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a

@kanasuker

关于“后非典时期“的瘟疫书写

(最近在写毕业论文,研究对象是非典之后涌现的瘟疫主题的小说。做文献综述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不做判断,且放在这里) 1、“经典作品”的作家多数都是女性。这里的“经典”的意义是读者群比较广泛,或者在研究者中享有一些的知名度(不过研究太少了 有那么一两篇就算得上知名吧)。

个体伦理的恶之花——《洛丽塔》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按:前一阵子鲍毓明事件中,财新苑苏文记者的报道让很多人都联想起来这两本书。这篇文章或许是想为文学正名,并从叙事学的角度,解读受害者和施害者叙述的差异在审美上导致的差异。相异的视角:施害者与受害者 文学是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形式。由于形式的限制,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会对素材进行有意识的筛选,以实现自己的创作诉求。

瞎评《红辣椒》

给一部高分(尤其还是带着高人气、top、文艺片的tag的作品)下低分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毕竟你看完之后先是感到自己被喂了一口屎,然后还要看完其他人的褒扬之词,然后进行一番自我怀疑,最后还要忍受着可能会被别人怒怼的风险去遵从自己的内心。因此,我也只敢称之为“瞎评”。

一个书籍回收站(或中转站)

用这个帖子记录一些在豆瓣上挂掉的书籍。主要是政治哲学领域的书籍。并代作笔记集中贴,顺便立flag 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

20190728/关于友人异见

刚刚差点把最好的兄弟给拉黑了,在香港问题上异见太多。我和很多朋友在香港问题上不能谈太多,不然就是绝对的相悖,即使是最亲密的好哥们(无话不谈,每个领域共同成长,即使各自脱单也每日联系),恋人,还是朋友。这时才发现倾向自由主义的朋友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来较为明显的倾向,而其余的人无一不是坚定而不可动摇的民族主义者。

关于胆怯的情绪

我是一个很胆小的人。但是我又话很多。这几天在香港作交换学生。也是第一次如此接近一个社会事件。我一直努力地在尝试用一种尽量客观、不带有某种特定的出发点的视角去看待这次protest。我开始及其兴奋。我觉得在中国(或者我的环境所认同的中国)终于有了一个自由的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地方。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