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乙
小乙

野生作者,普通编辑。

人间食粮|14岁懂社会了吗

我很讨厌那些以成人之姿训斥小孩的人,“我活的比你久”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不过也许他们只是记性不够好,忘记了自己当小孩时的心情。如果他们把自己的心往里缩,缩到还是很小很小的一颗时,他们的心上一定会涌起来到世界的头十年才有的喜悦、紧张、尴尬、嫉妒、难过交织着的阵阵波涛,如果他们再把这颗小小的心脏投入每天被碾过的成年人的生活,他们便不会轻易说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这样的话。

我打开了14岁的日记。

2005年1月,期末考试结束的回家路上下起了雪。3月,妈妈40岁生日快乐。4月,在愚人节收到情书。5月,去爬山结果晒到脸脱皮。9月,好朋友在运动会得了800米跑第一名。10月,《哈利·波特》小说第六部全国统一发行。11月,在博客上发布“初三了我要暂停更新”。

我很讨厌那些以成人之姿训斥小孩的人,“我活的比你久”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不过也许他们只是记性不够好,忘记了自己当小孩时的心情。如果他们把自己的心往里缩,缩到还是很小很小的一颗时,他们的心上一定会涌起来到世界的头十年才有的喜悦、紧张、尴尬、嫉妒、难过交织着的阵阵波涛,如果他们再把这颗小小的心脏投入每天被碾过的成年人的生活,他们便不会轻易说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这样的话。

小孩子当然懂。还好,我的记性不错。我记得14岁时每天要上两节语文两节数学两节英语两节物理一节政治,从来不是轻松的校园生活。我记得班主任总是用最粗暴的方式处理学生间的情感与矛盾——这让我愤恨。我记得班级里和网络上的好朋友们,我们写短的纸条或是长长的信聊生活和书影音,和20年后没什么不同。我当然也记得青春期懵懂情感的烦恼,每一次都是敏锐觉察,笨拙处理。我甚至还记得某天中午沿着河走在上学路上,忽然意识到你我之上还有更高的造物主,更高的造物主之上还有无形的手,面对着层叠的世界与孤立的个体那份突如其来的冲击。

神经的细枝条释放出往日的讯息,日记给了我佐证:你看,14岁的那个我已经有了一颗内核,和世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联系。十多年过去了,我似乎一直走在这条自我的道路上,不断确认着那颗曾经的小小心脏意识到的世界。

为什么要提14岁,因为想聊聊读小库的“14岁懂社会”系列。第一次读到它是在北京的参差书店(很遗憾它已经不在了),通往11楼的电梯里贴着“请给孩子在雄安新区留套房”的小广告。八月在书店角落安安静静,陈列架之间贴着手抄诗。我被一套可爱的文库本图书吸引,最终因为封面的长颈鹿而拿走了其中那本《动物园的生死告白》。

“14岁懂社会”系列由河出书房新社出版,原系列名“14歳の世渡り術”,目前日本已出版九十多本(还在出新品中)。官网上还专门开设了专栏,由编辑部的8名成员轮流以“14岁孩子的处事方式”为主题写日志,读起来非常有趣。有人聊到最近喜爱的喜剧演员,发出“多希望平静生活”的感慨。有人回想起自己的14岁,为了维护和周围朋友的关系,假装喜欢一些名人和流行歌曲。还有人很严肃地谈论最近14岁孩子们中严重的“欺凌性自杀”问题。担当4月写作的编辑提醒大家“新学期开始了”。8月份有位编辑放了许多去上野动物园拍到的熊猫照片。

去年我买了这套书的第一辑,也就是从2016年至2019年间国内引进的14本。为这套小书写作的大人们有动物园饲养员、昆虫摄影师、迪士尼保洁员、搞笑艺人,也有医生、律师、教授与专业作家。每个人都面对着想象中的14岁读者,谈论着自己擅长的话题:可能是骄傲地介绍某一种职业,或者是叮嘱“不要忽视你的心理世界”,也有人只是分享“以书为友”的乐趣。这些联结在一起,成为丰富多彩的人生议题,馈赠给了藏在小小心脏里的14岁的我。

我非常喜欢文案里的一段话:“14岁,是青春期的高潮,是了解万物的新起点,是对世间似懂非懂、游移不定,却又无比关键的人生时刻。懵懂地处在‘中二病’的风口浪尖,不是想拯救世界就是想毁灭世界,但就是这样一个节点,奠定了日后成长的轨迹。”与之类似的,埃里克森曾经提出青春期儿童人格发展面对的“自我同一性”问题,也就是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感觉。我想,如果14岁读到的书能够帮助解答这些问题就太好了。据说,同一性危机会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反复出现,也许这就是30岁的我依旧读得津津有味的原因——只要还在琢磨与求索。

陆陆续续读完这套书,我认为其中有不少值得推荐,当然也有一些不必花时间去看。所以姑且把它们分出优、中、差作为小结,当然这是很主观地划分,也有和整体评分不一致的地方。此外还有一点,这套书由丁丁虫、烨伊等老师翻译,很是加分。

在写这篇文章并重新翻阅这个系列时,我发现了夹在《动物园的生死告白》里的参差书店小票,上面打印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我想,这套书的意义也在于此。

-优-

《动物园的生死告白》

这个系列里最喜欢的一本,还送给朋友一本。温柔冷静地谈论着动物与死亡,不禁联想起去红山动物园看到听到的种种。作者现在不再担任饲养员,而专注于绘本创作,这本书里也有不少他的有意思的画。

《以书为友》

从为什么读书到书店选书,到书的结构拆解,到读书方法介绍,最后还提醒书不是世界的全部。太贴心了。有条理地娓娓道来,是给少年们的好书。成年人看也没问题,拆书部分介绍的都是编辑专业知识呢!

