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弗瑞德
曼弗瑞德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有拍必回,简化人际关系。

角斗士

(编辑过)
—— 一场终在虚构世界中得以完满的,古罗马民主、哲学之梦

近来在读艾伦·肖姆的《拿破仑大传》,同时也看了电影《拿破仑》。书是很好的。这部电影在网络上评价不高,令我意想不到。拿破仑一生的故事,属于优质素材,怎能拍不出高分电影。

观看之后,我也同样认为此片确实算不得好。作为传记,除去明显与历史不符的硬伤,对拿破仑一生的大小事件,选材不突出,缺乏重点,就连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意义重大的奥斯特里茨大捷也展现得甚为平淡,整部电影叙事异常琐碎,全无疏密有致的节奏感。

视觉效果方面,导演看似想要模仿伦勃朗、鲁本斯,或是为拿破仑绘制跃马阿尔卑斯山,及加冕仪式的大卫的画作,那样浓重沉郁的色调。但是从头到尾全部偏暗的光影、色彩,不能衬托拿破仑上升时期成功的辉煌,亦不能映射他失意时的落寞。于是,“导演水准太差,没有任何方面的审美”,如此恶评,烙印于我对此片的印象。

我从理智上可以理解,拿破仑虽是了不起的人物,但他发动的战争是对大众纯然地攻击和掠夺。他的胜利和荣耀,建立在无辜人们的鲜血,和无数士兵完全不必要的牺牲之上。影片上映之前,俄乌战争已持续一年多,如何演绎拿破仑对文明世界秩序的破坏,是非常难以把握的角度。对拿破仑的胜利给予过多渲染,对他的败局投入过多同情,都是不合时宜的。只是理性的理解,并不能把我对此片的看法,向好的方向扭转。

有趣的是,在心中万般鄙视导演一番后,去探究他确切的名字,才发现,这位导演是美国人,他的《银翼杀手》、《角斗士》、《黑鹰坠落》、《火星救援》,我都很喜欢。尤其两天前,刚刚重新观看过《角斗士》三小时左右的加长版,犹在回味。

这个加长版好象与大学时在国内电影院看的《角斗士》版本不同。亦或许就是,大学时代,我没有眼睛,也没有脑子,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大学的我没读过罗马历史,因而完全不可能注意到,马克西穆斯沦为角斗士前,身为罗马帝国将军的一段。

二十几年前,在完全不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居然“看完”了整部电影,也认为很“好看”。不可思议。只能说这部电影感染力确实很强。

然而,重看时,注意到故事不只基于斯巴达克斯的原型,还巧妙地嵌套在略作修改的历史中,又有什么意义呢?感动我的,仍然是沦为角斗士的将军的勇敢、忠诚、对家人的爱。增加的知识,仅令我从理性上对这部电影产生更多了解,留下更深刻的记忆。走过的路途中,景观带给我们的感觉,不是远比景观本身,在我们脑海留下的映像更为重要吗?

但是就如《角斗士》中,面临死亡的马可·奥勒留对马克西穆斯提出的问题,在他死后,人们会怎样称呼他——哲学家,战士,或是一位暴君?他不知道。他只想去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把管理罗马事务的权力还给她的公民。

凡事并无统一答案。我自身更倾向于对内容拥有清楚、理性的认识。今天,我已经不再记得,至少不再清晰明了,当年看完《角斗士》的感动,究竟是怎样一种感动。我只是在读过一些罗马历史后,似乎越过一层磨砂玻璃,突然看懂了这个故事。以知识消解掉一些自己的无知后,认识到电影中人物关系,以及由此而来,反映出的电影创作者的某些想法。

“马克西穆斯——农民”,从他与奥勒留的对话中得知,他还是未曾见识过首都罗马的农民,怎会与帝国公主露西拉有旧情?虽然受到皇帝爱重,怎会引起皇子康茂德那么浓重的嫉恨?片中已给出答案。

