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findout
tofindout

A dissertating me

學術與「大外宣」

我是絕不適合做學術編輯的。

剛看到之前審過的一篇論文在我們這個領域最受認可的期刊出版了,心裡其實是有點失望的。那是一篇關於中國的研究,在我們細分領域的英文期刊中,少有人關於中國的文章。雖然在數位審稿人的建議下,文章質量有所改善,但是從我當時審稿的稿件質量來看,作者實在不懂這方面的研究,只是勝在處於中國的體制之內,有內部人脈提供數據,然後找了點理論來分析。

但是看看點擊量這麼高,是同時期發表文章的近十倍,又不得不佩服編輯的眼光(——在我心中其實是妥協,與學術質量的妥協)。畢竟一篇文章的引用量和閱讀量,與文章的創新一樣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話。

當然,這個點擊量高也和open access有關。一般情況下,最新的學術論文,讀者都要付費閱讀,當然這通常是他們所在的大學掏的錢;而open access就相當於作者把這錢給提前付了(通常是使用某個項目的經費),讀者則可以免費直接點擊閱讀。三四千dollars的open access,絕大多數歐美高校中的學者是給不起或者不捨得給的,而很多中國高校的學者則說給就給,這種資助背後其實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邏輯。儘管這種邏輯在嚴格的同行評議制度下有所掣肘,但是多少這種故事也是正在學術界的隱藏「大外宣」。更何況,不少學術期刊和專著的出版並沒有嚴格遵守同行評議,這導致學術出版行業充斥著不同程度的「大外宣」。這也給很多中國高校的教授一種錯覺,認為自己一下就與學術最前沿接軌了。

或者是我太了解中國的博士培養水平;或者是我將學術看得太高;又或者是advisor 一路以來對我們要求太嚴格⋯⋯明年應該就要畢業了,真的不要太離地才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