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長週記 20240505|青年培力

苑裡鎮長劉育育
·
·
IPFS
·
培力,是從英文的empower來的。在我的理解,它是透過一連串的過程,讓一個人突破結構限制,感覺到自己更有力量、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成為一個有能力改變公共事務的公民。我自己的年紀,正位於青年與壯年之間。透過青年培力工作,讓更多青年可以站出來,一起參與家鄉的公共事務,讓我們的未來更好,不但是我的競選政見,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工作目標。

大家好,我是苑裡鎮長劉育育。

在這一週,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心目中的「 #青年培力」工作。

培力,是從英文的empower來的。在我的理解,它是透過一連串的過程,讓一個人突破結構限制,感覺到自己更有力量、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成為一個有能力改變公共事務的公民。

我自己的年紀,正位於青年與壯年之間。透過青年培力工作,讓更多青年可以站出來,一起參與家鄉的公共事務,讓我們的未來更好,不但是我的競選政見,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工作目標。

甚至,我可以這麼說:當初促使出來我參選的動機之一,就是希望透過我的參選,讓更多年輕人敢於參與政治,邀請更多青年一起,來為我們的土地做更多事情。

無論是在民間做基層草根的工作,或者在公部門內成為公務機關的一員,都需要更多青年來參與,讓整個體制、整個社會更有活力與創意,讓青年與資深的工作者一起,將我們的社會帶向未來。

在這一週,我正有幾項關於青年培力的工作,要來與大家分享。

一、大專青年公部門暑期工讀計畫

由勞動部與苗栗縣政府補助的大專青年公部門暑期工讀計畫,在公所團隊的爭取下,苑裡也有八個名額可以申請!這個工讀計畫,是有薪資給付的,讓戶籍在苗栗縣的大專青年,可以暑期到鎮公所工作。

這是史上第一次,我們鎮公所把門打開,以有薪實習的方式,邀請青年來參與鎮上公共事務。我爭取這個計畫的初衷,當然不會僅僅是讓我們的青年來執行瑣碎、機械式的任務,而是當做「 #開箱鎮公所」的一環,希望讓青年們有學習跟成長的空間,也能真實、親身參與公共事務。

我想邀請所有戶籍在苗栗的大專青年朋友,如果對我們苑裡鎮公所的政治經驗有興趣、對於跟我們一起工作有興趣,邀請你在這個夏天,來與我們一起工作。我們會用心設計讓你參與鎮務的計畫,一起來工作,探索地方政治的更多可能。

這趟旅程,不僅會有同期的青年朋友、資深的公所同仁相伴,我也會一定會出席參與 #定期督導會議 與你交換意見、商討工作情況。所以有興趣的青年朋友,慎重考慮一起來吧!

|報名方式|掛號郵寄報名簡章

|報名日期|5/1(三)-5/10(五)下午17:00止

|工讀期間|7/10(三)-8/31(六)

|工讀地點|苑裡鎮公所

|工讀薪資|月薪27,470元(含勞健保、勞退)

|申請資格|設籍苗栗縣並就讀國內各大專院校具有學籍之青年學生(不含僑外生、高三應屆畢業生、五專前三年以下學生、進修部、延畢、研究所及空中大學學生)

詳細報名資訊及注意事項,請掃描QRcode了解

二、第二屆 #孩子王 培訓正式開跑,培力高中和大專青年,在暑期帶領兒童小小公民夏令營

正如我們之前週記介紹過的,由 #兒童參與式預算 開展的 #孩子王 計畫,這兩週已經正式開跑了。在去年,為了執行兒童參與式預算的工作,我們同時也邀請苑裡大專院校、高中的同學,前來接受培訓,成為「孩子王」,讓大哥哥大姐姐協助帶領孩子們進行討論、投票,培訓不同年齡層的苑裡民主種子。

我們的工作目標,就是同步進行兩個世代的民主練習。在小朋友心中埋下民主的概念與種子,讓大專院校和高中的青年了解參與式預算與審議式民主的理念,並且可以協助更小的朋友進行討論提案、投票、參與,成為一個有能力協助其他人的小小公民。

在去年的經驗,我看見了許多孩子王蛻變、成長的過程,我十分地驚艷。今年剛剛開始起步的課程裡,也有許多讓我印象深刻的時刻。

今年的孩子王培訓活動,這群孩子王已經能不怕生地帶小朋友一起跑跑跳跳、玩遊戲暖身,並練習用日本繪本大師宮西達也的《好多好多,我贊成!》說故事。他們即將在未來的階段裡,運用在培訓階段學到的知識,營造一個讓自己的小小學弟妹能一起參與公共事務的友善場域。看著他們活潑、專注的模樣,讓我對今年的活動也充滿了期待。

三、參與2024 Asia Pacific Social Innovation Summit 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 #韌性亞洲

在這一週,很感謝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廖嘉展董事長邀請,讓我參與地方創生青年對話論壇。我的講題是「從社區營造出發的社會創新治理模式:談苑裡鎮的韌性發展」,同場還有流域學校的柯穎、榖笠合作社的宗澤、以及林綺瑩老師談「失去鄉村印痕的青年挑戰與偏鄉機會」,讓我有非常非常多的學習與思考。

在論壇中,我跟不同地方的青年交流彼此的扎根經驗。我看見了不同地方、不同世代的青年,面對著不同地方的脈絡、個性、歷史,如何發揮自己的專才與串連的活力,找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策略,站穩腳跟並壯大組織實力,給地方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我想到我在台大城鄉所的老師劉可強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每個時代的青年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質,但不同時代面對的議題不一樣,讓每個時代的青年面貌也不太一樣」,恰好與我在會場感受到的氣氛相符合。

無論在哪一個時代,年輕人一定是相對沒有包袱、有更多活力,可以去多方探索與嘗試,給世界帶來意想不到的新意,推動歷史前進的角色。

在這過程當中,大家如何一起前進,甚至容許偶爾犯錯,打造一個開放、友善的環境,讓青年在創新與衝撞之餘,也有傳承的空間,彼此好好地對待與承接彼此的生命?

這是我在36歲這個年紀,覺得自己應該思考的事情。36歲,正是漸漸走向「青年」時期的末尾、要走入成熟的年紀,我開始感受到,我自己過去受到許多前輩與同伴的的栽培、陪伴與細膩對待,在社會運動、社區工作中,點點滴滴過去的學習與累積,以及與每一位先行者 / 同行者的相遇,都成就了今天的我。

這些關於「人」的工作,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它不是一種可以複製、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工作方法,因為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世代的青年面對的時代困境也是不一樣的,這些培力、互動與傳承的工作方法,是一種「手工藝」,過去的我曾經受到這樣的手工藝照顧,現在的我願意一起加入這個行列,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跑好自己的這一棒。

不管是鎮公所的大專青年暑期實習計畫、兒童參與式預算中的孩子王活動,或者與其他地方創生青年的交流,我都珍惜每一次彼此相遇的機會,希望我的存在,能夠讓台灣的青年培力與經驗傳承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