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沉沒2020:國家沉莫後,我們重新創造每個人都有用處的世界吧!

Etta Lee
·
·
IPFS
·

《日本沉沒2020》的前身是1973年出版的小說《日本沉沒》,該動畫作品是改編後的故事,為湯淺正明執導的作品。背景設定在2020年東京奧運後發生的一場傷亡慘重的巨大地震,而武騰一家人為了活下去,克服許多障礙努力尋得生機。

在通訊失聯的狀況下怎麼與家人會合?在沒有便利商店與烹煮設施時,如何填飽肚子(生存技能真的很重要啊)?如何確定網路資訊的真偽?怎麼樣的能源才真正適合氣候變遷下極端氣候的環境?

(真的是忍不住岔題講一下能源的部分!)適合氣候多變的是分散式的再生能源,而非集中式的核能發電廠。劇中一處收容許多災民的聖光市,採用一戶一塊太陽能板的方式進行發電,每一塊小的太陽能板都能想像成一個小電廠,相對於核電廠或火力發電廠,這種太陽能板便是所謂分散式發電,就算一塊光電板受到影響,其他家戶的光電板也能繼續發電而不會互相影響。也就是說,分散式電力是較保險且安全的,像福島核災發生時變出現一大的電力缺口。

此外,劇中也描寫了災難下人性與道德間的拉扯,該不該救人?或者會因為自己的善意而失去一瓶珍貴的水甚至被劫?

在角色設定與描繪上,可看見不同處境下不同人所顧及的不同事物。隨時努力照顧好周邊所有人的爸爸、在墜機後拯救溺水小孩的媽媽、放著社團朋友不管自己死命逃走的女主角,以及看起來天真且自我但其實一心念著身邊許多人的弟弟。我認為在女主角心境轉變的描繪很重要。

一開始她對自己拋棄身邊受難的社團朋友一事感到絕望,在遇到路邊的老夫婦後便馬上遞上手中的最後一瓶水,或許想要證明自己並非那麼冷血,最後在父親過世時,她怨恨母親只會救其他人的小孩而沒有能力救父親,或者至少安慰痛失父親的她和弟弟,這句話深深地傷了母親;但她最後意識到所有人其實都承受著苦痛,甚至可憐得連在失去親人時,連難過的時間都沒有。

一連串的不確定、接二連三不停來襲的災難,都讓人措手不及,但也只能去面對,想辦法撐過了,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真正」度過,永遠不知道終點在哪裡,只能不斷前進。面對生命中的挫折是如此,面對社會中正在發生的苦難也是如此。似乎沒有第二條更快的路徑了。唯有活下去才有希望。

能夠活下去,絕非那麼容易。作者讓裏頭的角色都死得很乾脆,而這也點出最後幸運存活下來的姊弟倆一直抱持著的信念,「那些為我們奠定基石得睿智之人,我會和他們得一念一起活下去。」仰賴許多人的幫助才有今天的我們,讓我們能夠活到今天、讓我們能夠長成現在的自己。我認為這也呼應了劇中一直提到的「歸屬」,有大家在的地方才是我們的歸屬。但,不一定要是留著相同血緣的一家人才能成為歸屬的集合。(這讓我想到是枝裕和電影中對於人與人間的連結與關係的描繪,尤其是《小偷家族》吧)

我不認為它是一部單純的災難片,在描寫道德與人性之外,還試圖讓我們在巨大災難這樣一個極端狀態下,共同進行對於現有國家體制和社會的批判,更重要的是,一同思考:那麼我們到底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社會?

「地球本是一個沒有劃界的地方,為何現在大家變得這麼在意國界?將這個國家的人定義成某種模樣,根本荒謬至極。」姊姊說道。主角一家的角色設定,是日本籍的父親與菲律賓籍的母親,有著喜歡將英文與外國文化掛在嘴邊的弟弟,遇上了透過網路跨越國界的YouTuber,以及熱愛日本的純正日本爺爺。而國籍問題成為他們逃難時的阻撓,一艘強調只讓「純正日本人」登陸的大船,拒絕了流著菲律賓血液的母親與姊弟,即使他們的爸爸是純正的日本人。

日本確實存在著強烈的對於「非我族類」的排斥,由多數日本人和其他族群(包括歐美人)通婚而產生的孩子,可能不會得到如同少數族群(愛奴族、琉球人、部落民等,而這些少數族群占了國內人口10%)父母一樣的「種族」標籤,但他們仍因非日本人的繼嗣而蒙受污名(De Vos and Wagatsuma 1966)。劇中的姊弟倆(單然包括母親)就面臨著這樣的歧視。

他們最後發現,唯一包容眾生、不具有排他性的地方,是一個新興宗教匯集而成的聚落,稱之為「聖光市」。他們提供生活個面向所需,甚至也提供教育,且並不強迫大家一定要在此做工作。老實說,原本看到這地方還以為是個看起來用意良善但其實背後做著許多壞事,像是個像濟貧院的地方(但這也反映著我似乎認為事上絕沒有這麼良善的事情發生)。

最後,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的探討:當一個國家沉入海底,我們到底還留下什麼?或者說,所謂城市或國家的建立,到底有哪些人事物是不可或缺的?少了某一項,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就不可能成立。當整個日本陸地沉入海底,東京鐵塔、便利的交通與網際網路、櫻花、祭典儀式全都沉入海底,還有什麼能代表日本?還是這個國家因此就不復存在?

日本在幾年後重整,透過網路記載下過去重要的記憶,小至個人生命史,大致一座城市經歷的變革,此外也重新在城市中建立了一座新的東京鐵塔、建起了各種建築,以及連通各地的交通系統,這些基礎設施對於一個城市來說確實是不可或缺的,但最重要的,還是這群生活在此地、對這個族群有著歸屬的人們吧。一起重新建立一個如聖光市所欲達成的目標:「創造每個人都有用處的世界,因為這世上沒有無用的生命。」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Etta Lee2000年生,台灣彰化人。雙主修人類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以前叫農業推廣)。關注台灣的土地議題,參與樂生保留運動、反核運動與能源轉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酒吧工作日誌】

【隴西家】待拆除的老家裡的記憶

20240121~0129 馬來西亞&新加坡獨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