角斗士的绰号“西班牙人”多次响彻全场,显示这位将军来自西班牙。使我想到,这部电影的创作者,或许也对那位罗马史上,以最为博学多才著称的皇帝——哈德良,有着浓厚的兴趣。哲学皇帝在奥勒留之外,还有一位“悖教者”尤里安——热爱希腊哲学,试图恢复古希腊多神教,加着基督·耶稣“加利利人”的代称,至今仍然可在很多地方看到。而能以各领域通才之名与哈德良比肩的,却没有。

指定康茂德的外公安东尼·庇护与父亲马可·奥勒留继承皇位的哈德良出身西班牙行省,很可能与马克西穆斯有亲缘关系。那么马克西穆斯便不是普通农民,血统和出身同样配得上罗马皇位。与马克西穆斯的比较中,康茂德在各个方面都未曾胜出,才会想要除去他。

影片对历史的修改,对奥勒留的美化——想要传位马克西穆斯,为还政于民做铺垫,剥夺亲生儿子康茂德的继承权,赋予这位皇子一层悲剧色彩,为菲尼克斯的精湛演技预留下更多表演空间,塑造出一位极其出彩,足以匹敌罗素·克洛英雄角斗士形象的内心扭曲的暴君。

除去使故事顺畅发展,这样修改也许还有其它原因。马可·奥勒留作为五贤帝之一,罗马帝国由鼎盛转向衰落前最后一位君主,最为人诟病的,便是对妻子小福斯蒂娜和儿子康茂德,全无哲学家理性看待的目光,完全是不顾忌事实的过度宠爱。真实的康茂德并非缺爱的孩子,恰恰相反,他是个被溺爱过度的巨婴。

其间责任也许不在谆谆教导儿子,期待着优秀继承者的马可·奥勒留,而是因着安东尼·庇护的女儿,罗马公主,身为母亲的小福斯蒂娜的纵容。但为数不少的后世臣民和研究者,认为马可应更加具有哲学家的克己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看清康茂德不足以承担重任,效法先代,收养适宜执掌国家权力的贤能为义子,立为下一任皇帝。

这样能避免罗马的衰落吗?答案应该仍是否定的。月盈则损,盛极而衰。世事有其内在规律,非人力能够规避,这也是人们阅读历史,学习历史的原由之一。

《角斗士》对历史的更改,成就了后人心中,完美的哲学皇帝形象。同时,这种修改,亦或是罗马的兴衰,在它覆亡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吸引各个国家、种族爱好者关注的原因——文明世界中盛极的帝国,自共和制建立,继而强大屹立。罗马并不完美,只是这样的国家,在人类文明的掠影中,历来仅见。

建城伊始,王政时代七位君主,罗慕路斯、努马,及至最后一位“傲慢者”塔奎尼,均由民意推举产生,即使第五和第七两位塔奎尼出自一家。奥古斯都建立帝制,从实质上夺取元老院治理国家的决策权,其后数位皇帝,甚至以残暴著称的卡利古拉,都产生过将统治权归还元老院的想法。

实行帝制的两千多年后,罗马的孺慕者,终于在《角斗士》的电影,这个虚构的世界中,通过最有可能将之实践的马可·奥勒留,完满演绎了古罗马的民主与哲学之梦。

PS:最近两年重温的第一部旧片,也是导致我陆续重新观看旧时影片的是《黑客帝国》第一部。大约是去年。再看时,我不仅被狂落如雨的空弹壳体现的暴力美学吸引,同时注意到,反对机械文明的人们,不断重新建造和保护,用以存身的都市,居然是Zion——耶路撒冷的圣山。突然想起近些年来的文科无用论。如果说机械文明的兴起可以看作人类理工知识的发展,那么被一代代神学家和宗教哲学、史学家层层加固在神坛上的信仰,或许可以看作人文积累的结晶。炮兵专业,擅长几何学、数学的拿破仑创建的帝国不过存活了十年,近代军事天才的他也未能将帝国版图扩展到欧洲以外。公元六百多年时,一位阿拉伯的普通市民,接触天主教后,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转变和扩充,将伊斯兰教从麦地那带到麦加,从阿拉伯传播至萨拉森,延续壮大到一千四百年后的今天。虽然我讨厌穆斯林的恐怖分子,却不得不说穆罕默德是文科生的绝佳代表。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