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連民族學
流連民族學

榴槤榴槤,像是在做田野,從最初味道臭臭,不敢食用,到最終的留戀回味。 這是一群學習人類學、民族學學生的青澀書寫練習,我們書寫日常觀察、田野紀錄。既是一場青澀的嘗試,也是對我們來說最珍貴、青春的民族誌書寫。

「我控制不了自己」一一《過了這裡,就是河堤》觀後心得

近期政大舉辦了一系列「微光影展」,我參與了正式影展開始前的兩場放映及座談會中的第二場,因為課堂中有老師介紹到了「貧窮文化」,出於對異文化的好奇,以及想接觸「紀錄片」這個特別的電影類別,因此決定入場……

作者:民族學系學士班一年級 葉秀恆

封面圖片:By This River 過了這裡,就是河堤

近期政大舉辦了一系列「微光影展」,我參與了正式影展開始前的兩場放映及座談會中的第二場,因為課堂中有老師介紹到了「貧窮文化」,出於對異文化的好奇,以及想接觸「紀錄片」這個特別的電影類別,因此決定入場觀影。


「點亮社區:螢光USR紀錄片影展」活動介紹

政大USR計畫致力引導學生走入社會,使每個人化作夜色中飛舞的螢火蟲,用自己的一絲微光點亮週遭的人、事、物。本次USR紀錄片影展承接計畫一貫的理念,以「螢光 Glimmer」為名,象徵USR計畫如螢光般,哪怕微小,卻始終奮力發著光,持續帶給社會點滴的關懷,期盼參與計畫中的學生能在踏入社區的過程中看見自己的影響力,在未來持續發揮所長、走入社會,帶來更多貢獻。

透過影展,我們盼望著看見全臺各地努力閃爍的微光,從學生們的視角重新認識校園週遭。


《過了這裡,就是河堤》摘要

這部紀錄片並非以「紀實」的方式進行,取而代之的是影片中導演的主觀意識,最顯而易見的莫過於紀錄片開始的一幕,它放映的並非本片將介紹的人物,而是空無一物的河面,配上旁白沈穩的嗓音,陳述著一個寓言故事——關於蠍子與青蛙的寓言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蠍子拜託青蛙載牠過河,雖然過河前再三保證不會在途中攻擊青蛙,但最終蠍子依然傷害了青蛙,導致牠們一同沉入水中,在溺死之前,青蛙問蠍子為何執意要傷害他?蠍子說:「我控制不了自己。」,無可奈何與無法控制的意象貫穿全片。

導演在紀錄片中使用了許多無法直觀理解的手法,敘事模式包含隨時間推移的線性敘事和一些非線性的敘事方式,導演稱呼這每個片段為一段「筆記」,因為她認為自己並沒有能力去「說」某一個人的故事,所以這每一段敘事僅僅只是她的筆記;因為視片段為筆記,導演傳達的事情,比起故事,對我而言更像是「認知」,有些認知是一個概念,所以無法用線性的方式表達,而有些認知是故事,就可以線性的進行敘述。影片的結構主要分為兩部分,用其中一段描述概念的片段區分,前階段有兩個案例,討論的是生命到了冬天的人們,例如連自己都已經照顧不好的老太太,因為輕度的智能障礙導致無法正常生活,同時製造周圍居民許多的困擾,另外一個故事則是有情緒困擾的媽媽,與自己的孩子之間有嚴重的矛盾,因為公宅即將拆除,讓這些矛盾被迫浮上檯面。而第二個片段,選擇的另外兩個案例則是生命開始擁有火花的人們,透過出生在安康平宅的年輕人的故事,呈現出「危機就是轉機」的道理,讓觀眾一同見證他們脫離犯罪,有所成長的故事,前後之間產生鮮明的對比。


觀影心得(暴雷警告)

《過了這裡,就是河堤》這部紀錄片的獨特之處在於擁有很多「不客觀」的片段,或者說它並沒有保持客觀的包袱。在觀賞的過程中,我最明顯感受到的是導演對於當地的關懷,導演選擇了一種主動的方式,去記錄下那些讓她情緒波動的片段,並且在面對這些片段後,她選擇用更深刻的方式表達出來。舉例而言,在面對其中一個案例時,導演選擇用引導的方式,較為主觀的去記錄下來老奶奶的痛苦。對我而言,老奶奶的故事是整部影片中最令人痛心的,她失去了摯愛的先生與兒子,本身又有輕度智能障礙,對那位奶奶而言,失去至親的打擊一再重複,一再地打擊那受到捆鎖的心靈,所以她哭了,在鏡頭前面。當導演告訴她會替她轉告這一切思念時,她哭了。然而,奶奶並非一個單純的「可憐人」;對其他居民來說,她就是那隻「蠍子」,對他人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面對這個可憐與可恨並存的困境,導演選擇記錄下「真實」的情緒。導演說,她選擇告訴奶奶可以代替她傳達思念的做法是殘忍的,因為奶奶的願望注定不會實現,為了記錄下來最真實的情緒,只好用說謊的方式進行,這是一種掙扎,但導演選擇為藝術服務,也讓觀影的人們可以切身的體會到那種被摯愛、被家人、甚至是被整個社會拋棄的痛。影片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影片的聲音。雖然在映後訪談時,導演不止一次的表達這部影片的聲音部分沒有表達出來,但僅僅透過殘餘的部分,我便已經能感受到那些想被傳達的情緒了。其中有幾個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首先是關於區分前後片段的鞭炮,基本是震耳欲聾的,而透過鞭炮的巨大聲響,傳達出來的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象,而這個意象也很完美的承接到接下來談當地的孩子如何成長,如何擺脫陰霾的故事,鞭炮的強烈光芒以及聲響,對我而言是象徵著生命的頑強,在影片中,我們也確實見證了這些年輕人對於生命的不妥協,仍然勇敢生活的過程。其次則是在影片最後長鏡頭拍攝的拆除過程,在拆除的過程中,破壞的聲響是極度刺耳的,但那些刺耳的結束後,卻可以看到不遠處剛落成的興隆公宅,而聲響的開始與結束,讓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願景變得更加有重量。


結語

對我而言,這部紀錄片刷新了我對「紀錄片」這個媒介可以記錄的資訊的想像,紀錄片不再是被動地留下所見所聞,在這部影片中,更多時候紀錄片是主動的,透過這個主動,讓那些稍縱即逝的真實能夠被記錄下,進而成為永恆。這件事,某種程度上也與民族誌以及民族學的存在類似,透過書寫,讓隨時會消散在風中的經歷,變成永恆的記憶。


參考資料

政大USR計畫 (Ed.). (2021, October 6). 螢光影展 策展理念. 微光影展官方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href=https%3A%2F%2Fwww.facebook.com%2Fglimmerfilmfestival%2Fposts%2F113181781129477&show_text=true&width=500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