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70《史記》卷四十〈楚世家〉21:軟禁我爸爸,沒關係,我們還是朋友!?

鱷魚把拔
·
·
IPFS
·
軟禁我爸爸,沒關係,我們還是朋友!?

──────────原文──────────

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爲質於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乃欲立懷王子在國者。昭雎曰:「王與太子倶困於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於齊,齊湣王謂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爲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東國必可得矣。」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太子橫至,立爲王,是爲頃襄王。乃告于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

頃襄王橫元年,秦要懷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應秦,秦昭王怒,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而去。二年,楚懷王亡逃歸,秦覺之,遮楚道,懷王恐,乃從閒道走趙以求歸。趙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與秦使復之秦。懷王遂發病。頃襄王三年,懷王卒于秦,秦歸其喪于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絶。

六年,秦使白起伐韓於伊闕,大勝,斬首二十四萬。秦乃遺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旦之命。願王之飭士卒,得一樂戰。」楚頃襄王患之,乃謀復與秦平。七年,楚迎婦於秦,秦楚復平。

十一年,齊秦各自稱爲帝;月餘,復歸帝爲王。

十四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好會于宛,結和親。十五年,楚王與秦、三晉、燕共伐齊,取淮北。十六年,與秦昭王好會於鄢。其秋,復與秦王會穰。

──────────翻譯──────────

楚國大臣憂慮這件事,就互相商議說:

「我們的大王在秦國不能回來,秦王強迫要挾他割讓土地,而太子又在齊國做人質,如果齊國、秦國聯合謀劃,那麼楚國就要亡國了。」於是想擁立楚懷王在國內的兒子為國君。

大臣「昭雎」說:「君王與太子都被困在諸侯中,現在又違背君王的命令而擁立他的庶子,不合適。」於是派人假裝去齊國報喪,「齊湣王」對他的國相說:「不如扣留太子來索取楚國的淮北土地。」

國相說:「不可以,如果『郢中【指楚國首都】』擁立新王,這樣我們是空留人質,而且在天下人面前做出不義的事。」

有人說:「不是這樣。『郢中』擁立君王,我們就藉機和那個新王做交易說:

『給我們下東國,我們為您殺死太子,否則,將和秦、韓、魏三國共同擁立太子。』

如此一來,東國一定可以到手。」

齊王最終採用國相的計策,送楚國太子回國。太子「橫」回到楚國後,被擁立為君王,這就是「楚頃襄王」。於是向秦國報告說:「依賴社稷的神靈,我國有君王了。」

楚頃襄王「橫」在位第一年,秦國要挾楚懷王,但沒有得到土地,楚國擁立新的君王來應付秦國,秦昭王發怒,便派軍出「武關」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斬首楚國五萬人,奪取「析邑」等十五座城後離去。

楚頃襄王在位第二年,楚懷王逃亡打算回歸楚國,秦國察覺後,便封鎖了通往楚國的道路,楚懷王恐懼,就從小路跑到趙國,請求借路回到楚國。這時,「趙主父」在「代邑」,他的兒子「趙惠王」剛即位,履行國王的職務,害怕,不敢收容楚王。楚王想跑到魏國,秦兵追上了他,楚王只好和秦國使者又回到秦國。這時,懷王得了重病。

楚頃襄王在位第三年,楚懷王死在秦國。秦國把他的靈柩送回楚國安葬。楚國人都憐憫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樣。諸侯們由此認定秦國不義。秦國、楚國從此斷交。

楚頃襄王在位第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韓國二十四萬人。秦王於是送給楚王一封書信說:

「楚國背叛了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您重整軍隊,以便痛快地打一場。」

楚頃襄王很憂慮,便謀劃再跟秦國講和。

楚頃襄王在位第七年,楚國到秦國迎接新婦,秦、楚兩國再度講和。

楚頃襄王在位第十一年,齊王、秦王各自稱帝;一個多月後,又取消帝號改回稱王。

楚頃襄王在位第十四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在「宛邑」這個地方友好相會,議和結親。

