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謙
子謙

管理與藝術的底蘊,科技與傳統工藝的融合,分享人生的經驗、職場上的歷練,藝術上的體驗,讓彼此互相學習與成長。

藝術欣賞|古代書信風雅之美

你有多久沒有提起筆,將你的情感化為文字,走筆在書信上,寄給那一位你想要傳遞的對象呢?又有多久,沒有收到親朋好友捎來的書信?在造紙術發明前後,書信的載體有何不同?又有何代名詞與優雅的稱號?

從古至今,能打動人心的還是語言文字。信是用來讀的,更是用來看的。

現代的我們,動動手指,轉瞬間,便把一段文字傳送至對方眼前,不需要等待,但只有冷冰冰固定的字型,少了手寫的溫度與意趣。而古人,殷殷期盼的書信,可是經年累月等待之後才看的到。

  • 唐 杜牧《旅宿》:「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千古以來,文化傳承,又有多少風花雪月、七情六慾乃至於生活中的大小事,都是透過書信來傳遞;但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古人是利用甚麼載體,來傳遞訊息與情感呢?造紙術發明之後,得以更簡便的把文字記載下來,流傳至今,我們也才有如此多的史料一窺古人的生活與思想。

而我們現在對於「書信」早已成為習慣用語,指往來通問的信件。其實「書與信」是有區別的喔!

✅何謂書信?

在古代,「書、信」二詞有別,「書」指函札,就是信件;「信」指使人,就是送信的使者。換句話說,現代所說的書信,古時稱為「書」,如司馬遷《報任安》、王安石《答司馬諫議》等。

而現代漢語中,「書」仍保留了「書信」的意思。例如「情書」「家書」等。若以價值而言,現在的書信哪抵得上古時的家書呢!

  • 唐 杜甫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書信是應用文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因爲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現在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體已經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們很少提筆在紙上寫信了。

若往前追溯,在唐宋明清乃至民國的文人圈子裡,人們用到書信,常常稱之爲「尺牘」,現代文人也用「尺牘」表示書信,但甚麼是「尺牘」呢?

✅何謂尺牘?

「尺牘」,原義是指造紙術發明之前,用來寫字的木片(木簡),因其縱長在一尺左右故稱「尺牘」。

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當時木簡有薄、厚 兩種。薄的稱作「牒」也稱「札」;厚的稱作「牘」。

✅古代信件的代稱

在古代,發明造紙術前、後,古人寫信所使用的載體有所不同。因此,信件的代稱,就會因應不同的載體而有所不同。一般稱為「」,還有「」、「」、「」、 「」、 「」、「」、「」、「」等。

「簡」是竹片。

簡與「柬」通用。是書信、名片、帖子之類的通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古代在造紙術發明之前,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這種竹片稱為「簡」。古人拿竹子當紙往上面寫字,稱之為「竹簡」。用於寫信的稱為「書簡」,指信件。

在書寫之前,要挑選青竹筒在微火上烤炙使之脫水,就是把竹筒的水份蒸發出來。經烤灼,竹筒表皮滲出水滴,猶如人體「出汗」。經烘乾的竹簡易於書寫,且不易為蟲蛀。故稱經烘烤處理過的竹簡為「汗青」,引申為書冊、史籍。

宋 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裡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句中的汗青即為竹簡。

雲夢睡虎地秦簡 https://read01.com/ePDGj22.html#.YjBEvXpBxPY
「箋」是小竹片。

指狹條形小竹片。亦指供題詩作畫用的精美小竹片。一般信紙也稱為「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也指寫信或題詞用的紙,如「便箋」「信箋」等;以及貼在線裝書的書衣左邊偏上的一張長方形的紙質或絹、絲質的小條,用以題寫書名的,名為「書箋」。(延伸閱讀:藝術欣賞|古籍之美~線裝書(古線裝))

  • 宋 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 唐 李商隱《送崔珏往西川》 :「浣花紙桃花色,好好題詞詠玉鉤。」


