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框框,思索生活 | “文化研究”学什么

郭享玖
·
·
IPFS
·
温馨提示我目前正在香港岭南大学的文化研究硕士课程(Master of Culutural Studies,MCS)学习,此系列文章,我将通过日常的观察和思考,结合课堂所学,与大家分享“文化研究”这个专业在学些什么。** 此文附了2023年MCS的招生信息,欢迎转发给感兴趣的朋友。

从港铁柯士甸站A口出来,跟着“渡船街、文苑街”方向的指示牌走出地下通道,迎面会看到两栋建筑风格一致的住宅楼,继续往前走,你会发现,原来不止两栋,总共是有八栋一模一样的住宅楼。这八栋楼被称为“八文楼”,也叫“文华新村”,在西九龙填海工程之前,这里是靠着海边的豪宅。在这八栋楼其中之一的“文辉楼”的临街店铺中,有一家叫做Nova的酒吧。从2023年1月开始,我们文化研究硕士班(Master of Culutre Studies,MCS)的十几个同学陆陆续续在Nova酒吧里已经举办了七八次活动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要在酒吧里举行活动?


其实,这源于我们的一个课程实践。上个学期,我们精读了《Take Back the Economy》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思考在“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我们可以如何重构我们对商业、工作、金融、资源、社群等的理解,并展开行动,共同创造更好的生活。其中有一个章节提到我们可以以怎么样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资源,比如学校这个空间资源,白天它是教学场所,为师生所用,晚上的时候,它是闲置的,那么,晚上的时候,是否可以把闲置的校园给有需要的人用呢?在台湾的一些学校,很早就有了这样的实践,白天学校是师生上课的场所,晚上学校就变成了社区大学里成人们学习的场所。


(图片来源于网络)


Nova酒吧是系里提供的一个资源,与学校相反,酒吧晚上营业,白天是空置的。面对酒吧这个空间资源,我们MCS的一班同学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行动力,翻转酒吧的商业功能,变成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公共空间。比如,每个周六下午,酒吧是一个读书会小组的活动场地,而每个周日下午,酒吧成了各种主题分享会和讨论会的活动场地。


(MCS同学设计的活动海报)

3月19日,在Nova酒吧,我们举办了一场讨论会,讨论会的主题是“文化研究干什么”。有这场讨论会源于一次团队会议上,大家提起找工作的话题,发现学“文化研究”似乎很难找工作,同时,即使已经学了半年“文化研究”,也还是不知道“文化研究”是个什么专业。


(讨论会MCS同学们对“文化研究”的关键词)


在我们专业的官网上,有这么一句话“跳出框框,思索生活“。我当时申请的时候,就对这短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但也是直到学了之后,才慢慢地体会到什么叫做“跳出框框,思索生活”。“文化研究”不是一个就业技能培训的专业,它训练的是思维能力,是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日常生活的能力。比如,在我们上周《Farming & the Food Movemnt》的课上,一篇阅读材料提到了鹅肝这种食品,对于很多人来说,鹅肝是一种顶级美食,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则要从鹅肝的生产过程、消费主义社会、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农业发展历史等不同角度去看鹅肝。


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思维训练简直就是吃饱了没事干,徒增烦恼而已。我就不能只知道鹅肝是一种顶级美食,然后努力赚钱去品尝就可以了吗,为什么非得知道鹅肝是通过给鹅的食管里猛塞食物生产出来了,这不徒增了吃鹅肝的不适感吗!这种“不适感”在“文化研究”的课堂上经常发生,比如,我们知道在全球化的生产链条下,很多我们趋之若鹜的商品,如苹果手机、名牌牛仔裤等,是存在着对一线生产者的劳动剥削的,如果要支持这些被剥削者,最好去选择公平贸易的商品,但是对于一个穷学生,或收入不高的群体来说,公平贸易的商品又是非常昂贵的,无奈之下,还是只能去选择更为廉价的商品,自己也成为了助长剥削中的一环。


这种“不适感”常常带来痛苦,也是《Farming & the Food Movemnt》课上老师提到的一个点。仅仅从吃进嘴的食物这个点看,如果我们选择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这背后是我们自己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功课,我们需要了解土地和食物的关系,我们需要了解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历史,我们需要了解消费主义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饮食文化等等,除了功课之外,我们自己还需要身体力行,比如少点外卖多在家做饭,尝试在家里种植食物,多去逛本地的菜市场等等。相比一个只需赚钱然后到市场上有什么买什么有什么吃什么的消费者来说,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真的不算轻松,反而更麻烦,并且常常会因为少有人做,而陷入一种孤独的无力感中。


"无力感”也是3月19日的讨论会中,很多同学都表达出来的共同感受。自己也想要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可是就业市场就这么寒冷,为了生存,也不得不走上“考公”等“上岸”之路,在“确定的主流”和“不确定的可能性”中,选择“确定性的主流”,但又知道“确定的主流”中已经存在着各种问题,于是个人就在想要改变些什么和什么都改变不了的状态中不断拉扯。


既然这么痛苦和无力,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文化研究”呢?


讨论会中,有一个朋友对“无力感”的回应对我很有启发。他说: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改变不了,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改变过,你没有改变过,所以你不知道如何改变。这句话听起来可能会比较绕,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想那么多,先去做,去做了之后,改变就会发生,当你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到改变正在发生和改变是怎么发生的之后,你就会有去改变的信心和力量


讨论会上,同学们都提到,“文化研究”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批判的专业,时间久了,我们也会发现,我们好像在“思想“上成为了巨人,面对一件事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但是回到“行动”上,我们好像在“反思和批判”之外可以改变的事情很少,而且可能很长时间,都见不到什么大的成效。就像有同学提到,香港的最低工资时薪标准,花费多年时间争取,也仅仅只涨了几块钱。


“文化研究”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们有能力以不同的角度观看和思考“习以为常”和“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新的可能性,我想,正是因为窥见了“新的可能性”,以及对于这种“新的可能性”可能对我们现有生活带来的改变,才驱使我们那么渴望去改变,因为我们都渴望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我也理解了年初另一个课程老师说的,“文化研究”很难学,学习的过程也不会那么愉悦,有很多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但是学了之后,你会变得更加理解你自己,更加喜欢你自己,也会变得更加自由,而学习过程之中的痛苦和无力,就是获得自由的“代价”


回想起,刚计划要在Nova酒吧做公共空间的试验之前,一起参与的同学常常会陷入各种担忧之中,比如活动没有人来怎么办之类,面对这种担忧,我们当时安慰到,先别想那么多,先去做,做了之后,遇到新的问题,再想办法解决,在做的过程中,我们会找到答案。如今,小半年过去了,我想一起参与Nova酒吧的MCS同学们也必然有了自己的答案,而等我们毕业后,我相信下一届的MCS同学们也会通过参与Nova酒吧的试验,有自己的答案。“踏出框框,思索生活”仅仅只是开始,去做,然后耐心地交由时间,改变总会发生








 2023MCS专业推荐 



本轮申请截止时间:

2023年4月15日

https://www.ln.edu.hk/cultural/programmes/mcs/admission/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