《虽然人人都说暴力不好》

看书名与封面以为是讲校园暴力的,没想到前三章从暴力行为延伸到杀人与道德律,后面则主要讲更抽象的“暴力机器”——国家及法律(契约)。有着成年人阅读时也要认真思考的深度,有点像那套《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名副其实的“14岁懂社会”。

《给想成为医生的你》

外科医生工作手记。作者认为要把孩子带到一线去参观,向他们展示一门工作是多么“帅气”,是激发孩子兴趣甚至树立志向的关键。换个角度,这本书就是作者将一线工作带到小读者中的好作品,也是我觉得适合向14岁小读者展示的丰富多样且活生生的世界。书中最喜欢作者对想象力的强调:在做手术前尽力想象全过程可以增加信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想象可以提升工作。由医生说出“想象很重要”这样的话让人觉得很感动。

《关于“工作的幸福”这件事儿》

作者辞去高薪,5次向在建的日本迪士尼投简历,终于入职并从保洁工作做起,做到管理和教育人员,最后离职自己做迪士尼文化宣讲。这种精神在今天996高压躺平的时代难免不太合时宜,会受到嘲讽,但作者由心而生的热情与执着还是非常动人。可以大胆地给华特·迪士尼写信,可以在园内到处自荐,就算没进入迪士尼前在房产公司过渡,也在岗位上出谋划策全力以赴,这种人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太差吧。当然给当下少年们最重要的启示还是,发现所爱。又,书中专门划线的句子有点鸡汤了,直接看作者的经历更有意思。

《被你嫌弃的昆虫们》

小小昆虫科普书,分类清晰,讲得也很有趣味,作者是昆虫摄影师,照片再多一点就好了。最后一章写蟑螂还有图,感觉有很多人看到这里会丢掉……【我,皱眉ing

《不要忽视你的心理世界》

两位作者(精神科医生&博士)对精神类疾病的普及性介绍,包括阿斯伯格、社恐、摄食障碍、解离、ptsd、抑郁症等,对于现在的青少年应该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我14岁看过这本书,就会知道后来的感觉叫作解离……

-中-

《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

躺平宣言,反成功学但又自带点鸡汤味,语言略感性。前半段比后半段写得好,开头比较了少年的“人生烦恼”(道)和大人的“生活烦恼”(术),很有意思。但感觉这本书更适合被毒打过的、自己思考过的成年人,阅读时定会连连点头说没错。而给14岁的少年看,鼓动性略强,也缺少更加严谨的逻辑。

《你没那么笨》

“你没那么笨”这个主题本身很适合孩子,没那么喜欢也许是因为我现在对这种目标明确的“说教”感到些许怀疑。虽然是科普作家写给孩子的作品,但给我留下了“上电视做节目的日本专家”的奇怪印象。不过我也相信会有小读者受到这本书的激励。

《来说说媒体的谎言》

基于个人经验发表的主观论断较多,虽然指出了互联网的弊端、媒体的矛盾,但作者身为自由摄影师,轻率地吐槽其他媒介,也让人不太舒服——可能还是源于我不喜欢成年人不假思索地列出一二三点“告诫”。这本整体来说会给青少年一点独立的启示和鼓励。

《不要成为无聊的大人》

能感受到作者写得兴致勃勃,但还是略散了点。第一章提出的“想象练习法”很合主题,后面更多的讲了些个人工作上的认识和思考,有些偏题。

-差-

《你为什么没朋友》

一开始写得挺好,朋友难得,不必勉强与渴求,能够轻松相处地就是朋友。到了后面…建议改名为“遭遇校园暴力怎么自保”,一直在宣扬如何融入群体,还有当跟班的好处,永远做大雄这种话。观点太日本化了,表述太车轱辘了。14岁的少年啊,珍爱生命远离团体。

《歧视也没什么错》

作者身为残疾人有着独特的人生经验,这个书名更多的是想说“不要无意义的怜悯”“残疾人自身不要自怨自艾”等。然而作者一直掺杂在自己成为搞笑艺人的经历上,用笔随意,噱头太多,最后表达出来的也让人怀疑。

《女生的世界总是硝烟弥漫》

虽然反映了一点点抱团现象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但整体对读者尤其是14岁的读者有害无益。仿佛是登在三流青春杂志的边角的东西。

-END-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xU77ssi4RKUDYHtc1p6T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