「牘」是木板。

古代沒有發明紙之前,人們用削好的薄而長的木片書寫,稱為「牘」。古代詔書律令串好的牘,書寫寬不得超過三尺,書信寬不得超過一尺,長為一尺。所以用牘做的書信又稱為「尺牘」。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記載:“竹生於山,木長於林,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斷木為槧,柝之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牘”。所記即為「木牘」。

尺牘 https://kknews.cc/zh-hk/culture/gzgpqv9.html
戰國晚期《青川郝家坪木牘》 https://kknews.cc/culture/gjrq599.html
「札」是小木板。

原指古代書寫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後指書信,如「信札」「書札」「手札」等。

  • 西漢 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上許,令尚書給筆。”


「素」是白色的絹帛。

在東漢造紙術發明之前,古代因為沒有紙,便從大自然中取得或加工過的東西(竹片、木片、絹帛等)作為寫信的載體。因為寫信所用的木板和白絹長度通常都在一尺上下,所以又叫「尺素」。

  • 漢 《樂府詩》:「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書。」
  • 宋 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尺素 https://kknews.cc/zh-hk/culture/gzgpqv9.html
「函」本指封套。

紙張出現以前,書信多寫在白色絲絹上,為使傳遞過程中不致損毀,古人常把書信扎在兩片竹木簡中,簡多刻成魚形,古人寄信便使用魚形木匣遞送,這種木匣稱為「」。後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信函」「來函」「公函」等。


「緘」本指封口,信件是它的引申義。

信封的落款處習慣寫「某某緘」。《說文》:「緘,束篋也。」可見「緘」的本義,是捆箱子的繩子。《漢書》載:「解篋緘」,就是解開捆箱子的繩子。

《孔子家語·觀周》載: 孔子在周廟裡看到一個銅人,「三緘其口而銘其背」。「三緘其口」是說用繩子把銅人的嘴綁了好幾道。現在形容閉嘴不說話,如「緘口」「緘默」等。「」的本義是封閉,又引申為「封」,指把公文或書信 封蓋上,勿使旁人看到。


「啟」作為信件的別名,表示陳述之意,與開啟之「啟」有別。


✅古代書信的美稱

古代書信主要透過使者傳遞,而文人也將書信往返,寄寓於動物身上,例如,魚、雁。

書信也被稱為「鯉魚」、「魚書」、「雙鯉」等

相傳商末姜子牙垂釣渭水,獲鯉魚,剖之,見一書信,預言他將受封於齊地。後果真應驗。「鯉魚」因此成為書信的代稱。

  • 晏殊的一首宋詩寫到:「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雙鯉」典故最早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當然詩中所言烹魚並非真的烹煮,而是讓兒子打開裝有尺素的鯉魚形的木盒。

  • 成語「魚傳尺素」的典故,也是來自於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這首詩。

此外,歷代古人的詩詞,不乏引用雙鯉的典故:

  • 漢 《樂府》:「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書。」
  • 唐 劉禹錫《洛中送崔司業》:「相思望淮水,雙鯉不應稀。」
  • 宋 趙令畤《蝶戀花》:「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
  • 宋 張輯《垂楊柳·寓謁金門》:「前度蘭舟送客,雙鯉沉沉消息。」
  • 宋 吳芾《再和龔帥所寄》:「五禽聊作林間戲,雙鯉忽傳江上書。」
  •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歸田》:「自憐,雙鯉音無見,離恨難傳,知甚日大刀環。」
  • 清 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實質上「雙鯉魚」是信封,「尺素」是一尺見方的本色絲絹,就是信紙。
詩中的「雙鯉魚」是指雕刻或彩繪成魚形的兩塊木板,作為一底一蓋。收信人開啟信函後,魚形信函則分為兩塊,就成了「雙鯉魚」了。

木製雙鯉魚,中空的部位便是放尺素的空間

木板上刻有三道線槽。把書寫在絹帛上的信放在兩板中間,合攏齊縫後,用細繩在線槽處捆繞三圈,然後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繩端或交叉處,封以粘土,上蓋印章,以防私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信封了。

