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水貓

@sodacat

Day7_圓環

童年的建成圓環是美食聚集的地方,後來失火兩次,政府花兩億改建成很醜的玻璃屋。據說原本是要設計成博物館,但後來卻決定做美食街。玻璃屋很熱,空間很小,生意完全做不起來,每次經過改建後的圓環,都有童年回憶被摧毀的感覺。後來玻璃屋也被拆除,變成公園,原本被覆蓋的消防池,也重見天日。

Day6_重返大稻埕

小學搬離大稻埕,四十多歲再搬回,相隔好多年。附近環境改變很多,老家已拆除,改建大樓;附近也增加許多高樓;圓環變成噴泉;寧夏夜市仍在且依舊熱鬧;市立圖書館建成分館仍在且還是要爬樓梯;曾經讀過的小學,日治時期留下的木造教室已拆除改建。搬回大稻埕後,變得更愛走路,用雙腳丈量環境。

Day5_搬家

小學時,爸媽和阿公阿嬤發生爭執,倉促從圓環搬到石牌。還沒搬家前,聽姊姊說,那是一個很安靜、很安靜,像鄉下一樣的地方,要搭公車才能抵達。剛搬家時,沒有太多東西,連幫忙搬家的工人,都很訝異:你們只有這麼少的東西要搬嗎?新客廳空蕩蕩的,放一台電視、一張折疊桌,東西很少,卻很開心。

Day4_歌的記憶切片

還沒上學時,媽媽教我唱《棒棒糖》:「棒棒糖 糖棒棒 吃完了棒棒糖 剩下棒棒 拿起了棒棒 到花園裡種下 撒三把糖 長出了棒棒樹 結滿了棒棒糖。」我住在城市裡,沒有可種樹的花園,但總會幻想遇見那棵結滿棒棒糖的樹。唸幼稚園時,老師教我唱《十大建設》,完整的歌詞已經記不齊全,印象中有:…

Day3_台語與我的童年

我是到長大以後,才開始有意識地學習「台語」的。小時候主要使用的語言是「國語」(華語),雖然阿公、阿媽主要說台語,有時混雜日語;但父母認為:不太會說台語,也沒什麼不好,甚至「較袂佇學校綴袂著群」(比較不會在學校跟不上群體)。在他們讀書的年代,說「台語」是會被學校老師「掛狗牌」處罰的。

Day2_鑰匙

最能想起家的物件,是「鑰匙」。每一把鑰匙,都對應著一扇門,即使走出家門,只要帶著鑰匙,總覺得將來還能打開家門。

Day1_家在大稻埕

我的家鄉在台北的老市區,舊名大稻埕的地方,日治時期是許多本島人居住,商業發達、人文薈萃的地方;也是人們會辦演講會、演新劇、出版報刊,和日本警察鬥智,爭取自治的地方。但小時候並不知道,長大後才從書本中得知,大人們並不喜歡談論歷史。兒時認知的家鄉,是個美食環繞的地方:圓環夜市、寧夏夜…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