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湜
司湜

生長於澳門。五行缺木,命定與書紙為伍。土性,卻實際上是個水漾人。水是......

細語

澳門是個多元語言社會,行政法制與正規教育都朝向發展三文四語(三文指中文、葡文、英文;四語指粵語、普通話、葡語及英語)。除了作為正式語文的漢語和葡萄牙語,以及具國際應用性的英語之外,亦因為外來逗留和流動人口比例太高,人們在日常生活上不難接觸到內地各省市的方言,如閩南話、上海話、四川話、潮州話……,也不乏聽到其他國家的語種,如韓語、日語、印尼語、菲律賓語、越南語、緬甸語……。

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自己出生的那個年代,語言環境比較單一,於是,對於如今混雜如火鍋蘸醬的週遭聲音,我倒是不很適應。記得孩提時代,9成以上人口書寫中文,以流利粵語溝通;在基礎教育上,中文學校以粵語講課,英文校部以英語攻克各科,葡文學校則以葡語進行授業解惑;學子們運用自己專長的語言入讀相應校部,考評合格、順利畢業,便算完成大任,有顏臉覲見江東父老;少有能力較高的學子,把粵葡英語都拿捏穩妥,做到讀寫俱精的,便能被冠名才高八斗。

觀照過去,現今孩子的學習壓力真是非比尋常。掌握三四種文字、會說四五種語言,也只屬普普而已。不少孩子在家和父母講粵語,在校用英語葡語學習,跟師長同學講普通話,跟家傭姐姐仿唱越南詩印尼歌,跟爺嫲用家鄉話溝通交流,課餘週末還得為修學分,埋頭於選讀其他拉丁語種。想想,孩子學習能力再強,要同時接收不同語言,並正確地運用,也肯定不是易事。有些孩子成了語言天才,當然,也有些孩子學不精、用不準,出現語言混淆的情況。

曾經,自己也有過一段對各種語言感興趣的日子,就在大學時候與交換生溝通時、在接觸進口動漫遊戲時、在觀看外地影視劇集時,自己都有過想系統地學習另一種語言的衝動,甚至當時還報讀了不少「雞精班」(速成班),但始終學得不成氣候,有些課程完結了,連開口問候或打招呼都勉強。葡萄牙算是自己讀得比較連貫的一門,至今學到屬算B1級的程度(按葡語等級考試,程度分為6級,A1、A2、B1、B2、C1、C2)。但縱使投放了不少時間,始終徘徊在皮毛階段。其實我明白,學習語言必須記誦與實踐並施,更需要理解語種的起源與演變、句構與文法、俗語俚語歇後語,學一種語言,變相是學習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又怎會輕易?

對於「以備不時」的語言,能學到多少是多少,學不牢我也不勉強;但對於賦帶感情的語言,那怕只是遺忘一點,我也覺得實屬可惜。曾經,我也會說家鄉話,那是一條靠海小漁村特有的方言。雖然附近村落也有類似的發音和用語,但卻總缺少一種海風拂耳的韻味。如今,我只能辨認出相似口音及粗略了解所述內容,已經不會說了,因為村子拆遷了、居民上樓落戶了,也因為那裏已經沒有滿心歡喜地等待著和我聊天的人了。

時代會變,語言環境亦變。因爲交通便捷,我們可以隨時遠赴各地,加之智能科技發達,能幫助我們瞬間翻譯出各種意思,日後我們能夠接觸,甚至應用不同文字語言的機會,只會愈來愈多。相反,有些語言,會隨歲月流逝慢慢淡出生活,只怕往後都不再適用了,然而,卻值得我們永遠記認。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