哲學觀點:「這是上帝透過大自然對人們訴說祂無限的智慧。所有的人類都會死。所有人都會像毛毛蟲一樣的死去,變成無生命的空殼。但是,就像是燦爛的蝴蝶從蛹中重生一樣,我們也會在上帝天上的國度重生為靈魂。」這很有意思,我不知道華德福老師會怎樣敷衍這個段落,因爲所有的人類都會死這件事——我不曾在小時候的課堂上聽老師說過。雖然以我的觀點,我也能理解「**所有的人都會死**。包含小朋友喜愛的小貓、小狗、小兔子,他們都會死。」如果能夠的話,親手將心愛的小動物挖個洞、埋在土裡,哀悼他們、為牠們歌唱,這也許才是直視死亡的一堂課(但,我也無法說「我們會在上帝的國度裡重生為靈魂」,也許我會說:「只要你仍然惦記著牠,牠就仍然活著。」——一種馬賽爾式的哲學觀點)

後面講到大樹的部分,包含針葉樹以及橡樹。這裡除了植物學門的發展之外,也談到了和其他動植物的交互作用,像是橡樹與癭蜂如何互動,以及植物和人類的關係(茶能夠讓人清醒、甘蔗能夠製糖)。到這裡,藉由華德福所建構的植物學體系,我設想小朋友應該會逐漸發展出一套明顯的脈絡,以後在認識新的植物時,會以這樣的分類以及思考特徵的模式來分辨他們。

華德福啟發的方式,是問小朋友問題,問他們:怎麼觀察一個植物?問這種植物和其他種植物有什麼不同?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漸練習小朋友培養「觀察力」。這應該也是華德福比起智性,相對的更在意五感體驗的原因——動物也是如此。不僅是外觀、也包含習性以及叫聲的差異,這是課本文字所無法直接帶來的知識,更強調五官運用。

最後談一點點華德福對人的觀點。像是 Charles 說:雖然我們比蜜蜂更有覺知,但是蜜蜂知道什麼時候該去做什麼事情,並且分工合作。與蜜蜂不同,我們都有自己的精神在導引著,而不是只有一個精神在掌控我們的所有人。我對華德福認識沒有很深,所以不太知道這觀點源自於什麼背景或學說,但似乎也很強調孩子內在的主動性以及獨立。

總而言之,整理一下:

(一)如何結合「情感」、「創造力」、「想像力」、「感官」、「觀察力」以及「科學邏輯」,將它們揉合在一起編成一個故事,是華德福講究的。

(二)「比喻」、「關係」、「脈絡」、「完整性」似乎也是他們所在意的重點。

(三)似乎有某種內在的哲學觀牽引著華德福書籍的寫作方向。我覺得以這種觀點看自然世界的奧秘蠻有趣的,不過比起「科學書籍」的定位,我覺得這更像是一本故事書。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夏隆我喜歡喝著咖啡、啃一塊麵包、在山林裡閒晃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Tshàm-tsîng-su

《液態的現代性》之借題發揮

語言的縫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