書信也被稱為「鴻雁」

鴻雁」,出自《漢書·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西漢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囚禁北海牧羊。蘇武寫帛書綁在大雁腿上。大雁南回,被漢武帝獵得,發現帛書,蘇武得以獲救。後來很多文學作品將「鴻雁」、「雁帛」、「雁書」稱為書信,也有「鴻雁傳書」之說。後來古人訓練飛鴿用來傳遞書信,也因此有了「飛鴿傳書」一說。

  • 唐 杜甫《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 北宋 李清照《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尺牘作品欣賞

「尺牘」往往都是書法家的經典之作。其原因在於:「尺牘」對古人而言,就是生活應用上的主要媒體,在書寫時的情感,與文辭內容,諸如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等,這些生活上你我都會遇到,都是古人信手拈來,恣意揮灑,而無刻意造作之念。恰恰如此,由於受文辭內容的影響,把書寫者帶入了超越理性書寫的境界,變得更隨意、更灑脫、更能抒發情感。

以下,分別介紹宋朝四大家,蘇黃米蔡以及晉朝二王,王羲之與王獻之的尺牘。

宋四家,蘇黃米蔡的尺牘

「宋四家」是中國北宋時期四位成就最高的書法家的合稱,分別是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這四個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書法風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稱「宋四家」。

📝宋 蘇軾 書尺牘 《北游帖》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今四川眉山人。也是我所崇拜的三位古人之一。此札書與祥符寺僧可久,為當時著名詩僧。
據考證本幅書於元豐二年(1079),蘇軾距離開杭州北上已五寒暑,故謂"北游五年",時任湖州太守。同年八月,因烏台詩案入獄。此帖注重筆鋒的運用,用筆反映早年受"蘭亭序"之影響。

《北游帖》,又名《致坐主久上人尺牘》,信札一則,紙本,縱26.1厘米,橫29.5厘米,凡9行,計61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書體:行書

宋 蘇軾 書尺牘 《北游帖》/ 子謙 攝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

軾啟。辱
書承
法體安穩。甚尉
想念。北游五年。塵垢所蒙。已化為
俗吏矣。不知
林下高人。猶復不忘耶。未由
會見。萬萬
自重不宣。軾頓首
坐主久上人。五月二十二日。


📝宋 黃庭堅 書尺牘 《勤懇帖》

黃庭堅(1045-1105),江西分寧人。字魯直,號涪翁。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詩詞書法俱佳,為江西詩派之祖。

本幅品項不佳,多有傷損。書致公言通直執事,應為黃氏前輩,身分待考。章法端整,結字規矩,用筆相對沉著穩重,得見書寫時的心態認真嚴謹。具考為元祐八年(1093)前的作品,時年四十九歲。

《勤懇帖》亦稱《示諭帖》、《致公言通直執事尺牘》; 紙本,縱27.9厘米,橫24.8厘米,凡8行,7l字。無書寫時間,從筆法、結體、書風等方面綜合判斷,應是早年所書,大約書於1086-l093元祐年間。鈐有“宋鶴堂”、“知頤印章”、“大觀”等印記。《書畫記》、《石渠寶笈初編》、《故宮書畫錄》等著錄。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書體:行書

宋 黃庭堅《勤懇帖》/ 子謙 攝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

庭堅叩頭。辱
答教。極荷
勤懇。本往乞一小盂子。研旁洗筆。只□□
盞來濶。略容半(一字點去)升許者爾。乃承
□□□飲具及取村醪掖閒瓶。甚愧,受
來賜重複也。或有
所須不外示諭。庭堅叩頭。上
公言通直執事。


📝宋 米芾 書尺牘《書知府帖》

米芾(1052-1108),初名黻,字元章,元祐六年(1091)改名芾。能詩文,善書畫,好收藏,精鑒別。

本幅書致知府大夫,文中感謝知府對自己的提攜與關愛。用墨烏黑溫潤,字形(錡)側取勢,個性鮮明的書風已儼然成形。末尾一行的「府」字,少了一點,應為避諱缺筆,據考應是元豐八年(1085)至元祐六年之際所做。

