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
马特

马特是真名,历史文化探访者,个人网站www.tiexiuyugudao.com,微信公号:斗量之海。

青岛之旅的80条笔记:让我兴奋到躁动不安的东方第一港

(编辑过)
青岛之旅带给我内心一种奇妙流动的东西,我一直试图摸索这哥东西是什么,起初与面对暑假游客潮的酷热烦躁恼怒混合在一起,直到旅行结束才逐渐理清楚,是一种兴奋到躁动不安的快感。

青岛之旅带给我内心一种奇妙流动的东西,我一直试图摸索这个东西是什么,起初与面对暑假游客潮的酷热烦躁恼怒混合在一起,直到旅行结束才逐渐理清楚,是一种兴奋到躁动不安的快感。

长久以来,我的所有旅行在精神世界上都是从东北故乡出发,以故乡去对标每一个目的地,“与世界的联系”和“与自然的联系”对应着两种美感,一种是适合走街窜巷漫步的历史积累沉淀,一种是适合交配繁衍的自然神秘丰饶,这两种美感并存的地方不太多见,优越感让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太大惊小怪,这次来青岛,我的优越感受到了考验,我愿意称青岛是一座美妙的东方第一港。

我希望将自己的旅行笔记分享给大家,其中有行程规划、目的地介绍,也有我的个人感受。

1868年,山东发生了一件大事,宫保鸡丁的发明者、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杀了慈禧太后的红人安德海,很少有人注意到此时一个德国人正在游历考察整个山东,他将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走遍大清国18个省中的14个,他就是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者、罗布泊位置的发现者、景德镇高岭土的命名人、斯文·赫定的老师——传奇的德国探险家李希霍芬,他认为整个大清国的撬点就在胶州湾。

李希霍芬向德国政府建议获得胶州湾的港口和铁路建造权,但对于刚刚在普法战争中获胜并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来说,俾斯麦宰相的目光仍然集中在欧洲,直到1890年因为与德皇威廉二世不和,俾斯麦下台,德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也是在这一年,大清国注意到了胶州湾的重要性,开始在青岛设防部署海军,但李鸿章认为北洋海军驻防重点是威海卫,青岛只是一个小小的水雷营区。1897年11月13日,巨野教案发生后12天,德国东亚舰队占领胶州湾,青岛建城开始了。

很多人来青岛旅行会觉得制定行程非常困难,因为青岛历史遗迹非常丰富,好玩的东西太多,攻略也非常多,而且青岛经历过德占时期、两次日占时期、民国政府时期多个建设阶段,城市规划街道起伏都很复杂,第一次来青岛城区漫步会找不到思路,我会为大家详细介绍。

首先提示3点,1.我这次赶上了非常糟糕的时候,暑假+啤酒节,人最多物价最高天气最热海鲜最差,非常建议选择凉快人少的时候来青岛;2.青岛历史街区虽然面积不算大,但景点非常丰富,地势起伏又不太适合骑自行车,需要长时间步行,一定要穿一双舒适的鞋;3.青岛大部分景点都可以通过地铁到达,可以将地铁站作为旅行攻略的节点,但夏天地铁站地面非常湿滑,一定要小心。

1.德占时期的青岛城区面积很小,整个租界分成内外两部分,外界是李村,内界分成青岛、鲍岛、台东和台西(最初是9区,后来改为4区),欧人与华人分治,其中青岛区是欧人区,华人不能居住,鲍岛区属于欧人与华人缓冲地带,台东与台西是华人区。

2.最初德国重点建设的是欧人区,清朝结束后青岛取消欧人与华人分治,鲍岛区日益兴盛,后来两次日占时期,建设重心往市北延伸,贮水山周围是日本住宅区,今天馆陶路到台东一片开始繁荣,在两次日占中间的民国政府时期,建设了一些别墅区,也就是今天的八大关,很多商铺、学校和教堂也是这一时期建设或重建的。

