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沒有愛情或婚姻的人生?應該反問,為何它們要是你人生標配?

夢牛Dreamyak
·
·
IPFS
·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可能是從「你怎麼可能母胎單身到讓在?」那篇文認識我的,當時寫文章的我,真沒料到原來有不少人跟我一樣,都不是戀愛的狂熱份子,只是從小社會文化不停展演浪漫的愛情神話,人們也趨之若鶩投入其中不可自拔,使得我們總不禁懷疑自己是怎麼了?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可能是從「你怎麼可能母胎單身到讓在?」那篇文認識我的,當時寫文章的我,真沒料到原來有不少人跟我一樣,都不是戀愛的狂熱份子,只是從小社會文化不停展演浪漫的愛情神話,人們也趨之若鶩投入其中不可自拔,使得我們總不禁懷疑自己是怎麼了?

難道是我不懂得愛嗎?

難道是我太自我?太封閉?太挑惕嗎?

帶著這些內外聲音的質疑,我終於決定在30歲後談了一場初戀,從這場戀愛我更了解自己,且更清楚的知道,原來過往的自我懷疑都是虛妄的恐懼,是我們被社會文化灌輸了一種標準化的人生公式,愛情被包裝成幸福的終極模樣,被假定成普遍人應該追求、擁有的。

我很感謝初戀讓我體驗到愛情神話裡的浪漫快樂,卻也讓我看到這種關係與生活無法滿足我的心靈需求,這種「幸福」其實不是我真正幸福的終極模樣。更重要的,是我體認到:「愛」真的不只有愛情。

但當我們認同並努力追求愛情神話時,卻容易把「愛」活成愛情最大。

愛情及婚姻作為人生標配的意識形態

「你怎麼都不交男(女)朋友?怎麼還不結婚?」

「啊~你一定是眼光太高了」

「等你老了就會孤苦無依,找個伴還是比較好」

其他類似以上的話,我聽過太多次,不論男性還女性,年老還年輕都可能說出這些話語。

這些話背後的意識形態正告訴我們,單身並不是生存與生活的常態,也不該是你追求的方向,因為愛情是幸福人生的標準配備。媒體與文化也充斥著各種愛情童話,從迪士尼的愛情動畫跟珍奧斯汀的愛情文學,最終人們都要歸屬於愛情才算找到安身之處。

我們處在宣揚自由愛情的世代裡,說是自由,但社會卻沒有給你「全然」的自由去取捨,或選擇不同於主流價值的愛情(如同性戀)。

只是愛情作為人生標配的思想,還是牢牢種植在我們每個人的腦中,稱得上是人們偏愛的一種洗腦思想,因為這裡頭的確有很多刺激有趣的東西。

但意識形態令人反感的地方,就在它的武斷跟壓迫性,社會直接對我們宣揚某種絕對價值,要求我們採取,並設法阻擋個體藉由實際經驗,去發現、定義自己人生裡的各種價值。

於是,當我們還沒真正經驗到愛情的美好時,就已經可能出現「沒有戀愛過」或「如果找不到愛人」的不安與焦慮,而且僅是根基於我們潛意識裡,文化塑造出的愛情幻夢和贏家標配價值觀。


親密關係不只有愛情一種 

現在很多人因為疫情的衝擊,重新再思考「成功」對自己的意義為何,我覺得這時候也可以一起反思親密關係對於自己的意義。

愛情真的是一個人獲得「完整」的唯一路徑嗎?我要期待愛情帶來圓滿幸福的歸屬嗎?

我忘了是在哪裡聽某人說過一個真實事件,有兩個同性別的年老摯友登記結婚,因為病重的那位信任她的摯友,能替她處理好所有醫療決定與後事,而她的摯友也很願意支持這個選擇。

關於信任、承諾與愛,不是只有愛情裡才能找到,但愛情往往獨佔親密關係的位子,在決定人們應投入的心力跟資源上,具有更強的優勢地位。

但我卻覺得,多數人的友情相較於愛情,更接近所謂真誠美好的愛,不會有過多的幻想跟期待,也更能接納朋友的優缺點,並祝福對方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

我們從小也是先經驗友情,甚至友誼的時長還比愛情久很多,但很少人會跟我們說,要學會愛的能力,是可以由友情開始培育創造,能擁有良好深厚的友情,就已經是一種難得的親密關係。

現今已有不少研究幸福感的報告都指出,維持良好有品質的人際關係,是人們感到幸福的最關鍵因素,甚至影響了我們的健康與壽命,這些人際關係講的不只是愛情,也包括家庭、朋友、社群。

但除了愛情,媒體卻很少把其他人際關係刻畫成驚天地,泣鬼神,或是讓人極度感動並嚮往的親密關係,我們少了些友情神話、手足神話、社團神話等等的樣貌。

我在失戀後,也才意識到我原先因為沒談過戀愛,而懷疑自己是否不懂得愛這件事有多好笑,明明我在生活的其他層面,跟親人、朋友都有很穩固且良好的親密關係,我早就憑實力創造、實踐愛了,但卻因為愛情神話使我以為愛情可能是更超越的體驗。

愛情迷思的無形壓迫

當初我決定跟初戀交往,目的就是想體驗戀愛,婚姻並不在我的考量內,奇妙的是對方很快就提出結婚的意願,我除了驚嚇也思考過愛情究竟何去何從?

