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圣斋

@patrickwu

九月诗作收束

此日雨停不复闻蝉鸣也 雨霁蜩螗特地收,鹁鸠犹自唱高秋。天公厌听牢骚语,独对西风不敢愁。感事 君臣相得万人轻,弱吐强吞胆气横。七国祸来晁错死,始知汉景畏刀兵。和柴山人过桃园村 门结重关只避风,纷来世事扰鸡虫。人间却有桃源好,读罢君诗想象中。汉武帝三首 其一 武皇车马碾胡埃,北域南疆门户开。

近三月诗作收束

感蒲安臣事 远泛沧波过五洲,身临异域竟同俦 讶看碧眼辞君去,便领黄龙逐浪游。风骨年来余墨字,烟云海上障青眸。茫茫今古成何憾,不敬明公酒一瓯!蚊 天生此物异吾俦,白日无踪夜不休。住我家中饱食血,更吹歌管意悠悠。蝇 寄身何渺渺,终日但营营。强共人争食,爱同蚊助鸣。

以宋诗证宋徽宗“重和”年号之读音

宋徽宗的“重和”年号(1118-1119)寓意“和之又和”,故其中“重”字读作平声chóng应无争议,另外还有宋人蔡絛笔记作为佐证。但近来泉界有些观点认为“重”字应读作去声zhòng,并试图从徽宗连用“政和”、“重和”、“宣和”三个“和”字年号说明其以和为重的价值取向,以此作为“重”字去声之根据。

近体诗"入作平声"的一些新例证

两年前读周汝昌先生《杨万里选集》时,关注到某些入声字在近体诗中可以被用作平声这一说法。当时曾在西窗发表过一篇随笔,并与几位窗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过一些初步讨论。其实周汝昌先生一共两次提到“入作平声”的用法,一次是“可怜檐滴不脱洒,点点何曾离旧痕”中的“脱”字,一次是“石桥分水入别巷,茅屋垂杨仍钓船”中的“别”字。

诗词常用字读音考

经过漫长的使用,汉语的口语音韵发生过很大的变化,普通话中很多字的读音与古音有很大差别。语音变化是正常的语言现象,但对于诗词爱好者来说,尽可能还原文字的中古读音是收益大于成本的;若本身爱好吟诵,或有创作旧体诗词的需求,则熟知诗词中所用字的古音则是必备技能。

北运河留别

与汝为邻九月过,临行来讯汝如何。连堤新起楼台密,隔岸遥闻歌舞多。秋水将生愿怜草,晚灯欲放莫伤蛾。桥头正到微醺处,柳畔清风一漾波。

三四月诗作收束

云色天光暖欲溶,岸杨堤柳沐熏风。水来今古无生灭,世看荣衰有异同。野鹜孤横逆波上,客航偶见顺流中。不知河底真深浅,好讯滩头老渡翁。青乌野马日相过,节近清明甘露多。两岸杨枝洒然绿,长河一片古时波。日暖繁香逐远滩,好风物色自相安。闻歌我亦会心笑,对浪谁曾负手看。

王阳明对”三不朽“的看法

今人提到王阳明,除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无物”这些常见的命题之外,可能还会想到一个“两个半圣人”的名单。有好事者对古今圣贤进行评议,认为能够满足“三不朽”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孔子和王阳明,曾国藩也可以算作半个。或说这三人中,又以王阳明所作功业超过孔子,开宗立言又强过曾...

假日游北运河二首

日暖繁香逐远滩,好风物色自相安。闻歌我亦会心笑,对浪谁曾负手看。鸟雀争林有官司,鱼龙翻水动波澜。他时办得蓑衣后,也向渔矶理钓竿。独步河滨上,生机趁暖阳。无风不觉暑,观树便生凉。飞絮扑人懒,游蜂沾蕊忙。我行谁伴奏,流水响叮当。

语不惊人死不休——今人佳句摘录

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殊同《我亦好歌亦好酒》 平生胆怯谁知我,一片相思忍到今。——缺月正西窗《鹧鸪天 想她还是当时天上的月亮》 一天凉气鱼吹沫,数点流光月跳墙。—— 杜郁《酒夜对扬花》 八千里路无穷境,十五人中最少年。——肖旭《夜读仲则春昼曲有怀三首 其三》 明窗照闾里,绿树接远山。

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夏,吕祖谦从东阳(今浙江金华)来到建阳(今福建武夷)与朱熹相会。此前,朱熹一直在群山环翠、风景清幽的寒泉坞为母守孝。朱熹与吕祖谦早年便相识,共同游学,在寒泉相会前早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此次相会,自有一番切磋论学。据朱熹的说法,两人相会旬日之后,一部由朱吕携手汇编的理学著作——《近思录》就此问世。

北运河

云色天光暖欲溶,岸杨堤柳沐熏风。水来今古无生灭,世看荣衰有异同。野鹜孤横逆波上,客航偶见顺流中。不知河底真深浅,好讯滩头老渡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论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变革大概有三个大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和相权不断削弱、内朝官逐渐取代外朝官、中央政府逐渐侵蚀地方政府。先说第一个趋势。我国早期的政治可以说是“专制”而不“独裁”的,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直到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之前,皇权和相权的斗争都是古代中国政治斗争的主旋律之一。

谈谈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晚年曾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说法,被后世称作“四句教法”。按阳明弟子的记述,阳明“每与门人论学,提四句为教法”,可知阳明本人极其看重这四句话,甚至把它们看作自己立教的宗旨。应当说,同阳明学中很多独特的提法一样,这四句提法本身...

近体诗之押韵与格律

在讨论押韵的问题前,不妨先了解“四声”与“平仄”。普通话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注:“上声”之“上”本身就读上声)古汉语中亦有四声,即平、上、去、入:阴平字与阳平字同为平声而不加区分;上、去两声与普通话大体一致;入声字在普通话中消失了。

近体诗之释名

按照一般的说法,汉语诗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新体诗”、“新诗”,它的特点是采用白话、格式灵活;二是古典诗歌,或谓“旧体诗”。构成旧体诗的又有四大诗体,即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古体诗”、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诗”、以《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为代表的“乐府...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