3.青岛整体历史游览可以分成4条线:以地铁人民会堂站为原点,海岸线(地铁3号线人民会堂到青岛站),丘陵1线(地铁4号线人民会堂到观象山),丘陵2线(地铁3号线人民会堂到太平角公园)、市北线(馆陶路到贮水山)。

4.海岸线是最值得游览的部分,主要是德占时期建筑,可以看成一个L字形,从人民会堂站往东走,欧人监狱、天后宫、德国领事馆、海因里希亲王饭店、胶州邮政局、医药商店、栈桥等等,直到青岛站和胶澳警察署,在栈桥对面沿着中山路往北,有水师饭店(电影博物馆)、天主教堂和大鲍岛旅游街区等等。

5.丘陵1线从人民会堂往北,经过信号山和观象山,包括胶澳总督府、江苏路基督教堂、信号山观景台、观象山望火楼、圣保罗教堂等等。

6.丘陵2线从人民会堂往西到太平角公园,包括青岛美术馆、大学路网红街、青岛山(一战博物馆和炮台遗址)、小鱼山、八大关和太平角使馆区。

7.市北线主要是从胶宁高架路开始,沿着馆陶路往北一直到小鲍岛市场,这部分主要是老的商业金融建筑和日占时期建设的街区,从小鲍岛市场往东到贮水山,就是过去的日本神社所在地,一直走到台东步行街。

8.人民会堂和天后宫是大清国管理青岛时期的核心,人民会堂的位置就是清军的总兵衙门旧址,德国占领时期原本要拆了天后宫,被当地人阻拦,这个位置在最初的规划中是欧人居住区的边缘,所以欧人监狱就在旁边,而华人监狱则在李村。

9.欧人监狱本身内部面积很小,可看的内容不多,除了内部展示之外,不要错过进门右手边的一个展厅,介绍的是青岛监狱和司法机关的历史。

10.在欧人监狱旁边常州路9号有一家春风十里咖啡馆,所在的院子是青岛最早的清真寺。青岛穆斯林很少,一部分是德国修建胶济铁路时期从鲁西南迁来的回族工人,一部分是马福祥在1929年担任青岛特别市市长时期随行的回族,这座建筑最初是哈利洋行,后来被穆斯林租赁改为清真寺,2007年新的清真寺建成开放,这里就废弃了。

11.沿着太平路向西到达海因里希亲王饭店,这是青岛第一座大饭店,以德国海军东亚舰队司令普鲁士亲王海因里希命名。海因里希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虽然是军人但他更多的工作在外交领域,是第一位在中国受到宫廷接待的欧洲王室成员,1899年来到青岛担任舰队司令,1912年他参加明治天皇葬礼时再次经过青岛,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并不在东亚舰队,而是担任波罗的海舰队司令。

12.海因里希王子饭店北面广西路一侧,邮电博物馆是过去的胶州邮政局,良友书坊也在这里,在这儿可以买到一些本地文创商品和青岛历史书籍,我在这里买了几本《青潮》杂志(不是1929年发行的那个,是良友书坊自己出的).​

13.邮政局往西街对面是俗称的红房子,也就是1905年的医药商店旧址,这里有一家崂山矿泉博物馆。崂山矿泉水最初并不出自崂山,而是青岛市区的太平山,德国人来到青岛之后寻找水源地,在太平山上发现了泉水,德国人把太平山称为伊尔蒂斯山,在这里建起汽水厂生产伊尔蒂斯矿泉水,太平山是崂山的余脉,五四运动后振兴国货,品牌开始称为崂山矿泉水。

14.栈桥无疑是青岛最为标志性的旅游景观,同样也是青岛最老的建筑之一,1892年大清国海军在青岛设立水雷营,栈桥就是水雷营码头,但因为甲午战争建设中断,德国占领时期因为开辟了更适合的深水码头,这里只能停泊一些小的鱼雷艇,后来逐渐成为旅游景观,1933年在码头最南端建成回澜阁成为公园。