我發現社會普遍存在「愛情的終點是婚姻」的信念,結婚成為評斷一對情侶和戀愛是否「成功」結合的標準。

我們腦中夢幻的「親密關係」,不走友誼這種靠時間慢慢建立的自然模式,而想以旋風式的熱情呈現,人們會因強烈吸引力墜入情網,並靠互許終身的承諾綁定彼此。婚姻成了綁定的制度性工具,卻也被浪漫化成一種最好的「禮物」,因此被很多人視為親密關係的最終目標。

然而當人們潛意識裡將婚姻視為量尺跟目標時,同時也就陷入無法達標的焦慮之中,並將成果看得比經驗本身更重要,假如跟一個人分手或離婚,那就表示這段關係「失敗」了,自己還沒找到「對」的人,甚至認為所投入的時間跟資源都浪費掉了。

但我從戀愛前到分手後,都覺得這全是一場體驗,戀愛並不是我通往婚姻的節點,它更像是一種人生實驗,我在體驗跟一個人創造一種可能性,經驗本身就是我的目的,我從中體驗感受、學習屬於自己的理想狀態,不是依循體制或他人的框架,因此不論結婚與否、分手與否,沒有哪種選項比較優秀或完美,更無需用世俗標準來評定成敗。

但我也感知到,對很多人來說,戀愛過程只不過是通往一個「幸福終點」的手段,並且充滿著各種標準化、儀式化的樣版圖像(像是情人節的浪漫表現)。

這些樣版被人們吸收,投射到戀人身上,期待對方做出符合標準的行動,好「證明」彼此的關係是夠親密幸福、適合的,卻忽略了真實的一面,也就是兩個個體的親密程度,在於雙方以多少的真實性面對彼此,而不是要去扮演一個正確的形象角色,好被檢核過關,因為最終這種符合愛情標準化的展演都只是形式上的裝扮,雙方並不是真誠的互相認識與了解,也放棄創造屬於兩人關係的獨特樣貌。


自由探索創造自己獨有的愛

當我們還抱著愛情的幻夢迷思,就會莫名感受到各種焦慮,沒戀愛的焦慮、戀愛中期待開花結果的焦慮、想要符合理想愛情角色的焦慮、時間心力浪費在錯誤對象的焦慮、錯過理想對象的焦慮等等。

戀愛跟婚姻都不是必需品,也不是每個人幸福的終極目標。如果你現階段不想戀愛,表示你不需要,不須理會社會文化強銷式的愛情迷思。我們都可以跟隨自己對人際關係、生活模式的渴求,選擇建立非樣版式的人生,即便這些故事很少見於主流媒體,但我們仍可以聽從自己的心聲去創造,而不是一直被恐懼迷惑而掙扎著行動,最後又感到自困牢籠,甚至恥於離開符合框架但實質無法有共鳴的關係之中。

人生裡除了愛情,還有許多關係也是重要的連結,除了戀人外,還有太多其他的生命,也可以與我們的靈魂相契合。別再擔心自己不是別人的標配,展現真實的自己,創造各種真實的愛,使自己的所處的親密關係,都能彼此有真實的了解及真誠的互愛。

生命值得我們去愛,去勇敢地愛我們所愛,勇敢地破除形式束縛之愛。

我們的本質、性格與理想的生活模式究竟適合什麼型態的親密關係,是需要探索的,真愛與幸福的確是我們的終極渴求,但愛情絕不是我們唯一的選項。

謝謝大家閱讀到這邊,這篇文算是母胎單身文的後續,那篇文刊登至今,我都有收到一些回饋,不外乎是跟我分享類似的不安跟徬徨,讓我覺得這世界真的很需要一些少數的聲音,才能使我們的文化變得更包容和多元。

希望這篇文也可以給曾自我懷疑的同伴帶來一點支持。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點擊下方拍手或留言:)

IG:@dreamyaks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夢牛Dreamyak從小喜歡靈性相關,書寫自我探索與療癒,剛好是個INFJ,曾為律師法務,現正開糧倉休息重整中~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dreamyak 傳送門:https://linktr.ee/dreamyak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釋放被出軌的傷—實作方法統整(下)

釋放被出軌的傷—實作方法統整(上)

釋放被出軌的傷—實作方法統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