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她聊歷史:一場糊里糊塗開始的戰爭

鱷魚把拔
·
·
IPFS
·
那是一場集體夢遊的戰爭!

教書多年,總會發現其實不是每段歷史都能那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講授到藝術、思想等等比較抽象的內容時,學生總是一副有氣無力的模樣。但如果是講授到英雄人物的事蹟,或是戰爭的精采片段時,總覺得學生們的眼睛會為之一亮。特別是戰爭,如果能佐以相關的電影片段,更能吸引學生的目光。

然而,近年來的新歷史課綱卻標榜「人民」為主,因此試著簡化古代政治的內容,並將歷史上的戰爭過程一一刪去。像是兩次世界大戰,已經不在探討戰爭的過程,僅討論戰爭前的背景,以及戰後影響。甚至將多點篇幅放在描述人民的移動,以及人民在各種統治者下所發展出來的文化特色等。

身為一個滿喜歡戰爭史的我來說,這樣的變更是相當無奈的。也因此,當我發覺仍使用舊課綱的高二即將講授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心中突然湧起了感傷的情緒。或許,這會是我最後一次在課堂上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了!更明確的說,這應該是按時代來介紹歷史的舊課綱的last dance。

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說來諷刺,這是因為歐洲列強在爭奪殖民地,發展帝國主義下的產物。在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相互較勁下,就像是把瓦斯桶紛紛打開的情況,只缺一把火就會引爆。因此,一次無法談攏的暗殺處理,最終讓大戰爆發。每每提到這兒,總會暗虧一下慈禧太后,畢竟能讓互相較勁的歐洲列強放下成見、攜手合作的,只有慈禧太后對各國的宣戰而已。或許,世界欠慈禧太后一座諾貝爾和平獎呢!當然,這只是個玩笑話,畢竟慈禧太后對各國宣戰時,三國協約並未確立。雖說是開玩笑,但每每都能透過這個笑話,讓上課的氣氛活絡一些。

但正當我感慨著一戰前的危險氣氛時,一旁翻著書的夢雪突然說起話來:

「錯得離譜!」

「哪裡錯了?」我思索著剛剛的內容,除了慈禧的部分真的是開玩笑之外,應該沒有錯誤才對。

「一戰才不是因為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對立才引爆的。一戰是因為三國同盟跟三國協約沒有發揮功效才爆發的。」夢雪邊說邊翻著白眼,似乎是在表示對我的說法的不認同。

「怎麼可能!?明明就是兩大陣營的對立,最終才導致一戰的爆發。妳怎麼會說是……。」

夢雪沒有等我抱怨完,便打斷我開始她的論述:

「首先,十九世紀有個很優良的傳統,那就是由奧國首相梅特涅所打造的『維也納體系』。在那個體系強調『均勢』的情況下,每每歐洲列強有任何風吹草動,他們就會回歸到談判桌上討論。像是1878年以及1884年的柏林會議,就是希望能讓爭端在談判桌上得到結論,而不是訴諸武力。

《孫子兵法》說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在說,解決紛爭的最好方法就是『伐謀』。其中,『謀』是指發起戰爭的理由。如果沒有了戰爭的理由,不就不用打仗了!?」

「我還是不太懂……。」趁著夢雪停頓一下的時候,我打算提出自己的困惑。不過,我才剛開口,又被夢雪打斷了。

「急什麼?等我講完你就知道了。」

被夢雪這麼一說,我也只好靜靜地繼續聽著她的講述。

「不過,這個處於『均勢』下的歐洲,在1871年普法戰爭後,呈現出一種微妙的平衡。因為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為了避免法國的報復,所以與義大利結盟。另外,德國又因為處理巴爾幹半島問題時,得罪了俄國的情況下,所以只好又跟奧匈帝國結盟。因此,三國同盟是一個以德國為中心,一切以德國利益為優先的『軍事同盟』。

