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房
張子房

Sad but True

邊一個發明了叉燒?人肉叉燒包鹹定甜?賣場叉燒包哪一款入口最優?feat. ChatGPT

(编辑过)
「生舊叉燒都好過生你!」

廣東人對叉燒的熱愛可謂虐待,明明從小到大被貶低到連舊叉燒都不如。一星期沒吃到叉燒,就會坐立難安⋯⋯才怪。人類自帶遺忘機制,一兩年沒吃到叉燒大抵習慣了。然而一旦嚐到熟悉的味道,那份長久在身邊垂手可得的安穩安心,便再也不願它離開了。

到底是誰發明了叉燒?

根據《燒味傳承滋味》作者陳永瀚研究,舊時燒味很可能是鹹味主導,吃起來像豆鼓排骨。從報導推敲,鹹味轉為甜味可能在上世紀70年代經濟起飛之後,香港引入東南亞食材,製作出蜜味叉燒。曾聽說鄧氏鄉親提及小時候的麥芽糖是越南泰國等地引入,不黏牙。甜食亦容易與其他鹹味燒味配搭。

現代廣東燒味把肉類細分,燒鴨是燒鴨,燒鵝是燒鵝,唯獨豬肉細分燒肉、叉燒、燒豬、燻蹄等等⋯⋯港式燒味店會把不需加熱即可上桌的肉類吊掛窗廚。部份店家會定時替飾品塗蜜,晶瑩蜜汁垂掛,勾起食慾,吸引顧客。

賣場叉燒包

某日打工發了薪水,在家樂福雪櫃發現居然有賣叉燒包。看看那邊白方包賣55-65元,10片以上。叉燒包95元一包,6顆。咬一咬呀。買了!

在港時長年早餐是兩顆蒸包,芝麻奶黃菜肉叉燒。超巿賣的蒸包品質不可能好,感覺是台式肉燥混食用色素配蜜汁。不餓就夠了。

每天蒸包要水、要電、要開鍋,成本不可謂不重。便想着既然都買了,順便拍點照寫點東西,物盡其用。然後,抱着試毒的心態耗盡跑外送賺到的錢買回來吞下去了。

奇美 x 李錦記 XO醬叉燒肉包

看到李錦記,我嚇親。如今家樂福居然有李錦記,蒸魚鼓油、蠔油、醬料,必要的居然都有。雖然譯作醬油,但那是鼓油無疑。我也不懂該如何說明醬油和鼓油分別。

李錦記這隻叉燒包外形不太像港式叉燒包,通常港式都會剪包皮,露出叉燒。一來比較容易與其他包區別,二來比較吸引。

這一顆連味道都不太像,不像蜜汁也不像XO醬。吃下去不知吃了甚麼。不過未道感覺最安全,下次會再買。



龍鳳蠔皇叉燒包

龍鳳牌的叉燒包味道最接近香港超巿賣的速食品。甜而不膩,肉細碎沒咬口。外型也像,包皮有切,蜜汁外流。價錢也是最貴的,一包賣115,包的體積目前最大,吃兩顆能夠由八點撐到一點。其他品牌到十二點就開始覺餓了。

包皮有剪跟沒剪真的有差,以前都不覺。既能更快品嚐到叉燒的味道,皮咬下去沒那麼韌。不過⋯⋯主觀認為色素和調味太重,不敢再買。



義美叉燒包子

我對義美和桂冠抱持絕對不理性且不客觀的嚴重偏見,非到窮途末路不買這兩家產品。結果,買了。喜出望外。

台灣豬肉品質好,結實。義美的叉燒包肉質是最好的,實實在在的瘦肉絲,肉絲,不是肉渣和肉碎。



人肉叉燒包是鹹味還是甜味?



關於叉燒的其他記憶

無聊的文字總是寫得特別快。那些年在南部不容易吃到叉燒,大學四年級,居所附近來了一家燒味便當,學長打聽說是香港人開的。例行每周一買便當⋯⋯噢,那些年是周一到周五固定吃相同的食物。在此之前,已經三年沒吃過叉燒,沒離開過學校範圍。

畢業回港後經常光顧大橋街巿後面一家茶餐廳,茶餐廳面積大約和V walk中庭一樣廣。近五十張枱,晚飯時段客人量五隻手字數得曬。叉燒飯一個25元。收銀娘年紀二十出頭,脂粉未施,常穿深色T-Shirt,鵝蛋型銀絲眼鏡。紅色膠拖鞋。

我常在周五晚買飯盒,買多了,某日飯盒量大增,是原本的1.5倍。常在想,她是幫家裡忙吧,不然這麼年輕的女生會來做這種粗種功夫。終於有一天她無明指戴上戒指,原來是夫家的事業。難怪心情總是很好。

網上新聞常推介大角咀和深水埗某間燒味店每日大排長龍。那些年放假去梨木樹學姐家作客,學姐父親會斬料加餸。那家燒臘檔名不經傳,沒有大排長龍。聽說每日四點前就賣完,排隊也沒用。

叉燒就很平常和普通的食物,不會特別追求,也沒條件追求吧。只要不難吃就OK。香港叉燒會切到剛好一口一件,不太不小。台灣常常切到很薄,像打邊爐的肉,不知是不知很貴——明明炸豬排這麼厚。


每周一則城巿故事。突破點對點生活模式。
邁開腳步,劃出舒適的平面。
喜歡原地遊的內容,請接續以下方關注更多動向:
FacebookInstagramPatreonGunroadPinkoi500PX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