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鄭思思|記者的反思

香港紀事
·
·
IPFS
·
這宗回歸後首宗指控傳媒煽動的審訊,為傳媒畫出了界線,但我亦希望找尋到令記者前行的養份和能量。捍衛新聞自由的方法就是繼續報道。我希望自己記得這次錯誤,在未來的採訪懷著更多問題、更多理性、更多獨立思考。我們要為公眾提出問題,無論結果如何,克盡己職。
林紹桐離開現場時,沒記者提問;擠在前排、坐在地上的鄭思思(前排右方)叫:「唔該呢邊啊!」她遺憾,這是自己作為記者在現場的唯一發聲。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鄭思思(獨立記者)

橫跨近三年的《立場新聞》案,濃縮在大約七分鐘的影像裏:「《立場新聞》案 — 回望」。我很想寫一篇採訪手記,有點「火燒心」的想寫,因為我發現我作為記者犯了一個錯誤。我很後悔在法庭外,沒有向林紹桐和鍾沛權提問。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為回歸後首宗指控傳媒煽動的審訊。2021 年 12 月 29 日,清晨大約六時,前總編輯鍾沛權和署任總編輯林紹桐分別被捕。同日,約二百名警察搜查《立場》觀塘辦公室,檢走大批新聞材料和電腦等。兩名被告被捕後一直還押,失去自由近一年,直至案件在 2022 年 10 月開審,兩人才先後獲得保釋。審訊共 57 日,但斷斷續續橫跨了近兩年,法庭又三度押後裁決,最終在今年 8 月判決兩名總編輯有罪法庭於 9 月 26 日宣判刑期,前總編輯鍾沛權監禁 21 個月,另考慮署任總編輯林紹桐患罕有病、易受感染,再收監或有生命危險,判處可即時釋放刑期,林紹桐當庭釋放。

現場只有「咔嚓」聲響、沒記者提問

那一晚,天已黑,數不清幾多十位攝記和記者在法院外等候,一字排開,形成一道很闊很長的戰線。任何人出入法院都會引來閃光燈爆發幾下。有電視台做直播,打起了燈,在夜街上成為了發光的月亮。專業的攝記屏息靜氣地盯著法院出口,眼也不眨。有穿上藍背心的警方傳媒聯絡組人員步出,向記者說:「林生係唔會接受訪問嘅,不過會影相,企定定畀大家影相,OK?影完相,佢會去嗰邊方向,有車走嘅。就係咁多,希望大家安全,唔好追,好唔好?唔該哂大家。」然後他回到法院內,嘗試陪伴林紹桐一起步出法院。

晚上七時多,帶著口罩的林紹桐在大堂出現,鬆身的白恤衫,白得發亮。他步出法院,藍背心警員跟在他身旁走,有攝記大叫:「阿Sir,你遮住咗啊!」、「阿Sir,唔該借借啊!」。警員移開,重獲自由的林紹桐終於剩下一個人,一個人站在黑夜的法院外。他慢慢步向攝記們的列陣。經過大半日的審訊,病重的林紹桐顯得疲累,但他雙眼仍直勾勾的望向鏡頭,閃光燈把他打得一閃一閃。這位入行十幾年的新聞工作者,熟悉傳媒操作,他先望向前方鏡頭,隔一會,左方,隔一會,右方,讓不同位置的鏡頭也能拍得一個正面,好完成工作。

他再呆站一會兒,單邊揹著的黑色布袋畫上了小鳥和「自由」的花紋。此時一眾攝記速龍般快跑移向林紹桐的後方,捕捉他的背影,瞬間形成另一陣勢,在背後彎彎的圈住了林紹桐。然後,林紹桐回頭,新陣勢的攝記再「咔嚓」、「咔嚓」的拍,他於是又重覆向前望望,向左,向右。很多攝記擠在一團,有攝記叫「唔該呢邊」、「唔該呢邊」,而擠到最前、坐在地下的我也跟著叫:「唔該望呢邊啊!」遺憾,這竟是我作為記者在現場的唯一發聲。

後悔沒提問 在新聞現場留下記錄

我很後悔我沒有提問。「林生,你對定罪有何感想?」、「林生,你有沒有計劃上訴?」、「林生,你認為判決對傳媒行業有何影響?」。為甚麼我沒有提問呢?即使他不打算發言,即使他是我們的同行,為甚麼我不提出問題呢?可能他不會作答,但起碼在這新聞現場響起過記者的疑問;也可能他會作出回應,可能有些問題碰巧觸動了他、啟發了他,讓他在這歷史時刻留下更多註腳。

