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ghtFu
WrightFu

不學無術的香港廢中一枚,被醬缸社會不斷磨蝕的齒輪。珍視香港,也對羊城有複雜的情感。同時遊走Medium、Matters及方格子,閱讀為主,偶爾隨心寫寫,努力練習讀文「斷捨離」,著有《港穗情緣》

相距近三年,我重新登入了自己的 Facebook 戶口

一個信念的動搖

在多年前的文章裡,自己曾經不下一次闡述過對 Facebook (Meta)這科技巨頭的不以為然,故此使用 Facebook 的意欲和時間,比起以前大幅減少了許多。事實上,在社交平台的重心從 Facebook「移出」後頭兩三年,自己仍然偶爾會「上水」蒲頭一下發一下帖,但也甚少耗時瀏覽(被演算法塑造過的)時間線。2020 年尾至 2021 年初那場熾熱的社交媒體移民潮期間,自己更進一步的把手機上的 Facebook APP 刪掉,在遇上了長毛象(Mastodon)後,就再沒有心力去理會 Facebook 了。

仍然記得,再對上一次登入 Facebook,是《蘋果日報》強行被殺的那天,可想而知,是一段多麼長的時間。

去年,因為打算透過網上書店購書,但又不欲特地用電郵開一個新的戶口,曾經有計劃使用封塵已久的 Facebook 戶口建立帳戶,卻發現原來自己忘記了曾經把 Facebook 的密碼修改,而新的密碼又沒有記住,連後路也宣告被封掉。

近月來,腦海裡開始泛起一些思緒,是否有重新使用 Facebook 的需要,而這背後,有著不少的因素疊加起來。

無可否認,自己的長毛象使用經驗,非常愉快,亦有不少得著和收獲,但座標香港的用戶(不論是真香港人,還是港漂),多年來始終偏少,而且不很在社群裡活躍。近一兩年,Elon Musk 入主 Twitter 之後,種種不明所以的操作和新政策,趕走了不少用戶,而 Mastodon 亦屢次接收了一定數量的 Twitter「難民」。儘管在這些時刻,也可以看到有新的香港用戶注冊,但比起歐美,這體量仍然屬極少,而且過了一段短時間後,就沒有再看到這些用戶發嘟。Mastodon 上雖然也有一些有心人設立的 bot,把一些香港的非主流媒體在其他社交平台的帖子轉嘟過來,但仍然有感覺到,跟多數的香港人,會存有訊息上的落差。

(反而 Mastodon 在台灣的普及程度,還是相對高一點,最少在花蓮地震的那一期,看到不少台灣象友在互相關心,及轉達最新的地震資訊。)

在「美麗新香港」降臨之前,自己尚且在公民社會仍有一些網絡,就算沒有(高強度地)使用 Facebook,仍然有渠道可以獲悉一些團體的工作動向和活動資訊。但隨著這些網絡陸續被瓦解,自己在接觸仍然在堅持著的人 / 團體的資訊,亦變得艱難了(當然,這跟自己沒有努力再去 engage 一些新的群體,也有一定關係)。而在抗爭期間被香港人廣為使用的 Telegram,亦因為成為了抗爭者被捕的罪證、屢次被污名化和抹黑,乃至早前爆出的資安疑慮,感覺不同媒體和頻道的資訊發佈,並沒有以前那麼多,或更新的頻率和速度,會相對其他主流平台為慢。

而且,就算經歷過數次的社交媒體「移民潮」,感覺上 Facebook 仍然是很多香港人連結、發佈和接收資訊的平台。就如最近那曇花一現的「店鋪執粒關注組」,據說群組開張數天已有超過十萬人加入,可窺探到 Facebook 的普及程度和影響力,仍然無法忽視,而在其他社群平台上,亦常見從 Facebook 首先發佈再轉出來的資訊,乘車的時候仍不時敝見在電話上開啟著 Facebook APP 的人。此外,自己亦深切明白,要各個 NGO 及架構更為鬆散的 network / alliance 經營多個社群帳號,亦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也不能強求他們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以外,再在更多地方做持續而緊密的更新。

而在 2024 年初,Mastodon 華語社群傳出有象友因為在長毛象上發佈的言論,而被「請飲茶」,亦揭示了強力部門除了已盯上部份較為龐大的 Mastodon 華語伺服器,亦掌握到一些用戶的元數據。那時有好些用戶有反映過憂慮和恐懼,而自己亦總是感覺到,經此一役,政治和知識性內容,或有較強反思 / 啟發性的個人經歷分享,在 Mastodon 華語社群裡,似乎比以前有所減少(但統計數字顯示用戶和整體發出嘟文的數量又沒有明顯下跌),一些以前高頻發嘟的象友也變得寂靜。有時滑著自己的 Mastodon 時間軸一陣子,反會產生自己沒有獲得甚麼新知的空虛感。


數晚之前,膽粗粗的回朔了自己在不同範疇的服務所使用的密碼配搭,再嘗試碰一下運氣,竟能再次成功登入 Facebook 了。多年未有登入,彷如隔世的感覺,在腦海裡油然而生著。通知欄上累積的資訊,多得看不完,但感覺不少都是無關痛癢的,不過也意識到,這段悠長的日子裡,並沒有人留言或透過 Messenger 問及自己的去向,或是否已經不在人世,也是個 fade out 的 alert 吧。花了數分鐘粗略掃了一下時間線,剛好浮現了數則現實世界認識的朋友(雖也久未聯絡)的帖子,依然在分享著一些比較 personal 的近況和所思所想。

因為實在太久沒有使用 Facebook,雖然對於其言論封殺的猖狂略有所聞,但在產品設計的多番調整後,平台生態演變成甚麼的樣子,自己著實沒有太多理解,所以也借助了自己同樣甚少使用的香港最大型討論區「連登」惡補一下,不過結論亦是眾說紛紜、瞎子摸象。有網民說,Facebook 上仍然是充滿廣告和僵屍帳號,所以也沒有耗費太多精力去使用,亦有人表示現時使用 Facebook 的主要作用為瀏覽新聞及網絡熱話,與此同時也有聲音覺得地區 / 興趣為主的群組,依然充滿生命力。

當晚自己也有在 Mastodon 上分享了這一小小的經歷和思考。曾經面基過的牆內象友倒跟自己分享,Facebook 對她來說,始終是一個接觸(相對)自由世界的窗口,衝擊著過去自身對世界的認知,而且她也認為,中國的科技巨頭的惡行,依然是比 Meta 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自己針對 Facebook 的 hesitation,她反而不太在意。

不過,自己仍未算完全確定,當下的 Facebook 是否可以相對滿足到自己的資訊接收需要,所以對於是否要恢復一定強度上的使用,暫時仍未有定案,但最少,選擇的權利,已然存在。

但自己現在沒有很在意的一點,反而跟 Meta 去年新推出的 Threads 相關。曾經成為了一道風潮的 Threads,推出的時候被視為狙擊 Twitter 的一道板斧,但其最大的特點,是使用了 Activity Pub 的開源協議,長遠可以接通如 Mastodon 等的 Fediverse,而這功能近期亦已開放予部份國家之用戶(但需要用戶自行設定啟動)。尤記得那時,好些 Mastodon 的用戶也曾憂慮,當 Threads 接入邦聯宇宙後,其巨大的訊息流會嚴重污染小型站點之間的訊息交互。不過自己後來倒在想,倘若能夠藉此機會,在自己使用中的 Mastodon 戶口接通 Threads 上的香港用戶,重新接收多一些在地的資訊,亦未嘗不是壞事。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