15.青岛除了现在这座栈桥之外,还有一座后海栈桥,在电影《海魂》中出现的就是后海栈桥,1930年代修建,主要作为军事用途,1980年为了修建轮渡站拆除。

16.在栈桥东侧一块突出海岸线的小绿地,曾经有一座叶世克总督纪念碑,叶世克是青岛租界的第二任总督,在他统治时期山东境内义和团活动频发,叶世克采取强硬态度处理,受到德皇的嘉奖,1901年他感染伤寒去世,是唯一一位在青岛去世的总督,德国侨民为他修建了这座纪念碑,在海边正对着总督府。

17.1914年日本占领时期将纪念碑改为纪念日本胜利,1923年民国政府又改为纪念收回青岛主权纪念碑,1938年日本二次占领拆除原塔树立新的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碑,日本投降后再次改为光复纪念碑,1950年改为中苏友好纪念碑,1967年被红卫兵拆除后树立毛主席语录碑,80年代最后一次拆除后没有重建。

18.从栈桥沿着中山路往北走,是1902年建成的德国水兵俱乐部,现在是餐厅、咖啡馆和电影博物馆。这里是中国第一座商业电影院,1907年开始放映电影并刊登广告卖票,而普遍认为中国第一座电影院是1908年的上海虹口电影院,所以这一点尚有争议。

19.青岛的电影历史非常精彩,1935年第一部以青岛为背景的电影《劫后桃花》上映,主演是当时的明星胡蝶,编剧洪深是青岛本地人,这部讲述青岛殖民历史的电影几乎就是他家族遭遇的写照,在青岛你也能找到胡蝶和洪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20.同样是1935年另一部以青岛为背景的电影《风云儿女》上映,田汉为这部电影创作了主题曲,就是后来国歌的原型,这部电影上映引起了日本的强烈不满,三年后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

21.在水兵俱乐部北面有一座山东大戏院旧址,现在是中国电影院,这是青岛第一家中国人开的电影院,1931年开放首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胡蝶主演的《歌女红牡丹》。

22.青岛因为独特建筑街景成为很多电影的取景地,比如1957年的电影《海魂》涉及国民党海军,其中台湾的部分就是在青岛拍摄的,1984年以新凤霞来青岛演出为故事的电影《闯江湖》也是在青岛本地拍摄,1997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中国电影《埋伏》整部电影都是在青岛拍摄,包括电影《手机》也是在青岛拍的。

23.圣弥额尔天主堂的历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久,1934年才建成,而且因为中途设计师去世和经费不足,又再次修改方案,所以这座教堂是哥特式与罗曼式融合的建筑风格,在教堂周围还有圣灵修女院和教会医院的建筑遗留,教堂的名字弥额尔就是大天使米迦勒。

24.那么在圣弥额尔教堂建成前,人们在哪里进行宗教活动呢?就在这座教堂东边的建筑,天主教圣言会会堂旧址。1882年圣言会传教所在山东南部成立,德国占领胶州湾的源头“巨野教案”中两个被杀的传教士就是圣言会的成员,因此圣言会认为他们在胶澳租界应该享有特殊地位,但总督府显然并不希望教会介入太多。最后在教会的争取下,1899年建起这座圣言会会堂作为宗教活动使用,1923年圣言会将原来的教会学校改为明德小学,就是现在天主教堂旁边的德县路小学。

25.天主教堂内大部分壁画都能看懂,在南侧有一个祭坛供奉的是“圣女小德肋撒”,这个翻译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谁,她是“利雪的圣特蕾莎”,是一名法国的加尔默罗会修士,在1925年被庇护十一世封为圣徒。

26.我来青岛的时候正好赶上啤酒节,天主教堂下面一圈是集市,正门对面是一个舞台,特别像中国传统的庙会,中式庙的戏楼也是正对着主神,因为戏是演给神看的,有意思的中西结合。