《知府帖》,又稱《長者帖》,紙本,縱29.8厘米,橫49.6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書體:行書

宋 米芾 書尺牘《書知府帖》/ 子謙 攝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

黻頃首再拜。後進邂逅
長者于此。數廁
坐末。款聞
議論。下情慰慰抃抃。屬以登
舟即徑出關。以避交㳺出餞。
遂莫遑祗造
舟次。其為瞻慕。曷勝下
情。謹附便奉啟不宣。黻頓
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


📝宋 蔡襄 書尺牘 《腳氣帖》

蔡襄(1012-1067),字君謨,福建仙遊人。書承晉唐遺緒,以典重有法度為勝,蘇軾譽為當世第一。

《腳氣帖》是一封信札,書法別開生面,為行草書,筆法精妙,行筆流暢,遒勁婉美,為蔡襄行草書的佳作。本幅描述雖為腳病所苦,稍緩,即將北行赴任新職之事,約在嘉祐五年(1060)。書體或行或草,用筆精到,分間布白,遠近宜均;第四行"耳"字墨筆豎畫提筆直書,氣勢通貫。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書體:行草

宋 蔡襄 書尺牘 《腳氣帖》/ 子謙 攝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

蒲自四月以來。輒得腳
氣發腫。入秋乃減。所以
不辭北行。然於湖山佳
至未忘耳。
三衢蒙書。無便不時還
答。慚惕慚惕。此月四日交
印。望日當行。襄右上。


二王的尺牘

後人將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並稱為“二王”。

📝晉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 三帖卷》

《平安》、《何如》是書聖王羲之寫的兩封信,《奉橘》原是《何如》帖尾附書。流傳過程中,《平安》失去最後兩行,《奉橘》則逐漸獨立。三帖在明末合裱成卷,並從它處移配歐陽修(1007-1072)等人的觀款。

三帖皆唐人雙鉤廓填,押署一併摹出。牽絲映帶處鋒毫畢現,可見書聖揉合快慢、方圓、提按變化的高超筆法。單字造形富大小、偃仰、開合、欹正之變,無一雷同又互相襯托,深刻展現出創造力。

書體:行草

晉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 三帖卷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three-passages-ping%E2%80%99an-heru-and-fengju-wang-xizhi-303-361/OgHvDlEddB-zVg?hl=zh-tw

釋文:

平安帖(第一則):此粗平安。脩載來十餘□(日)。□(諸)人近集存。想明日當復悉。□□(來無)由同增慨。
何如帖(第二則):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泠無賴。尋復白。羲之白。
奉橘帖(第三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晉 王獻之《鴨頭丸帖》

王獻之行草《鴨頭丸帖》,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絹本,縱26.1厘米,橫26.9厘米,二行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帖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用筆開拓跌宕,情馳神縱,流美清秀,無一點塵俗之氣。

《鴨頭丸帖》用墨枯潤有致。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全帖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

書體:行草

晉 王獻之《鴨頭丸帖》

釋文:

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
集,當與君相見。

✅古人書信格式與用語

今天我們所提的「書信」,按宋代歐陽修的說法,是指「其事卒皆吊哀候病,敘暌離,馳通問,施於家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的手札文書。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一直崇尚君子之風。《禮記·儀禮》道: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不唐突。

尤其是在書信禮儀這個問題上,古人以「自謙敬人」為原則,字裡行間,揖讓進退之態不僅依晰可見,而且顯得更為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學會寫信是一種文化素質和個人涵養的最基本體現。

古人寫信有著複雜的行文格式,這些格式也是書信文化的一部分,體現著古人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

書信尺牘有自己約定俗成的格式。如授受之間,必須有稱呼,因人而異。如對上的師長、父母、上司,必須要用敬語。對平輩的同事朋友兄弟、對下的學生子侄等等,都有不同的習慣用語以及抬頭、空格的格式要求。

這令我想起,日劇、韓劇中,我偶而會聽到劇裡的人物,提醒對方要說敬語。簡言之,稱呼對方時要有禮貌;不過,華人圈的戲劇,我較少聽到劇裡人物會提醒對方。是我們本來應對進退就很有禮貌,或是不介意;還是日韓劇裡人物很介意,所以才需要被提醒!?