然而,對義大利來說,如果要它為此跟俄國作戰,或是奧匈帝國要為此同盟跟法國作戰的話,奧國與義大利應該都很不願意吧!?畢竟,這跟他們一點利害關係都沒有。

另外,如果要德國在奧國跟義大利中間選一個更親密的盟友,德國一定會優先選擇奧匈帝國的。畢竟他們也都算是日耳曼民族。因此,義大利屢屢希望德國能支持他們去占領北非,但德國卻興趣缺缺,甚至幾度表明:如果你真的要跟法國搶北非,那就請你退出這個軍事同盟。

由此可見,這個由德、奧、義所組成的軍事同盟,其實也是各懷鬼胎。

至於『三國協約』,與軍事同盟的性質不同。這裡面只有法國與俄國的同盟屬於強制性的。

法國是為了對德國復仇,因此找到了因為日俄戰爭失敗,打算往歐洲發展的俄國。但俄國也不笨,它並不想介入這場跟自己毫無利益的鬥爭。因此俄國的目標是巴爾幹半島,法國為了復仇的情況下,只好支持俄國往巴爾幹半島發展。

至於英法與英俄之間,則屬於『協定』,為了某個利益而相互妥協。像是英國與法國在北非上的妥協、英國與俄國在亞洲地盤上的妥協。

可見,相較之下,三國協約並沒有三國同盟那麼大的強制力。因此如果你認為是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針鋒相對而導致一戰爆發,這是錯得很離譜的。」

夢雪的解釋讓我恍然大悟,難怪一戰剛開始,英國並沒有立即宣戰,因為三國協約並沒有強制要求盟友參戰。相反的,當奧匈帝國決定戰爭之時,德國就會無條件的支持,至於義大利,即使百般無奈,還是會選擇參與戰爭。

「就是因為英國沒有立即選擇參戰,才會導致德國認為這是場可以發動的戰爭,畢竟德、奧、義對上法、俄,三比二應該佔有優勢。再者,德國還可以拉攏鄂圖曼加入他們。」夢雪說著。

「這麼說的話,德國算是發起戰爭的國家囉!?」

「不,我不這麼認為。一戰應該算是一場糊里糊塗發起的戰爭,嚴格來說不能把責任歸給任何一個國家。」

「可是……。」我正想提出反駁時,夢雪又打斷我繼續說著:

「一戰爆發的原因很複雜,其中英國沒有立即宣戰,坐大了德國的戰爭欲望,算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當時通訊以及運輸設備的發達,是讓戰爭爆發的背景。

在以前,即使談判破裂,決議打仗之際,事情還是有可能再消息傳回國內的途中出現轉圜。即使國內知情,決議調兵開戰,還得考量到通知部隊聚集的時間。在那段等待兵力聚集的時間裡,也有可能出現不打仗的轉機。但這種因為設備不進步而得到緩衝時間的機會,在二十世紀卻消失了。因為,電報出現了,可以立即通知國內:談判破裂。更可以通知各地軍團:立刻到某地集合,準備出兵。再加上鐵路運輸的發達,讓運兵速度加快的情況下,原本還有機會透過談判來解決問題的,最終只能因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導致一戰莫名其妙地爆發。」

「可是,奧國王儲遇刺身亡,這麼嚴重的事情,難道不會引爆戰爭嗎?」我提出了我的困惑。

「沒必要吧!其實,斐迪南大公並不是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的兒子,而是他弟弟的小孩,因為他的兒子自殺身亡了。我想如果當初的皇太子魯道夫還在的話,或許一戰並不會爆發吧!其實,這位斐迪南大公並不得人心,在那個時常出現刺殺事件的時代裡,他被刺殺並沒有很特別。只可惜這個明明可以大事化小的事情,最後竟然演變成世界大戰,數千萬人跟著陪葬。」

距今百餘年的一次世界大戰,可說是當時歐洲政壇集體夢遊下的產物。如果,大夥可以更清醒一點,讓情勢變得更「勢均力敵」,或許反而不會走到戰爭這一步。如果,當時的科技再落後一點,讓軍隊集結的速度慢一點、消息傳送的慢一點,都有可能避免這場戰爭的爆發。

時過境遷,今日其實也一樣是詭譎多變的政局下,希望各國政要不要再夢遊一次,畢竟,這段和平是得來不易的。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