27.青岛天主教堂开放收费参观,同时宗教活动依然继续,这种运营方式并不常见,国内多数教堂是免费参观但只有弥撒时间开放,或者改造为旅游景点不再进行宗教活动​。

28.天主教堂西边与中山路的路口,街道两边不同建筑样式的KFC与麦当劳,麦当劳所在的建筑是1934年建的大陆银行。

29.天主教堂北面的德县路是曾经欧华分治的界线,但清朝结束后大量华人涌入,逐渐取消分治。所谓的青岛德国老建筑集中的区域就是过去的欧人居住区,而鲍岛区最初是中国传统院落,后来德国人为了让城市规划统一协调,也为了容纳更多中国移民居住,开始在鲍岛区修建大片的“里院”,到了20-30年代里院建筑非常兴盛,今天这些里院多数成为文化商业改造区域。

30.鲍岛区商业发达,大量华人商铺集中在这里,逐渐形成了楼上为住宅楼下为商铺院内有流动摊贩的形式,一个大的里院就是一个商业综合体,在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有一座里院文化展示馆,可以了解相关内容。

31.天主教堂附近一片过去被称为“波螺油子”,这个词原意是海螺肉,因为这附近道路蜿蜒曲折来回环绕,就像海螺肉一样,所以得名。

32.青岛方言中还有一个“古力”,指的是下水道井,这个词源于德语,有意思的是在我的故乡下水道井叫“马葫芦”,是日语中的英语词。

33.天主教堂的西北面就是观象山,这座山上有1905年修建的天文台,不过在海军营区内无法进入。观象山西侧的望火楼非常值得一看,虽然这座建筑2009年被拆除重建,但望火楼所在的巷子本身就非常值得走一下,观象山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军进攻青岛时,德军最后投降的地方。

34.从望火楼旁找一条长长的巷子下山,走到济宁路和禹城路拐弯处,是1928年修建的美南浸信会礼拜堂,现在是一家青年旅馆。

35.信号山观景台非常值得一去,可以俯视整个德国建筑区,但如果想看海景,更推荐海洋大学南面的小鱼山。

36.信号山上西南方向曾经有一座石碑“棣利斯石”,也被称为迪特里希碑,纪念1897年德国海军少将棣利斯占领胶州湾,现在已经消失不见了,有消息认为是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前,日本人把纪念碑拆除带回了日本。

37.江苏路基督教堂1910年建成,是德国租界最早规划的教堂,建成后一直作为各个教会联合使用,一战后德国教士被遣送回国,美国教会接手教堂继续作为国际礼拜堂使用,这座教堂也是文革之后山东恢复使用的第一座基督教堂,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座收门票的教堂,不过付费登上钟楼还是值得的,每到整点就会鸣钟。

38.德国总督府是来青岛必去的景点,除了馆内有关于德国殖民建设的丰富介绍之外,这座建筑的样式设计本身也很有特色,值得仔细参观,有一块据说是青岛风水气眼的石头就在总督府内,好好找找。

39.青岛美术馆外的网红墙白天的时候挤满了人,但晚上非常寂静完全没有人,这让我很惊讶,我觉得这本该是一座狂欢到凌晨的城市,结果结束的这么早。网红墙这种红墙黄瓦是我在北京最腻味的颜色,没想到在建筑审美整体惊艳的青岛,这倒成了网红打卡地,人就是这么有意思。

40.大学路两边有很多动漫墙绘,但最受欢迎的是“青岛”两个字,就为了这俩字,街道两边排了两行长队,一行拍一行被拍。一位汉学家说的对,汉字不是文字,汉字是符咒,你写上特定的字,人们就会自动聚集在这里开始祭祀。

41.青岛美术馆的建筑本身也很有意思,是1933年修建的红万字会旧址,三栋楼采用了罗马式、伊斯兰式和中式三种建筑风格,这里曾经做过青岛博物馆和青岛图书馆。

42.圣保罗教堂最早是1909年修建的基督士兵之家,后来成为德国侨民活动中心,1936年卖给美国信义会,1940年改建为基督教堂。

43.除了天主教堂与基督教堂之外,青岛曾经还有一座东正教堂,大概在今天青岛海底世界的对面,1931年由在青岛的俄国侨民筹资修建,建国后俄国侨民离开中国教堂废弃,1970年代拆除。

