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報告
大慧報告

佛法分享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淺說20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淺說20

經文: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此為觀世音菩薩化導修十二因緣的有學位聖者,示現緣覺身相,為其說法,令得證悟解脫。

獨覺是出生於沒有佛的時代,依宿世的福德善根,今生得以證悟,緣覺則是處於有佛出現於世,稟承著佛陀的教誨,修學十二因緣法,覺悟無生之理,而證得緣覺果位。

十二因緣,是導致眾生種種苦惱與生死流轉的十二種條件,略說如下:

1.無明 是眾生迷於生死的根本,也就是過去世無始以來的煩惱。

2.行 即造作、行為之意。由於過去世的無明煩惱,引發身口意造作善惡行業。

3.識 由於過去世善惡業的力量,驅使投入母胎的那一念,亦即是現世受胎的業識。

4.名色 名是指心,色為形體,亦即是五蘊的異名。受胎之後,除了有心識之外,手腳等身體各部位,尚未完全發育,五蘊功能並不完整,故稱之為名色。

5.六入 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已經成形,即各種感官與思惟功能。六根接收外界的訊息,傳達給心,如同六個入口,故名六入。

6.觸 胎兒出生之後,六根接觸六境,根、境、識結合,僅有單純的認知作用,此時尚未有苦樂的想法,是為觸。

7.受 即領受之意。也就是能領受識別外境,而產生苦樂的感受。

8.愛 即貪愛、染著的意思。對於苦樂的感受,而有貪憎,貪著樂境,厭憎苦境,於是欣樂厭苦,求樂避苦。愛、憎是一體兩面,如增支部經典說:「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猶如手心手背,貪愛愈是強烈,若得不到想要的,其反作用力愈強,因此憎恨有可能更加深重。

9.取 即執著之意。貪欲愈加熾盛,便轉為執著不捨,於是向外追求五塵境,執取想要的各種人事物,引發身口意的活動,造成未來的煩惱痛苦。

10.有 即存在之意,與「業」的意義是一樣的。由於愛取(貪愛與執取)諸境之故,造作了種種善惡業因,於是便引生來世的苦樂果報,受生於三有之中。

11.生 由於此生的善惡業,未來世將受生於六道之中。

12.老死 未來世出生之後,隨著時間的流逝,生命必定是逐漸衰老,以至於身壞命終,故名為老死。

十二因緣說明了眾生生死流轉的過程,有三世兩重因果:

過去世二因 無明、行。

現在世五果 識、名色、六入、觸、受。

現在世三因 愛、取、有。

未來世二果 生、老死。

過去的煩惱(無明、行)為因,受現在的果(識、名色、六入、觸、受),這是過去現在的一重因果。現在的煩惱(愛取)與現在的業(有)為因,感得未來的果(生、老死),這是現在未來的一重因果。此即為三世兩重因果。

十二因緣可分為二門:流轉門與還滅門。

眾生順著十二因緣,而有生死流轉,從一念「無明」開始,便造作「行」為,由此業「識」投入母胎,逐漸形成身心的「名色」,與感官認識的「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再與外境接「觸」,產生了種種苦樂感「受」,對於快樂與痛苦,不斷的貪「愛」與排斥,由於愛染的緣故,更生起執「取」諸境,那麼便造作種種的業「有」,形成來世的「生」、「老死」。

這即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就是順著這樣的因緣,一個接一個,而生死流轉。

現在的惑(愛、取)業(有),是現在的果(識乃至受)所產生,同理可證,過去的惑(無明)與業行,亦是由過去的苦果所產生。而現在的苦果(識乃至受),會衍生現在的業(有),由此可知,未來的苦果(生、老死),必然會衍生未來的業。

再往前追溯,過去的煩惱,必定是從更過去的苦果而來的,再往後推斷,未來的苦果,會不斷的衍生更未來的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眾生便是在這樣無始無終的生死輪迴之中,無有盡期,苦不堪言。

以上即為流轉門。

緣覺不隨順之,所以逆觀十二因緣,一則厭離生死,一則了知世間無常,沒有實我的本體,所以反過來觀照,為什麼會有「老死」呢?這是由於有「生」。為什麼會有生呢?是由於造作善惡,而「有」業果。業有從何而來呢?是由於執「取」的緣故。而取是由於貪「愛」所生,愛從苦樂感「受」而來,有接觸便有感受,所以受從接「觸」而生。能接觸外境的是眼、耳、鼻、舌、身、意,所以觸的源頭是「六入」。六入是從「名色」而來,名色如同芽根,六入為莖葉,有芽根才能生長莖葉。名色則起因於業「識」,此一念業識是從造作之「行」而來,那麼行是怎麼來的呢?便是生死的根本-「無明」。

《大莊嚴論經》卷1云:「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集聚滅。」佛陀告訴我們只要除滅了最根本的源頭,也就是無明煩惱,那麼一切就不會再生起,其他所有的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便都滅除,不會再有憂悲苦惱等,更不會有六道輪迴之苦了!這就是還滅門之理。

「斷十二緣」,緣覺便是以此順逆觀察十二因緣,即流轉門與還滅門,以此斷除十二因緣的相續。

「緣斷勝性」,要能斷除十二因緣的根本無明,便需要有勝性,亦即是無生的理性,也就是殊勝微妙能覺照的智慧,由於超越世間法,能破除根本無明,故名為勝。

「勝妙現圓」,了悟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緣起性空,既然是緣生緣滅,倚賴因緣者,也就沒有自性,不能成為主宰,無法支配,這種勝妙的智慧現前,即將圓滿,卻尚未圓滿之際,就差臨門一腳。

「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這時候觀世音菩薩,便示現緣覺的身相,在這個有學位聖人面前,為他說緣生無自性的道理,成就無生的智慧,使其迅速成就緣覺的果位。

《法華經‧普門品》則說:「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辟支佛即是獨覺、緣覺,〈普門品〉合為一類,本章則分為兩種,應其根機,現獨覺或緣覺,而為說法。

〈普門品〉沒有特別指定是為修學辟支佛之法者,才示現辟支佛身,而是只要眾生的根機,適合以辟支佛身相來說法的話,觀世音菩薩便化為辟支佛說法度化,這便包含了六道眾生,乃至於聲聞、緣覺等。觀世音菩薩隨眾生機,現相應身,說相應法,是為普門。


(未完待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