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牧人的喃喃自語
小牧人的喃喃自語

關於「教會」作為一個組織的反思

在教會當了幾年的傳道人,這段日子的侍奉顛覆了自己對教會的看法。

2014年香港發生了雨傘運動(或稱佔中),我發現教會沒有足夠的資源去回應社會問題,這導致教會只可以迴避這個公共議題,當時已經做成分裂和內部的爭拗,我認為這是需要改變的情況,意思不是指要變成一個積極反政府的壓力團體,而是要改變成為一個懂得用信仰多角度地去回應公共議題的地方。這是我進入神學院受訓,繼而成為傳道人其中一個原因。

做了一段時間之後就發生了永遠難忘的反送中運動,無論社會上還是教會內,雨傘運動未處理好的問題再一次被揭露,傷口劃得更大,血和淚流得更多。

這一兩年間我越來越發現,現在教會的組織運作(不單止香港,而是整個世界)不是聖經中理想的狀態,引用2019年常聽到的一句話﹕Be Water! 教會就是不夠be water。

為什麼我這樣說呢? 在2019年幾乎所有香港教會都有不同的意見存在﹕同意/同情反抗者,無論怎樣也順服上位者和兩邊都不幫,但反對令自己受苦那一邊。聖經中無一個論述可以滿足到這三類人,而為了不傷和氣,不要令到團契小組分裂,維持這個組織狀態,領袖和牧者變得左右為難。但在聖經之中,保羅和巴拿巴也為了馬可分道揚鑣,為何現在的教會卻不可這樣好來好去,各自按自己領受的真理去努力? 原因就是教會不再單純是「生命的群體」,摻雜了更多世間組織的特徵,最明顯就是聚會的物業租金/供款、牧者的薪金都需要會眾一直奉獻才能運作下去,鬧分裂這個「組織」就不夠資金「營運」下去。一想到這裡,領袖們就不能be water。

另外,教會都以增長為目標,但現在教會都很容易跌入重視「人數增長」多於「生命的成長」的陷阱之中。多年的努力招聚而成的會眾群體若然分散,長時間的血汗付之流水,也不是領袖和牧者想見到的,這是教會被「組織」捆綁而不能be water的原因。

第三,教會既有組織,就會害怕被打壓,若有一天因教會的立場物業被沒收,這也是領袖擔當不起的大罪。

所以最理想的教會是怎樣的呢? 沒有物業、沒有金錢瓜葛,有共同信念的信徒走在一起,十個也好,八個也好﹔在某人家中也好,在某餐廳的房間也好,定期聚會,一同研習聖經,彼此分享在世間實踐信仰的爭扎,也一同思考可以為主耶穌做甚麼,也可將朋友帶來一同參與(這比起帶他去佈道會可能更好)。好像天方夜譚,但想深一層,初期教會不就是這樣的形式嗎?

無資產包袱則既可合也可分,無傳統拘束則可專心思考如何在當今黑暗世道活出信仰,無組織架構則不怕打壓,教會本就應該像這樣如水流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