44.青岛山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馆是绝对不容错过的景点,这个纪念馆就可以把青岛的殖民历史完整理清。从纪念馆出来可以上山参观要塞炮台,德国人为了保卫青岛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尤其是利用青岛的丘陵山头建了5座海防炮台和4座陆防炮台。

4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远东唯一一场战役就是日本和英国联军进攻青岛,双方实力过于悬殊,在青岛的德军只有不到五千多人,正规军只有不到三千人,以及一百多奥匈帝国士兵,根本无法保卫战线,而日军则有五万人,还有一千三百多英军,青岛的德军防御工事大多没有发挥出实质性作用,三个月就战败投降了。

46.我在之前的天津旅行中提到过,一战时期德国和奥匈帝国把在天津的军队全部派去保卫青岛,战后天津的德奥两国租界被中国政府收回。

47.在俾斯麦宰相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开始放飞自我全世界扩张,我之前去过的土耳其、伊朗和波黑都有威廉二世时代德国扩张的影子,此时殖民地已经几乎被老牌帝国瓜分完,所以德国把目标放在了东方。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德国与俄国、法国“干涉还辽”,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开启了中国沿海殖民竞赛,接着是法国占领广州湾(湛江),俄国占领大连湾(旅顺大连),英国占领威海卫。

48.德国试图将青岛建设成模范殖民地,在青岛投入巨大建设热情,这引发了德国国内的质疑,觉得是为了面子实际上亏本的事情,事实上德国在青岛获得的经济利益确实非常少,而耗资巨大的建设在一战后基本都被日本人享用或掠夺。

49.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原本不希望战争延伸到远东,因为欧洲国家在远东的力量相对于日本很薄弱,把日本拉进战争会让日本在东亚的势力膨胀,但后来德国袭击了英国在南海的运输船,英国只好向日本求援,日本借机大规模动员军队,目标就是夺取青岛,一方面为了报复德国在甲午战争后干涉日本得到辽东,另一方面为了获得在山东的利益。

50.日军吸取日俄战争中人海战术伤亡巨大的教训,一方面海陆夹击,迫使德国收缩防线,让坚固的永久工事得不到充分使用,另一方面重点使用炮击,尽量减少步兵冲锋,因此日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很小。

51.德国海军在青岛的东亚舰队战争开始后就前往太平洋岛屿殖民地,剩下的卖给了中国军队或者自沉,留在青岛只有几艘小型舰艇,其中有一艘轻型巡洋舰埃姆登号,为了避免被堵在军港中,埃姆登号在战争开始后迅速离开港口进入印度洋作战,共击沉和捕获三十多艘协约国军舰,我之前在马来西亚槟城墓地看到过一块纪念碑,就是纪念在槟城被埃姆登号击沉的一艘俄国军舰。

52.在青岛之战中有一艘奥匈帝国军舰伊丽莎白皇后号也参加了战斗,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决战时刻,在战争结束时自沉,现在还在青岛周边海域水下。

53.在战争中,日军派出一架水上飞机对青岛港进行侦查并投掷炸弹,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舰载航空兵作战行动,日军因此清楚德国海军在青岛部署十分薄弱,士气大振。

54.德军在青岛当时有两架飞机,传奇人物君特·普吕肖夫驾驶飞机对日本舰队进行侦查,还用手枪击落了一架日本水上飞机。战争结束时他驾驶飞机带着电报和文件冲出包围送信,但不久飞机坠落。普吕肖夫步行前往上海德国领事馆,之后辗转到了美国,他试图回到德国时,在直布罗陀被英国逮捕,但逃出了战俘营,辗转返回德国,被视为英雄受到嘉奖。普吕肖夫的传奇经历才刚刚开始,在英国期间他偶然阅读到了关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内容,1928年他驾驶自己组装的飞机多次探索巴塔哥尼亚,并出版了一系列游记,1931年死于飞行事故。