明代以降的通常做法是。一封尺牘書信,最前端的上款寫收信(呈書)人,最尾末處的下款署己名,中間為敘事述文;這也是目前我們最習慣的做法。

而在漢魏直到唐宋之際,書信的格式,則是在前端先寫自己姓名,收尾再署己名,在最後處才書受信人的上款名諱,此乃通用格式。總之,是拆信第一時間先須明白是誰的來信。

我以本文中蘇軾《北游帖》為例說明:

  • 開頭的"軾啟",便是在前端先署己名,以讓收件者一展信,還未言事,便先知道是誰的來信;"辱",表示「謙敬副詞」。古漢語中還有這一類很突出的詞,統稱「謙敬副詞」,例如「蒙、竊、幸、辱、敬、惠、謹」等等。
  • 中間為敘事述文;
  • 收尾時下款再署己名"軾"。而"頓首",為「自謙式敬語」,其他常使用的敬語還有“叩上”、“敬具”、“謹泐”、“恭啟”、“再拜”等。故可得知,頭尾皆列己名,不厭其煩。所謂“禮多人不怪”之意也。
  • 在署款之後,也就是全信已全部完成後,另起一行抬頭(通常是最尾行)題上款即受信人名諱"坐主久上人"。也就是卷尾最後一行頂格是對方名字,或也是以此為突出、顯著而示尊重。各位也可以想像成,今天我們把書信文字寫完後,再取信封書寫對方名字的習慣一樣。只不過不是另紙信封,而是在收尾後為示尊重而單列一行。
書信格式說明,以蘇軾《北游帖》為例

✅結語

古人的智慧,從大自然裡將隨手可得的竹片、木片、絹帛,後發明紙,進行加工並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同年代又有不同的雅稱;將書信所要傳遞的情感,寄寓於魚、雁身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演進,以及文人以「自謙而敬人」為原則,藉助於各種禮儀來體現之。當時人們由於種種原因不能見面,只能將情感訴諸筆墨,托諸郵驛時,禮儀依然不可或缺,字裡行間,揖讓進退之態不僅依然可見,而且顯得更為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從而形成了富於中國特色的書信文化。

若您讀懂了本文對於書信格式的說明,也就會了解底下二行的意義了。

                  子謙 頓首 書于 壬寅 春分後五日

致 馬特市市民


📜參考文獻

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書
什麼是「尺牘」?從何而來?
故宮博物院 筆墨見真章

尺牘書法格式鑑定法

書信解說(信、簡、牘、箋、素、函、札、緘共8個方面)
「宋四家」蔡襄的《腳氣帖》說的不是「味重」的足癬,而是腿腳病
「見字如面」:古人寫信的套路
王獻之《鴨頭丸帖》賞析
古代書信:字裡行間的溫文爾雅
自謙而敬人 書信禮儀文化



讚賞公民養心書室策略聯盟

  • 文章內容,能對您有所啟發、感動或增加附加價值,請拍手、評論+讚賞公民!
  • 孤軍奮鬥,倒不如策略聯盟,若我有您想要的,來信結盟吧! 策略聯盟
  • 想要在生活中增添傳統工藝,手作的溫暖與感動嗎?加入【養心書室】來告訴我!

歡迎參訪並加入養心書室社團:

養心書室即是一個希望能讓社員在繁忙的工作以及壓力之餘,提供一個靜下心來藉由學習書法(Calligraphy)、書道(Shodo)、书法的過程中進而培養性情之處,欣賞並享受浸淫在毛筆的提、走、按過程中所交錯出來千變萬化的美。而練習書法的目的在於養心,是先透過靜心,淨心而後達到養心的境界。

我們還會新增傳統工藝,例如:裱褙、冊頁、線裝書、卷軸、染紙、拓印甚至篆刻等方面的內容,讓書法有更多的載體來呈現出文字藝術之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