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仔的心事
婆仔的心事

在這兒說悄悄話,講一個人,講女生,講異國婚姻。

名牌在外國(幾乎)無用武之地

名牌,本來的價值在於其質料和設計,近年卻已變為marketing和branding的功勞多,而且不同名牌手袋的設計可能相近(我見過最少一款),那用名牌有甚麼價值? 況且歐美上班族衣著樸實,身上的奢侈品牌肯定較香港少,在人口不密集的地方用名牌,猶如錦衣夜行。
很實用的手袋,亦易配襯衣服,亂放在地上也不怕(內文有原因)。

名牌衣物,多少人讀書或初出茅廬時均嚮往,覺得穿上後整個人不同凡響;踏入社會,真心鍾情尤可,不少人因工作需要,身上必有名牌,名牌的首要價值是向他人炫耀——我負擔得來——有能力付大鈔是社會地位指標。身上愈多奢侈品牌,虛榮愈大,心理上覺得愈能把其他人壓下去,也是某個階層/群體的身份認同。

若財力有限,唯有選擇性奢侈:名牌衣物和鞋履太貴,就買手袋和飾物吧,總之身上要有一件,品牌要其他人看得見。

不過,炫耀的前提是有人,愈多人、愈多在乎面子的人,虛榮感愈大,因此,聚集商業精英的城市,奢侈品牌的炫耀價值愈高。在香港,中環是財金精英的辦公和交際區域,「中環人」是一個聽上去屬精英的香港人品種。在競爭最激烈的中環,始終「先敬羅衣後敬人」,打扮不能失禮,故是各奢侈品牌發揮最大價值的地方;出席應酬,怎也要顯示一些行頭。有次去一間位於甲級寫字樓的跨國銀行,我的衣著和接待員相比,十分寒酸。

我間中去中環、金鐘、西九、尖沙嘴這些商業地帶,多年來均見二十多歲的女孩子,即使不是穿正裝,上衣、手袋、鞋或飾物,總有一件是名牌,例如寫著「GUCCI」的上衣,孭Chanel手袋。十多年前,一個普通職級的中環女白領告訴我,名牌手袋是基本,其他開支可以省,手袋不可省。即使公餘,很多女生的休閒打扮仍少不了一個名牌袋。台北、上海是否類似?

香港的住宅屋苑,一幢大厦的人口已多過外國一條村。在高級住宅,單是乘搭升降機可能已是和其他人比拼的時刻。

然而,移民外國後,名牌還能發揮價值嗎?

一般人移民後,新職往往較香港舊職低,名牌未必派上用場。即使在倫敦金融中心,上班族普遍是英國百貨Marks and Spencer風格,較年輕的,Zara應可滿足;依我在跨國企業雲集的金絲雀碼頭所見,也不覺上班一族的衣飾炫耀。某間跨國銀行的資訊科技部門主管,衣著是全部門最隨便的,若不是有人告訴我他的身份,他看上去只是云云英國中年男人之一罷了。

最要命的是,外國始終地大,住屋多矮樓房,人口密度低,尤其在二、三線城市,身上的名牌能引來幾多羨慕目光,足以帶來滿足感?若住在小鎮,穿名牌猶如錦衣夜行,何況這些地區,居民衣著樸實,他們未必留意那些品牌,知道也不在乎,穿名牌想炫耀有如對牛彈琴。

過去兩年,電視台常訪問快將移民的香港人,其中一對是三十來歲的中產夫婦,女方身型纖瘦,縱然一身便服,但不失時尚,是典型香港靚媽,她肩上的Chanel手袋最吸引我注意,她在英國何時用呢?

外國當然有名牌發揮作用的場合,但我想不是香港人、尤其這幾年新移民有興趣或有機會出席的場合。

Pierre在香港是IT經理,猜想他的打扮有型類,名牌未必多,但一定有;在英國做車房,香港的返工衫用不上,但仍有型。

若只在乎自己開心,沒所謂;或者拍片放在社交媒體,多人like一樣有滿足感,沒問題。但我建議,精選最愛或用得上的帶去外國好了,其他的轉售吧。我拿過一個屬拍賣品的愛馬仕手袋上手,很重,絕不好用,買來放在家欣賞或作投資,另計。

多年前舊同事在大陸了買了A貨LV手袋,好像只花了百多港元,原打算給其外母買餸、去超市用,豈料外母用了不到兩周就說不喜歡。我不懂分辨名牌真假,覺得這個A貨LV手工用料和手工很不錯(即仿真度很高的「高仿」吧),大小很實用,同事慷慨贈我,我常拿作上班用,放心隨便放。有次和法國人聊天,對方說法國品牌在香港很受歡迎,指著我的手袋說:「看,你不也是用法國品牌手袋嗎?」我內心笑翻了,但同時很自豪。

名牌,是相對的概念。若干年前,我在東南亞一個城市的商場,飾櫃內的手袋明顯是名牌贗品,價錢當時折算最少也要二、三百港元,對當地人絕非便宜,但店舖珍而重之展示,這說明甚麼?

我執拾家當,翻出多年前買下的人手製手袋,現在更著重使用,應是獨一無二,而且當中有回憶。

左方的拼合扎染布袋在雲南買,右邊的手製皮手袋在香港買。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