55.俾斯麦兵营在中国海洋大学院内靠近北面青岛山的地方,更早时候这个位置是清军的嵩武中营,德国人把太平山称为伊尔蒂斯山,在山南修建了第一座兵营伊尔蒂斯兵营,把青岛山称为俾斯麦山,俾斯麦兵营是德军的第二座兵营。1924年吴佩孚决定把俾斯麦兵营改为私立青岛大学,1930年改为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抗战时期作为日军兵营使用,战后复校,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留下的三个系改为山东海洋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

56.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青岛的战役对后来中日关系乃至东亚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中日同为战胜国却要争夺在山东的主权利益,即便之前甲午战争后中国依然将日本视为学习而非仇恨的对象,但巴黎和会上中国在国际舞台受到了巨大羞辱,而日本最后同样没能拿到期待的收益,五四运动把中日之间的矛盾上升到了民族自尊心的层面,两国再无和解的可能,中国对英法等国极度失望而开始对新兴政权苏俄和战败国德国产生好感,而日本退出山东十年后占领东北,战争又开始了。

57.八大关是1930年代规划建成的一片别墅区,以长城的八个关隘命名,属于比较适合打卡拍照,但建筑样式相对一般的景区,30年代还在设计这种建筑既不古典也不前卫,我个人兴趣不大。其中蝴蝶楼比较值得关注,前面提到的电影《劫后桃花》就是在这里拍摄的,里面有一些关于影星胡蝶、编剧洪森以及青岛电影相关的内容。

58.太平角地铁站往南走有一小片使馆区,包括英国领事官邸、比利时领事馆、丹麦领事馆、挪威领事馆和芬兰领事馆等,目前很多都改造为餐厅和咖啡馆,值得去坐坐感受一下。

59.馆陶路一条街有很多曾经的商业金融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青岛取引所旧址,一些影视剧在这里拍摄过,如果你能接受票价都是可以参观一下。这条街上的建筑最初设计为实用目的,所以外观样式相对比较普通,对历史建筑感兴趣的朋友倒是可以漫步走一趟,在桓台路和商河路交汇的地方留意路边是1910年修建的大港火车站。

60.青岛曾经的三座火车站,青岛站在1991年拆除重建,女姑口站2014年拆除,大港站就是青岛现存最早的火车站房。

61.贮水山上曾经有一座日本神社,被当地人称为大庙,围着这座山周边一片都是曾经的日本侨民聚居区,抗战结束后神社被拆除,位置就是现在的青岛有线电视台,目前留下的只有神社前的长台阶。

62.贮水山在德占时期称为毛奇山,以将军毛奇命名,因为德国在山上修建贮水池用于城市供水又叫贮水山,另外在山上还修建了毛奇炮台,日本占领后将毛奇山改名叫若鹤山。

64.在贮水山西南方向,青岛市市立医院是曾经的柏林传教会,医院C区旁边是礼贤书院旧址,这座学校的创办者是德国汉学家卫礼贤,他因为办学被清政府赐予道台官职。山东是道教繁荣的地区,卫礼贤对道教颇有研究,翻译了《易经》《老子》《庄子》等书,他和心理学家荣格是好朋友,把道教修行典籍《太乙金华宗旨》翻译成德文送给荣格,荣格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本书写了一篇序言,这本书引发了荣格对集体潜意识的深入研究,并以此治好了物理学家泡利。

65.卫礼贤在青岛学习道教得到了一位隐居在这的大学者的帮助,他就是劳乃宣,这个人非常传奇,他曾经是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学部大臣、资政院议员,清朝结束后他隐居在青岛,帮助卫礼贤研究汉学,还在礼贤书院教过书。他曾经建议袁世凯仿照周公召公共和为清朝摄政,之后将政权交给溥仪,后来又参与张勋复辟,失败后​再度隐居。

66.1909年为了实现模范殖民地的教育建设,青岛建起了德国在中国第一座大学——德华大学,位置是1899年建的黑澜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停办,部分学生转入同济大学,原建筑一直作为铁路部门使用。在任时间最长的第三任胶澳总督特鲁泊就是因为在德华大学理念上与校方产生分歧最终​离任的。