楚頃襄王在位第十五年,楚國和秦國、韓、趙、魏三國,以及燕國共同討伐齊國,奪取淮北地區。

楚頃襄王在位第十六年,楚王與秦昭王在「鄢邑」友好相會。這年秋天,又和秦王在「穰邑」相會。

─────────解說與心得─────────

在上一篇的最後,楚莊王前去跟秦昭王會盟時,竟然直接被俘虜,還被迫像個臣子一樣地去朝見秦王。接著,秦國便一再要脅楚懷王答應割地,否則就不放他回國。對此,楚懷王終於不再相信秦昭王的任何說詞,堅持一定得簽約才肯割地。換句話說,面對狡詐的秦國,一定得留下白紙黑字的證據,才會把土地交給秦國,以免割了地依舊無法回國。

由於秦國堅持先拿到土地再說,始終不答應先簽約,所以楚懷王選擇寧願不回國,也不再答應任何割地的請求。因此,堂堂楚國國君就這樣被軟禁在秦國。

此時,楚國大臣們的內心是相當焦慮的,國君被軟禁在秦國、接班的太子還在齊國當人質,當務之急就是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那麼,是該救回國君?還是召回太子?抑或是直接另選他人呢?

從上一篇裡楚王的兒子勸懷王別辜負秦國好意,希望父王能前往秦國,到此時有官員支持擁立國內的庶子即位,感覺這似乎是個楚王庶子想奪權的陰謀一樣!?所幸,最終在穩重的大臣「昭雎」的堅持下,還是選擇迎回太子即位,一來可以解決目前楚國無國君的危機,二來還可以破解秦國的威脅。

另一方面,本想趁火打劫的齊王,最終還是很清醒地選擇放回楚國太子,至少面對秦國的崛起,齊、楚兩國還是當盟友比較合適。

最終,無法威脅楚國的秦國,還是選擇最有效率的方式對抗楚國,也就是出兵痛擊楚國下,得到了大量土地。看來此時各國已經無法跟秦國抗衡了。但這也就表示「楚懷王」已經一點價值也沒有,既不能威脅楚國割讓土地,留在秦國也只是消耗人力去軟禁他而已。然而,話雖如此,當楚懷王打算逃離秦國時,秦國還是想盡一切辦法追捕他,最終還是將楚懷王逮捕回國。

令人不禁想起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倘若秦國主動送回楚懷王,是否也會造成楚懷王與新上任的楚王紛爭呢?!歷史無法假設,因此就此打住。可憐的楚懷王也因為逃亡失敗,最終死在秦國。

綜觀楚懷王的一生,如果根據司馬遷的紀錄來看,又是被張儀欺騙,還被秦國軟禁,還真是令人不勝唏噓呢!如果以今日學者的考證來看,楚懷王其實曾有很好的機會可以打敗秦國的,但始終猶豫不決的他,最終錯失良機。另外,始終搖擺不定的楚懷王,最終慘遭秦國脅持,倘若他能堅持親近齊國或是秦國,而不是「朝秦暮齊」、三心二意的話,或許歷史真會改寫呢!?

至於楚國百姓為何懷念這位三心二意的楚王呢?我想或許是因為覺得惋惜的緣故吧!?畢竟,楚懷王的時代國力並不差,但懷王的搖擺不定,把一手好牌打成這樣,應該才是百姓感到難過的地方吧!?如果楚懷王可以好好利用此時的國力,而不是游移在秦國或齊國之間,或許後續發展會不一樣吧!?換言之,我不認為楚人懷念楚王的個人特質,而是當時所擁有的國力吧!?

最後,令人最納悶的是,楚懷王死在秦國後,新上任的楚頃襄王並沒有因此跟秦國不共戴天,而是因為屢屢被秦國打敗,加上各國也擋不住秦國戰將「白起」的崛起下,最終選擇跟秦國繼續結為婚姻之盟。看來,害父之仇,也只能期待後人實現了!?然而,楚國是否還有任何機會對抗秦國?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