記者應該要提問,因為我們有責任為公眾提出問題,讓社會知情。我們效忠的對象,只有是公眾,亦只能是公眾。就如林紹桐的陳情信寫道:「我依然記得,在還押最初幾位警官循例來公務探訪,其中一位形容『大家各為其主』。我後悔沒有把握機會向警官解釋,新聞工作者從沒有要效忠誰、擁護誰,或者與誰為敵。而如果我們真的有效忠的對象,只有是公眾,亦只能是公眾。因為我們信奉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而唯有傳播思想的自由,才能保障每個人的自由。」

新聞工作者要把公眾利益奉為圭臬。因此,「林生,你認為判詞對新聞自由有何影響?」、「林生,判詞指你們不是進行真正的傳媒工作,而是參與當時所謂的抗爭。你有何回應?」、「林生,你有沒有後悔?」……太多可以問的問題,為甚麼我沒有提問呢?可惜現場亦沒有其他記者提問,夜裏空蕩蕩的法院外,只有「咔嚓」、「咔嚓」聲,零星有些支持者喊「辛苦哂」、「好靚仔啊!」、「加油啊,Patrick!」。

「記者唔可以太乖」

最後,林紹桐雙手合十感謝大家,跟行家說:「辛苦哂、辛苦哂。」警員在旁邊也說:「差唔多啦」、「差唔多啦」。大家便圍著林紹桐走,一眾攝記仍鍥而不捨地捕捉他不同的角度和時刻,穿過法院大堂到另一個出口,「咔嚓」至林紹桐上車離去。

至於另一被告鍾沛權,仍需服刑約十個月,由囚車帶走。記者固然無法提問,但在他中午步入法院的時候,也曾有一個提問的機會。或者我至少應問一句:「鍾先生,你有沒有最後的說話?」無論如何,囚車走的時候,仍有攝記嘗試靠近。大家也在囚車前方準備,有人嘗試透過車頭玻璃拍攝內貌,但未能成功拍到鍾沛權。以往攝記會追車「吸」玻璃,拍攝車內,過去算是傳媒平常的操作,但這一兩年已幾近絕跡。

題外話,回想起自己成長的新聞年代,特別是我在 TVB 和 Cable 工作的七年 ( 2008 – 2015 ),各電視台電台競爭激烈,在新聞現場要鬥快鬥大聲鬥時機「嗌Q」,機動性要強,又跑又追去扑咪。當時 Cable 的新聞主管曾說,「記者唔可以太乖」。我理解「唔乖」就是敢於挑戰權威、挑戰常規、還有挑戰「豬欄」(鐵馬圍起的記者區),因為記者在新聞現場的最前線,接觸高官政要、富商大賈、新聞人物,若能問到好問題,社會便獲得更多資訊,做一個更知情的決定,否則,那一個現場可能空白了。

記住教訓 在未來採訪懷著更多問題

這宗回歸後首宗指控傳媒煽動的審訊,為傳媒畫出了界線,但我亦希望找尋到令記者前行的養份和能量。捍衛新聞自由的方法就是繼續報道。我希望自己記得這次錯誤,在未來的採訪懷著更多問題、更多理性、更多獨立思考。我們要為公眾提出問題,無論結果如何,克盡己職。

話說在等待囚車的時候,竟然有一位年輕攝記跟我相認。他問我以前是否在 TVB 工作:「你個名係咪咩……咩思啊?」他說當年小學放學,打風遇上我扑街咪,他跟一班同學受訪,笑說希望有八號風球、黑雨、龍捲風!這班小朋友在鏡頭前笑得快樂,後來片段在 youtube 上流傳,而他們被老師教訓,成為了他難忘的回憶。我笑說我毫無印象,但原來,記者問問題真的像蝴蝶拍翼,不知道會帶來甚麼改變。


相關報道:

影像紀錄|《立場新聞》案 — 回望

立場案判刑|記協聲明指兩人因新聞工作被定罪 鄧炳強:唔好誤導市民 李家超指裁決清晰對新聞自由保障

聚焦.Podcast|立場案判刑 林紹桐獲釋 鍾沛權收監

立場案判刑|近百人排隊等旁聽 傳媒前輩憶鍾沛權風骨 前員工憶工作:每一日都好自由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