67.德华大学有一位青岛本地学生叫刘铨法,他曾经就读于礼贤书院,德华大学停办后他前往同济大学继续就读,1923年他担任礼贤书院(此时已经叫礼贤中学)校长,但他本人实际上是一名建筑师,青岛栈桥回澜阁和红万字会一部分(就是有网红墙的青岛美术馆)就是他设计的。

68.那么同样是德国人成立的同济大学诞生于1907年,为什么不是中国的第一所德国大学?因为同济大学在1923年北洋政府时期才改为大学,德国人成立的时候最初叫德文医学堂,算是医学专科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国政府接管了学校。

69.刘铨法在德华大学就读的1914年,有一个比他小9岁的青岛孩子同样进入礼贤中学就读,他就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人物康生。

70.日本著名演员三船敏郎1920年出生在青岛,5岁的时候全家搬到大连,1941年他21岁才第一次到日本,同一年也是第一次到日本的还有一个出生在沈阳的6岁日本小孩,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指挥家的小泽征尔。

71.台东有一座中式建筑风格的教堂,最初是柏林传教会为了向台东华人聚居区传教在1900年修建的,一战后由美国信义会接管,1941年修建了这座新教堂,为了和台东地区建筑风格一致而选择了中式风格,但设计师却是一个丹麦人和一个俄国人。

72.台东的市北区文化馆曾经有一座青岛历史最早的建筑,明朝时期的玉皇庙,文革时期被毁,2005年最后的建筑遗存也消失了。

73.今天贮水山南面的无棣四路小学,曾经是日本在1934年修建的西本愿寺,而东本愿寺则在观象山地铁站附近,当然这两座寺院建筑早已拆除,同样拆除的还有不远处曾经的日本善导寺,旧址现在是北部战区海军保障部幼儿园。

74.在德平路55号有一座废弃的建筑,周围一片都在改造中,这里曾经是日本金光教青岛教会所,金光教通常被认为是神道教的教派之一,由川手文治郎在1859年创立,现在这个教派依然存在。

75.朋友然带我解锁了一条非常棒的路线,傍晚的时候去崂山太清宫门口的海边看日落,然后在附近的青山村吃晚餐,深夜开车回市区,非常棒的体验。

76.沿海城市真的是舒服,总有一个方向有无限延伸的可能,人的目光不受阻碍,心胸也会宽广浪漫,草原之海与森林之海也是如此,不然每天出门就是逼仄狭窄的街巷,目光处处受限,心里也会压抑。

77.青岛市公安局是曾经的德国胶澳警察署,应该也是国内少数可以围观对着公安机关拍照的地方。

78.胶东地区有一种特色美食:海鲜焖子,这种食物在与胶东关系密切的大连也有,不过我第一次吃到却是在吉林市,当地叫煎粉,都是淀粉做成的凝固物再煎出硬壳,只是配菜不同。在我的故乡也有一种用辣椒、鸡蛋和大酱做成的“辣椒焖子”,是两种不同的食物。

79.关于东北人能不能听懂青岛人说话,对我这个语言能力很差的人来说,青岛话如果说得慢,我可以听懂意思,但不能逐字复述,如果说得快就很难完全听明白了,不过​东北本身是个很大的范围,各地口音也有不小的差异,我想如果是大连人来的话,可能沟通会更加顺畅。

80.不要在步行街路边小店买特产,利群超市里面有专区,去台东那家就行,除了海产品之外,有一种青食钙奶饼干​很好吃。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铁锈与孤岛

马特

多数人愿意跟随时代,甚至期待自己能引领时代,但总要有人负责落后于时代,成为人群中最无趣的那个人,郁郁寡欢地跟在时代后面捡拾被碾过的碎片。有的人就是永远都高兴不起来,总会在狂欢中嗅出苦难的味道,在歌舞升平里挖掘那些希望被永远遗忘的过往,那些令一小部分人感觉尴尬,同时令大部分人感觉扫兴的记忆。

0136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